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相片]

相片[相片]
相片[相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相片又稱照片,是從攝影得出來的圖像,由感光紙張收集光子而產生出來的。

基本信息

簡介

相片相片
照片是從攝影得出來的圖像,始自1826年。通常是由感光紙張收集光子而產生出來的,相片成相的原理是透過光的化學作用在感光的底片、紙張、玻璃或金屬等輻射敏感材料上產生出靜止影像。絕大部分相片均是由相機(傻瓜相機、數位相機、微單相機、單眼相機拍立得等)拍攝所得,其種類有正像或負像。第一張照片由法國發明者JosephNicéphoreNiépce於1826年所創。1841年,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1800-1877)發表了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複製的底片,奠定了現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在中國,攝影於清朝經由西方傳教士傳入攝影技術的。民國初年,許多以此為業的商家才開始興起。日本最古老的相片是1854年拍攝的田中光儀像,攝影技術則於1905年正式被引進日本。台灣於日治時期引進照相技術,故沿用日本譯名稱寫真。而在大街小巷以此為業的店家,稱為寫真館。不過1950年代後,國民黨遷台以一律改稱攝影、寫真與照相館,直至1980年代,日本娛樂事業開放,寫真一詞才又興盛。
1990年代,原本以底片與相機的攝影技術逐漸被數位電子科技所取代。

歷史發展

化學和光學經過幾個多世紀的發展,以及針孔照相機的發明,給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契機。1826年,法國科學家JosephNicéphoreNiépce在他的家中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名為《在LeGras的窗外景色》。這張照片顯示的是從他家的樓上看到的窗戶外的庭院和外屋。而拍攝的方法則是通過在針孔照相機內的一塊瀝青金屬板上曝光而形成的。

父子換臉照父子換臉照
感光紙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後經顯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圖片。在資訊時代很多照片都是以數字形式保存,數位相機高速發展,而傳統的使用膠捲的相機逐漸減少。首先從內容和主題上說,畫面中是什麼、表現了什麼含義、從那個視角表現的什麼、反映了作者的什麼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麼(總之要上升到一個高度),然後從照片本身光與影的運用把握中說明他的明暗阿、對比阿、映襯阿、主題景物在畫面中的位置阿、遠近大小等等構圖上的問題,最後就是說明他照相的技術,是不是抓拍的準、是不是清晰、是不是突出主題與主體景物、或者是否經過電腦處理等。

基本常識

通常表示照片規格會用“寸”來表示,和顯示器之類的產品用對角線長度表示尺寸的方式不同,照片所說的“幾寸”是指照片長的一邊的英寸長度。比如6寸照片,就是指規格為6×4英寸的照片。而國際上還有一種通行的表示照片尺寸的方法,即取照片短的一邊的英寸整數數值加字母R來表示。比如6寸照片,規格為6×4英寸,即4R。

另外,數碼的片子別管像素是幾百萬,只看長邊的像素數,1200齣5寸、1400齣6寸,1700齣7寸,類推……1寸(是指英寸)=2.54cm我們說的x寸是指照片的長邊,如5寸就是照片長2.54×5=12.7cm,12寸就是2.54×12=30.5cm,8x12就是長邊2.54x12=30.5cm,短邊2.54×8=20.3cm3R指紙,3R為89MM,5R為127MM通常3R指3×5就是5寸,5R指5×7就是7寸R的意思是長方型(英文是Rectangle),都以最短邊來算。

像135機拍的相片大都洗成3R,4R或5R以上,如果120機的6×7底洗成3R相片,那它就沒"3寸×5寸"了,它按照比例出片是"3寸×3.5寸"了,這也算是3R相片,還有3寸一定要足夠。

又像120哈蘇6X6底出的相片,因它的底片是正四方型,如果要出正四方的相片,如"3寸×3寸","5寸×5寸",在這種情行我們不叫3R,而是3S或5S,S代表正四方型(英文是Square).數位相機拍攝的照片一般是4:3的比例(與我們的顯示器的比例一致),而擴印的照片的比例一般是3:2左右的(與膠捲負片的長寬比例一致),所以,講數位相機的照片擴印出來一般要把照片的比例剪裁成3:2左右的,這樣擴印出來的照片才是正好充滿整張相紙。如果,您的照片不希望剪裁,或者是拍攝的內容太滿,沒有剪裁的餘地,就只好在擴印的時候左右兩邊留一點白邊了。

新聞照片

新聞照片已是報紙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在新聞業發展的初期,卻並沒有新聞照片。直到1835年,一位名叫卡拉特的美國人在報紙上刊登的首張新聞照片,是關於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失火的情景。當時,由於報紙印刷設備十分落後,登出的圖片很模糊,很難辨出圖片上是什麼內容。1844年,一位印製圖畫的美國人古里爾採用石印法印製圖片。不過圖片和報紙是分開出售的,當時便有許多人購買。從此,報紙採用銀板法將照片刊印出來,效果比以前要清楚多了。先後於1855年和1857年創刊的里斯利畫報和哈甫斯周刊,都是刊登線條畫狀的新聞圖片。直到1880年3月14日,報紙才出現第一幅銅板照片,這張照片比以前的有較大進步。美國普利茲創辦的《紐約世界報》登載木刻新聞畫而使報紙發行量大增。到了19世紀80年代,新聞圖片才成為報紙本身的一部分。

