瞻星蛙科

瞻星蛙科

瞻星蛙科大部分是樹棲性,蝌蚪棲息在溪流環境。該科的物種都是相對較小的陸棲蛙類,長約4厘米,隱藏在落葉下或岩石縫隙中。種青蛙是兩棲動物家族瞻星蛙科成員,原產自委內瑞拉,由於呈透明狀,故名“玻璃蛙”。在這個家族中,絕大多數成員底色主要為石灰綠。

概述

瞻星蛙科是無尾目下的一個分支。以往瞻星蛙科被認為是樹蟾科的近親;不過,最近的支序分類學研究則認為瞻星蛙科是較為接近細趾蟾科。Hyalinobatrachiumruedai
Hyalinobatrachium ruedaiHyalinobatrachium ruedai

瞻星蛙科的單系群是受到形態及行為特徵的支持,包括:
第三掌骨內側有漲起的骨突;
遠端指關節呈T形;
它們會將卵產在靜止或流動的水體外的植物或岩石上。

科學分類

分類學中的地位
界:動物界Animalia
瞻星蛙科的分類瞻星蛙科的分類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兩棲綱Amphibia
目:無尾目Anura
亞目:新蛙亞目Neobatrachia
科:瞻星蛙科Centrolenidae
Taylor,1951

下屬分類

以下是瞻星蛙科的分類:
 
瞻星蛙亞科(Centroleninae)瞻星蛙屬(Centrolene)
Chimerella
科蛙屬(Cochranella)
Espadarana
Nymphargus
哥斯大黎加的白斑小跗蛙哥斯大黎加的白斑小跗蛙

Rulyrana
Sachatamia
Teratohyla
[[Vitreorana
HyalinobatrachinaeCelsiella
小跗蛙屬(Hyalinobatrachium)
AllophryninaeIkakogi:地位未定

關於分類的爭議

瞻星蛙科中第一個被描述的物種是合跗蛙(Centrolenegeckoideum)。其後幾年陸續描述了幾個其他物種,並將之分類到雨蛙屬中。瞻星蛙科是由EdwardHarrisonTaylor於1951年建議的。於1950年代及1970年代之間,大部份的玻璃蛙都是從中美洲發現,尤其是哥斯大黎加及巴拿馬,只有少數的是在南美洲發現。於1973年,JohnD.Lynch及WilliamE.Duellman檢討了厄瓜多的玻璃蛙,發現它們集中在安地斯山脈。後來的學者加入了更多從中美洲、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及秘魯的玻璃蛙。玻璃蛙源自於南美洲並以多倍的速度向中美洲擴散。其特徵的演化非常複雜,包括多重的獲得及失去上膊棘、前肢蹼的退化、及完整的腹部透明化。
玻璃蛙的分類被受爭議。1991年的詳細檢討指瞻星蛙科的分類是基於支序分類學原理,且為一個單系群。那些擁有上膊棘的成年雄性玻璃蛙被建議分類到瞻星蛙屬;小跗蛙屬則包含了擁有球狀肝臟的物種。不過,科蛙屬則一個異相的分類,它們包含了缺乏上膊棘及球狀肝臟的物種。於2006年,就外趾擁有基本蹼的物種成立了Nymphargus屬。玻璃蛙的四個屬(瞻星蛙屬、科蛙屬、小跗蛙屬及Nymphargus)已被證實為多系群或並系群。另外亦有建議一個新的分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