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紋稻弄蝶

直紋稻弄蝶

直紋稻弄蝶(拉丁名: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1852))又稱直紋稻苞蟲,為鱗翅目、弄蝶科、稻弄蝶屬節肢動物。分布在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地。我國廣布全國各水稻種植區。主要危害作物,除水稻外,尚食害甘蔗、玉米、麥類、茭白等作物,並能在游草、蘆葦、稗等多種雜草上取食存活。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直紋稻弄蝶直紋稻弄蝶

成蟲:體長17~19mm,翅展28~40mm,體和翅黑褐色,頭胸部比腹部寬,略帶綠色。前翅具7~8個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環狀,下邊一個大。後翅中間具4個白色透明斑,呈直線或近直線排列。翅反面色淺,斑紋與正面相同。

卵:褐色,半球形,直徑0.9mm,頂端平,中間稍下凹,表面有六角形刻紋。初產時灰綠色,後具玫瑰紅斑,快孵化時為紫黑色。 頂花冠具8~12瓣。

末齡幼蟲:體長27~28mm,頭淺棕黃色,頭部正面中央有“山”形褐紋,體黃綠色,背線深綠色,臀板褐色。

蛹:淡黃色,長22~25mm,近圓筒形,腹面淡黃白色,背面淡褐色,快羽化時腹背均變為紫黑色,第5、6腹節腹面中央有一個倒八字形褐紋。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直紋稻弄蝶幼蟲直紋稻弄蝶幼蟲

長城以北年生2代,長城以南黃河以北年生3代,黃河以南長江以北4~5代,長江以南南嶺以北5~6代,南嶺以南6~8代。同一地區,海拔高度不同,發生代數也不同。南方以中、小幼蟲在背風的田埂、渠邊、溝邊、茭白、小竹叢等禾本科植物上結苞越冬,氣溫高於12℃能取食,第一代主要發生在茭自上,以後各代主要在水稻上。各蟲態發育起點溫度,卵12.6℃、幼蟲9.3℃、蛹14.9℃。氣溫15~16℃,卵期15~16天,21~26℃5天。幼蟲期26~28℃,18~20天,低於24℃、高於30℃21天。越冬幼蟲期長達180天。蛹期7~16天,成蟲壽命2~19天。成蟲晝伏夜出,清晨羽化,卵散產,初孵幼蟲先咬食卵殼,爬至葉尖或葉緣,吐絲綴葉結苞取食,清晨或傍晚爬至苞外,田水落乾時,幼蟲向植株下部老葉轉移,灌水後又上移,末齡幼蟲多綴葉結苞化蛹。冬春氣溫低或前一個月雨量大、雨日多易流行。

該蟲為間歇性猖獗的害蟲,其大發生的氣候條件是適溫24~30℃,相對濕度75%以上。在6、7月份,雨量和雨日數多,尤其是“時晴時雨,吹東南風、下白晝雨”可作為大發生的預兆;高溫乾燥天氣則不利其發生。在山區或水稻與芝麻、棉花等作物交替種植的地區,蜜源充裕,稻苞蟲發生嚴重。在卵期,寄生蜂作用大,重要的有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等;幼蟲期重要天敵有螟蛉絨繭蜂、螟蛉瘦姬蜂等。捕食性天敵有多種蜘蛛步甲等。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技術結合冬季積肥,剷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及茭白殘株,減少越冬蟲源。幼蟲蟲量不大或蟲齡較高時,可人工剝蟲苞、捏死幼蟲和蛹,或用拍板、鞋底拍殺幼蟲。

(2)藥劑防治:稻苞蟲在田間的發生分布很不平衡,應做好測報,掌握在幼蟲3齡以前,抓住重點田塊進行藥劑防治。在稻苞蟲經常猖獗的地區內,要設立成蟲觀測圃(如千日紅花圃)預測防治適期。在成蟲出現高峰後2~4天是田間產卵高峰;10~14天是田間幼蟲出現盛期。在成蟲高峰後7~10天,檢查田間蟲齡,決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標:一般在分櫱期每百叢稻株有蟲5頭以上,圓稈期10頭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可選用下列藥劑:每畝用甲敵粉(1.5%甲基1605混3%敵百蟲粉劑)2~2.5公斤,拌乾細土25公斤,或拌乾草木灰5公斤(隨拌隨用),在晨露未乾時撒施。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滅殺丁乳油5000~8000倍液,或用50%殺螟松800倍液,或10%多來寶1500倍液,或90%敵百蟲結晶800~1000倍液,或50%殺螟硫磷800~1000倍液噴霧。也可以每畝用殺螟桿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億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兌水100公斤噴霧。
(3)保護利用寄生蜂、藍蝽等天敵昆蟲。

地理分布

新疆寧夏未見報導外,廣布全國各水稻種植區。

寄主

水稻、茭白、稗、游草、蘆葦等。幼蟲吐絲綴連水稻數張葉片成苞,躲在內蠶食葉片,嚴重時,可將稻葉吃盡,還常使稻穗不能伸出。

節肢動物門(八)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