照片命名

1.直接描述
這種方法就是直接寫出照片中的內容。
2.時間地點
除了直接描寫內容,也可以直接寫出拍攝的時間和地點。
3.拍攝器材
在照片名稱中列出所有在拍攝中使用的器材和細節。
4.敘述故事
以照片背後的故事為題。注意不要在其中加入個人偏見。
5.系統命名
這種方法就直接使用相機自動產生的名稱。一般網站都是通過EXIF信息來識別照片的,一般批量處理的照片都採用這種命名方式。

解釋套用

界定
照片處理軟體是一類對數碼照片進行分析、修復、美化、合成等處理的軟體,在圖形圖像處理領域,照片處理軟體屬於圖像處理軟體的分支,是專門針對數碼照片工作的軟體,照片分析,即指通過取樣和量化過程將一個以自然形式存在的圖像變換為適合計算機處理的數字形式,包括照片Exif信息、直方圖、灰度圖等的顯示,照片修復,即指通過圖像增強或復原,改進照片的質量,包括去除噪點,修正數碼照片的廣角畸變,提高圖片對比度,消除紅眼,修復紫邊等等,照片合成,即指將多張照片進行合併,實現照片內容改變的過程。

套用
隨著卡片數位相機的流行,數碼照片成為越來越多普通家庭存儲回憶的介質,而數碼照片拍攝過程中各種各樣原因引起的照片表現力不足,需要對數碼照片進行修復,或需要對數碼照片進行後期處理的需求不斷增大,照片處理軟體,正是這一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照片處理軟體在當前的套用,主要在於對數碼照片進行修復和增強。

對數碼照片進行修復和增強,指對由於拍攝條件、相機本身或拍攝方式等原因引起的照片偏差,如由於受到逆光或強光照射的影響,拍攝出來的相片會在暗部和高亮部交界處出現紫色的色邊,攝影界常稱之為“紫邊”,如使用閃光燈拍攝時,人或動物肉眼的毛細血管被意外拍攝,導致拍攝的照片眼部呈現紅色,攝影界常稱之為“紅眼”,如由於環境光影響,白色物體呈現非白色,我們的肉眼能夠根據環境光判斷原本的顏色,但數位相機因無法判斷,而導致拍攝的照片白平衡不準確的情況,照片處理軟體的修復和增強功能,即指對這些拍攝意外的處理。

如何拍攝

1、頭部和身體忌成一條直線。兩者若成一條直線,難免會有呆板之感。因此,當身體正面朝向鏡頭時,頭部應該稍微向左或是向右轉一些,照片就會顯得優雅而生動;同樣道理,當被攝者的眼睛正對鏡頭時,讓身體轉成一定的角度,會使畫面顯得生氣和動勢,並能增加立體感。

2、雙臂和雙腿忌平行。無論被攝者是持坐姿或是站姿,千萬不要讓雙臂或雙腿呈平行狀,因為這樣會讓人有僵硬、機械之感。妥當的做法可以是一曲一直或兩者構成一定的角度。這樣,就能既造成動感,姿勢又富於變化。

3、儘量讓體型曲線分明。對於女性被攝者來說,表現其富於魅力的曲線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的做法是讓人物的一條腿實際上支撐全身的重量,另外一條腿稍微抬高些並靠著站立的那條腿,臂部要轉過來,以顯示其最窄的一面,胸部則通過腰部的曲線,儘量顯示其高聳和豐碩感。同時,人物的一隻手可以擺在臀部,以便給畫面提供必要的寬度。

4、坐姿忌陷。表現被攝者坐姿時,不要讓其象平常一樣將整個身體坐進椅子。如果這樣,她的大腿就會呈現休息的狀態,以至於腿上端多脂肪的部分隆起,使腿部顯得粗苯。正確的做法是讓其身體向前移,靠近椅邊坐著,並保持挺胸收腹,這樣可以避免肩垂肚凸的現象。

5、鏡頭宜遠不宜近。一般來說,拍人像照,距離遠些總比近些好。因為當鏡頭(尤其是短焦距的鏡頭)離被攝者很近時,會出現畸變現象。因此,攝影時應選擇合適焦距的鏡頭,並讓鏡頭和被攝者保持一定的距離。根據實踐我們知道,若是使用標準鏡頭拍攝人物頭像,最佳距離應在6---8英尺之間;拍胸像則應在8---9英尺之間;拍全身像,以13---22英尺之間為宜。

6、表現好手姿。被攝者的手在畫面中的比例不大,但若擺放不當,將會破壞畫面的整體美。拍攝時要注意手部的完整,不要使其產生變形、折斷、殘缺的感覺。如手叉腰或放到口袋裡時,要露處部分手指,以免給人以截斷的印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