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結締組織炎

盆腔結締組織炎

盆腔結締組織炎又稱盆腔蜂窩組織炎,是指盆腔腹膜以外的結締組織的炎症。盆腔結締組織包括子宮兩側和膀胱前間隙等處的結締組織以及盆腔腹膜後的結締組織。

基本信息

疾病分類

盆腔結締組織炎系盆腔炎性疾病可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盆腔結締組織是腹膜外的組織,位於盆腔腹膜的後方,子宮兩側及膀胱前間隙處,這些部位的結締組織間並無明顯的界限。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acuteparametritis)是指盆腔結締組織初發的炎症,不是繼發於卵管、卵巢的炎症,是初發於子宮旁的結締組織,然後再擴展至其他部位。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多由於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治療不徹底,或患者體質較差,炎症遷延而成慢性由於宮頸的淋巴管直接與盆腔結締組織相通故也可因慢性宮頸炎發展至盆腔結締組織炎。本病的病理變化多為盆腔結締組織由充血,水腫,轉為纖維組織增厚、變硬的瘢痕組織,與盆壁相連,子宮被固定不能活動,或活動度受限制,子宮常偏於患側的盆腔結締組織。

流行病學

盆腔炎性疾病在一些性生活紊亂及性病泛濫的國家中是最常見的疾病在工業化國家中生育年齡組婦女每年PID的發生率可達10/1000~20/1000,估計美國每年有高達100萬人患此病,其中需住院治療者約20萬人。Rein等人的統計表明,1998年美國為治療PID及其後遺症的花費達18.8億美元。到2000年,PID急性期及其後遺症每年直接或間接治療費用升到100億美元。中國PID患病者亦有增加的趨勢,但尚無此方面確切的統計數字。由於PID臨床症狀的不典型性及相對差的臨床診斷可信性統計出的數字可能還明顯低估了實際發病率。

病因

盆腔結締組織炎結締組織
本病多由於分娩剖宮產時宮頸或陰道上端的撕裂,困難的宮頸擴張術時宮頸撕傷,經陰道的子宮全切除術時陰道斷端周圍的血腫以及人工流產術中誤傷子宮及宮頸側壁等情況時細菌進入發生感染。

盆腔結締組織炎的病原體多為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埃希桿菌厭氧菌淋菌衣原體支原體等。

1.鏈球菌為革蘭陽性鏈球菌,其中以乙型鏈球菌致病力最強,能產生溶血素和多種,使感染擴散。膿汁較稀薄呈淡紅色,量較多。本菌對青黴素敏感。B族溶血性乙型鏈球菌常見於產後的子宮感染。

2.葡萄球菌產後、剖宮產術後、婦科手術後的感染,傷口有葡萄球菌,分金黃色、白色、檸檬色3種致病力強膿液色黃稠、無臭,對一般常用的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根據藥敏試驗用藥較理想,耐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狀球菌對先鋒黴素V號、克林黴素萬古黴素氯黴素等較敏感。

3.大腸埃希桿菌是革蘭陰性菌,本菌一般不致病,但如機體衰弱,有外傷,或手術後,也可引起較嚴重的感染,常與其他細菌發生混合感染。膿液稠厚並帶有糞臭。對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羥氨苄青黴素)、頭孢菌素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均有效,但易產生耐藥菌株,最好根據藥敏試驗用藥。

4.厭氧菌在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可見到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occus),脆弱類桿菌(Bacteroidesfragilis)。此類細菌多來源於結腸、直腸、陰道及口腔黏膜易形成盆腔膿腫、感染性血栓靜脈炎,膿液有氣泡,帶糞臭有報導,70%~80%膿腫的膿可培養出厭氧菌,用藥方面應使用兼顧厭氧菌及需氧菌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克林黴素、先鋒黴素V號(cephalothin)、二代及三代頭孢菌素、甲硝唑

(1)脆弱類桿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常伴有嚴重感染並易形成膿腫,膿液常帶糞臭。顯微鏡下,可見到多形性著色不均勻的革蘭陰性桿菌。本菌對青黴素,第一代先鋒黴素及氨基糖苷類藥物不敏感,對甲硝唑、克林黴素敏感。

(2)消化鏈球菌與消化球菌:為厭氧性革蘭陽性球菌,致病力較強,多見於產後剖宮產後及流產後的輸卵管炎、盆腔結締組織炎膿汁帶糞臭,可見到革蘭陽性球菌,本菌對甲硝唑、克林黴素、頭孢菌素敏感。

