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相由心生是指外表上給人的直觀的感受,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比如一個猥瑣的流氓色狼,外表也會給人一種很猥瑣的感覺,而一個內心很善良的人,外表也會給人一種很陽光溫暖的感覺。

基本信息

出處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

典故

裴度年輕未達時算命先生說他有牢獄之災,一段時間之後那位算命先生又見到了他,可卻驚奇地發現他的災禍已經破解了,於是他問裴度是怎樣化解的。裴度說他沒做過什麼,只是歸還了主人一條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帶而已。先生說正是這件善事救了裴度一命,而且以後會大富大貴。“裴度還帶”的唐傳奇故事說明了凡事都有轉機,人生在不斷變化。

考證

心理學的理解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每個人的面相都反應著其相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的人,其通常在相學中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相反,一個身體有病,或者苦惱憂愁的人通常愁雲密布、眉頭緊鎖,其多半是很難有順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玄學解釋

在玄學中“相”的意義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個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這裡的“相”不是指一時相貌的改變,而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流傳甚廣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庫全書》(康熙版)中關於看相的內容有這樣的論述,如“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宋初陳希夷有說: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科學解釋

道家認為心念即生,必然影響身體,比如愉快,心裡舒暢,神清氣爽,遇事便達觀寬厚,便有助氣血調和,氣血調和,五臟得安,功能正常,身體康健,而此又反之影響心態。良性循環,自然滿面光華,一團和氣,雙目炯炯,神采飛揚,讓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若總是工於心計,或鬱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觀,無法如常人言笑,如林黛玉,遇到點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長久如此,氣不舒,血不暢,營無養,衛無充,五臟不調,六神無主,如此身體狀況,臉上青黃臘瘦,暗淡無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團,雙目無神,半死不活,等等,讓人一見就鬱悶,起碼不舒服,人緣自然也就差得遠了。所以,身體髮膚,既然授之父母,但這張臉讓人看後是何感覺,還要發於己心。日久則生是相,並非相家妄論。
人體由骨骼、皮膚、毛髮、血液等組成,骨骼是支撐,而心則維繫著生命,如自然的動植物一樣,人的心情、心念主導著人的身心,它是生命支配者、是中樞的中心,身體的其他器官受他支配並相互影響著,內在的心理狀態會通過外在的器官表現出來,並通過時間的累計影響、改變著外在形態。

佛學的理解

“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梵語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醜是相。所謂相由心生,即是闡述了一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見相,是由於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蒙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以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二取種子及業種子為因,依他(眾緣)為緣,兩相結合而生起。這些事物和現象都是無常的,是虛妄分別。然而眾生為無明所盲,不明依他緣生法的真實相,起顛倒夢想,生我法執著,迷事迷理,故於依他起性上不證圓成實性,而得遍計所執。
禪宗六祖惠能於黃梅得法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佛家說的“相由心生”,應歸源於“維識宗”。“相”不是簡單指“面相”,而有更廣泛的意義:狀態。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都是眾生的“心”所造。

唯物觀點

小議“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相由心生

有人說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噁心,就是滿臉橫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如是如此,噁心則相惡,張飛、李逵是不是惡人呢?有諺云:“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二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如是善心則相善,那蛇蠍美人又如何講?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無常經[1]》:“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
“相由心生”如何解,先要明了何謂“相”。
所謂“相”,在被引申之前(本意)一般而言是指可以被眼睛所能見到的外在。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有物則有體,有體則有形,有形則有相。當然這裡所說的相一般(常用)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的相,眼睛只是“一識”,還有其他“五識”可以“識”到的相,比如讓你閉起眼睛然後給你一個球,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圓的東西。所以“相”絕不是單純的指“面相”,而且除了本意之外還可以延伸出更多層次的意義。
那么“相”與心是什麼關係呢?在明了這個關係之前要先明了心和腦的關係。有人學過生理解剖學之後說:“哈!我們通常都說心想,心怎么能想呢?應該是腦想啊!看來是因為古代沒有科學知識,所以古人搞錯了!”這是典型的概念混淆,是數典忘祖的膚淺認識!
 
中國傳統“心”的概念是包含腦的。《黃帝內經》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謂“神明”就是指人的思維意識,而這是人腦的功能,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腦的功能。生理解剖學“心”的概念是西方傳來的,其在被翻譯之時選擇了“心”這個漢字,但此心已非彼心。現代人由於教育的關係,多識此心但不識彼心,卻說彼心是吾心,謬哉!
人的眼睛就是一部光學儀器,我們所能看到的圓的、方的、扁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紅的東西都是光線經過我們的眼睛變焦投射到視網膜上成像,這個像刺激視覺細胞產生腦電波再傳導到大腦皮層,於是我們“覺”到了像。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覺”到的由“心”所間接生成的像(只是這個過程時間非常短暫,我們覺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這些“像”稱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說。《金剛經》為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因為從“相由心生”的角度看,相本質上不過都是些“腦電波”而已。
禪宗六祖惠能於黃梅得法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為什麼說是“心動”呢,因為“相由心生”,相動心亦動也。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並不是否定風動,否定幡動,而是在“悟”到了最終動的是“心動”的這個更高層面的認識之後,通過那兩個不動的對比,來強調和突顯“究竟”動的是心動。否則,風不動,幡如何動?幡不動,心如何動?假如當時有僧人甲和其他99個常人在一起聽法,甲說不管風如何動,幡如何動,他的心就是不動,這時天空突然下來一個炸雷把甲的腦殼打個四分五裂,甲的“心”倒確定是不動了,但風依然動,幡依然動,那99個人的心依然動。