5.結核菌多見於其他臟器的結核,發生於盆腔結締組織炎者少見。

6.性傳播性疾病的病原體淋菌、衣原體及支原體為20世紀80年代婦產科醫生引起關注的病原體衣原體是一種不同於病毒的在宿主細胞內發育繁殖的微生物;支原體屬(Mycoplasma)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無細胞壁,呈高度多形性,是正常菌群的一種對四環素敏感。在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中有時可發現這種病原體。

發病機制

發生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後,局部組織出現水腫、充血,並有多量白細胞漿細胞浸潤。炎症初起時多發生於生殖器官受到損傷的部位,如自子宮頸部的損傷浸潤至子宮頸的一側盆腔結締組織,逐漸可蔓延至盆腔對側的結締組織及盆腔的前半部分。發炎的部分易化膿,形成大小不等的膿腫,如未能及時控制炎症可通過淋巴向輸卵管、卵巢或髂窩處擴散,由於盆腔結締組織與盆腔內血管接近可引起盆腔血栓性靜脈炎。現在廣譜抗生素較多,民眾對疾病的認識較前廣泛,能早期來院治療,發生血栓靜脈炎者已不多見。

如闊韌帶內已形成膿腫未及時切開排膿引流膿腫可向陰道、膀胱直腸自行破潰,高位膿腫也可向腹腔破潰引起瀰漫性腹膜炎,膿毒症使病情急劇惡化但引流通暢後,炎症可逐漸消失如排膿不暢,也可引起發生長期不愈的竇道。

臨床表現

盆腔結締組織炎婦科檢查儀
1.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炎症初期,患者可有高熱,下腹痛,體溫可達39~40℃,下腹痛多與急性輸卵管卵巢炎相似。如病史中在發病前曾有全子宮切除術、剖宮產術時曾有單側壁或雙側壁損傷診斷更易獲得。如已形成膿腫,除發熱、下腹痛外常見有直腸、膀胱壓迫症狀如便意頻數、排便痛、噁心、嘔吐、排尿痛、尿意頻數等症狀。

婦科檢查:在發病初期,子宮一側或雙側有明顯的壓痛與邊界不明顯的增厚感,增厚可達盆壁,子宮略大,活動性差壓痛,一側陰道或雙側陰道穹隆可能觸及包塊,包塊上界常與子宮底平行,觸痛明顯。如已形成膿腫則因膿腫向下流入子宮後方,陰道後穹隆常觸及較軟的包塊,且觸痛明顯。

2.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輕度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一般多無症狀;偶於身體勞累時有腰痛,下腹墜痛,重度者可有較嚴重的下腹墜痛,腰酸痛及性交痛。婦科檢查,子宮多呈後傾後屈位,三合診時觸知宮骶韌帶增粗呈索條狀,觸痛雙側的宮旁組織肥厚觸痛,如為一側性者則可觸及子宮變位,屈向於患側,如已形成冰凍骨盆,則子宮的活動性可完全受到限制。

併發症:

周圍組織粘連和常與卵巢、盆腔腹膜、急性輸卵管等炎症並發

診斷

盆腔結締組織炎保養性藥物
1.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及婦科檢查所見診斷不難。

2.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根據有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史、臨床症狀與婦科檢查,診斷不難。

鑑別診斷:

1.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輸卵管妊娠破裂有停經史、下腹痛突然發生,面色蒼白,急性病容,腹部有腹膜刺激症狀,陰道出血少量尿HCG(+)、後穹隆穿刺為血液。

(2)卵巢囊腫蒂扭轉有突發的一側性下腹痛有或無腫瘤史有單側腹膜刺激症狀,觸痛明顯婦科檢查子宮一側觸及腫物及觸痛,無停經史。

(3)急性闌尾炎疼痛緩慢發生局限於右下腹部,麥氏點有觸痛,婦科檢查無陽性所見。

2.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須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結核性盆腔炎、卵巢癌以及陳舊性子宮外妊娠等鑑別

(1)子宮內膜異位症多有痛經史且逐月加重婦科檢查可能觸到子宮骶骨韌帶處有觸痛結節或子宮兩側有包塊此點與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不同。B型超音波及腹腔鏡檢查可有助於診斷