心態與年齡

人們常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面相和身相其實也是些許內在情緒的真實表現,一個人如果擁有一張完美的五官,身材也無可挑剔,可卻日日鬱鬱寡歡、心事重重或者是成日的勾心鬥角,面相一定不會是明媚照人的。所以說古人的話還是有一定道理可循的。
如果一個人總是處於負面情緒,臉部線條看就深刻下垂,反之如果他的情緒總是平和喜悅,那他時時看來都是柔和美好的。
一個人,尤其是女人,外表美不美,老不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
作為女性,沒有誰不想青春永駐,美麗永存。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皺紋會慢慢地爬上她們的臉,使她們走向衰老。當然,可以美容清除皺紋。但對絕大多數女性而言,昂貴的花費使她們望而卻步。所以,要想真正延緩衰老的來臨,還需在日常生活中多下功夫。
最近,我在上海的抗衰老中心來了兩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客人。一位是徐女士。她是上海一家大型外貿公司的高級主管,深灰的套裝、乾枯的短髮、一雙黑色粗跟皮鞋,再加上滿臉白粉仍俺飾不住的憔悴和怨氣。剛過40,卻已像一個50多歲,被生活拋棄了的“糟老太”。
另一位張女士則是上海一所大學英文教授,一個獨自帶著女兒的46歲離婚女人。淡淡的笑加上淡藍色的淺口皮鞋、淡淡的口紅,看上去頂多只有38歲。
兩人的強烈反差此起了我的好奇。
徐女士與我談話的期間,不停的抱怨。她說近來工作壓力特別大,與先生也不知是哪裡出了差錯,多說幾句就會吵起來。兒子也越來越難以管教,在學校打架鬧事,回家卻一聲不吭。她萬分沮喪,感覺生活像一團亂麻,攪得人疲憊不堪……。
張女士則告訴我,十年前,剛與先生分開時,也過了一段消沉頹廢的日子,天天把自己關在家裡,恨先生負心,憐自己可悲。都說“四十不惑”她卻在年近40時,被丈夫無情地拋棄。生活是否真的就是一聲鬧劇?!那接下來應該怎樣繼續?!那段時間,她深陷在灼痛與絕望的鏇渦,任憑自己衣衫不整、顏面不清。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多歲。
但時間是最好的療傷劑,她決定徹底換個心態,好好補償自己。逛街、會朋友、看電影、練瑜伽、帶女兒四處旅遊。幾個月下來,她像換了一個人,比以前更精神、更漂亮,也更懂得愛惜自己和女兒。提起拋家棄子的前夫,居然也能心平氣和了。“至少”我得感謝他給了我一個可愛的女兒,同時,也都會了我該如何用正確的心態去生存。她不無感慨地說。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樂觀,不要輕易為一些瑣屑的小事而煩惱,這樣就避免了苦苦思考而來的皺眉習慣。而眾所周知,常常皺眉的人往往會優先衰老;外出旅遊時,切記一定要塗防曬膏,一定要戴太陽鏡。要知道,過度的暴曬常會使皮膚乾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切勿趴在床上睡覺;經常抽菸或毫無節制的酗酒是十分有害的,咖啡因和尼古丁常常會使皮膚變得乾燥無光,要想使皮膚具有充分的滋潤,最簡單的做法是多喝水。
在平時要養成經常清洗,滋潤面部的習慣。要經常洗臉,使面部保持清潔。洗臉時,應避免用太冷或太熱的水,因為它們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易破壞皮膚的內有組織,最好用溫水洗臉,並使用一些洗面乳潤膚。洗面後,趁皮膚微濕時再塗上潤膚品。在此,還要切記,一定要用水徹底洗淨洗面皂或洗面乳,再塗潤膚品。
潤膚自然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因為潤膚品在一定程度上有護膚補充水分的作用,經常敷面,能使皮膚看起來光潔、柔嫩。但經常作打圈式的按摩也是必要的。
在化妝方面,自然也應該多加注意。如今不少的化妝品的口紅、粉底、眼影,都含有防曬和潤膚的物質成份,這對於喜歡化妝的女性而言,選擇這種有用的化妝品,就預防衰老而言頗為有益。
作為女性,如果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待你已到了衰老的年齡,而人們不能看出你的真正年齡,就證明你已是個越活越年輕的人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