(2)結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臟器的結核史腹痛常為持續性,腹脹,偶有腹部包塊有時有閉經史,可同時伴有內膜結核,X光檢查下腹部可見有鈣化灶,包塊位置較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高

(3)卵巢癌:包塊多為實質性,較硬,表面不規則,常有腹水,患者一般健康狀態較弱,晚期癌也有下腹痛診斷有時困難B超、腹腔鏡檢查、血清腫瘤標記物及病理活體組織檢查可有助於診斷。

(4)陳舊性子宮外孕多有閉經史及陰道出血偏於患側下腹痛,婦科檢查子宮旁有粘連境界不清的包塊,觸痛B超及腹腔鏡檢查可有助於診斷。

檢查

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

其它輔助檢查:

腹腔鏡探查時,首先要確定病變最嚴重的部位,以判斷病情。取盆腔內滲出物或膿液送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有助於術後選用抗生素。

治療

盆腔結締組織炎手術治療
1.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的治療

(1)抗生素治療:可用廣譜抗生素如青黴素、頭孢菌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黴素等)林可黴素、克林黴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及甲硝唑等。待抗菌敏感試驗得出後,改用敏感的抗生素。

(2)手術治療: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輕症者一般不作手術治療,以免炎症擴散或出血,但有些情況需作以下處理。

①宮腔內殘留組織伴陰道出血時,首先應積極消炎,如無效或出血較多時,在用藥控制感染的同時,用卵圓鉗小心慎重的清除宮腔的內容物,而避免做刮宮術

②子宮穿孔時如無腸管損傷及內出血,可不必剖腹修補。

③宮腔積膿時,應擴張宮口使膿液引流通暢。

④已形成膿腫者根據膿腫的部位採取切開排膿手術。如系接近腹股溝韌帶的膿腫,應等待膿腫擴大後再作切開,如膿腫位於陰道一側則應自陰道作切開,儘量靠近中線,以免損傷輸尿管或子宮動脈。

2.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的治療需積極治療慢性宮頸炎及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慢性宮頸炎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如超短波、雷射微波、中波直流電離子透入紫外線等。對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也可用物理治療,以減輕疼痛。對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需積極徹底治療,不使病原體潛伏於體內套用抗生素治療也可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它與物理治療合用效果較好,但抗生素不能長期使用。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經治療後症狀可減輕,但也易復發,如月經期後、性交後以及過分體力勞動後,因此須對患者作好宣傳解釋工作,使患者心平氣和的接受治療

檢查

1.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均增高,血沉可增快。體溫達39℃以上者作血培養及藥敏試驗。
2.子宮頸管分泌物培養及藥敏試驗
檢查是否存在淋菌感染。
3.超聲診斷
盆腔炎性診斷通常呈實性、不均質性腫塊,光點、光帶分布雜亂。
4.腹腔鏡探查
首先要確定病變最嚴重的部位,以判斷病情。取盆腔內滲出物或膿液送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有助於術後選用抗生素。疑盆腔膿腫作後穹隆穿刺,見到膿液可確診。

預防

盆腔結締組織炎疾病的預防:PID可來自產後、剖宮產、流產以及婦科手術操作後,因此須做好宣傳教育,注意孕期的體質分娩時減少局部的損傷,對損傷部位的操作要輕,注意局部的消毒。月經期生殖器官抵抗力較弱,宮頸口開放易造成上行感染故應避免手術。手術前應詳細檢查患者的體質有無貧血及其他臟器的感染灶等,發現後應予以治療。

此外也存在一些盆腔手術後發生的PID。近20年來中國內、外的大量資料表明經腹或經陰道子宮切除術給予預防性抗生素後,術後患病率及各類術後感染均有明顯下降。婦科圍術期應選用廣譜類抗生素,常用的有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頭孢氨苄頭孢唑啉頭孢西丁頭孢塞肟、頭孢替坦頭孢曲松(頭孢三嗪)等。多數學者主張抗生素應在麻醉誘導期即術前30min一次足量靜脈輸注,20min後組織內抗生素濃度可達高峰。必要時加用抗厭氧菌類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黴素等。如手術操作超過60~90min,在4h內給第2次藥剖宮產術可在鉗夾臍帶後給藥可選用抗厭氧菌類藥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黴素等。給藥劑量及次數還須根據病變種類手術操作的複雜性及患者年齡等情況而定。

可導致PID常見的其他手術包括各類需伸入的器械進入宮腔操作如人工流產放、取環術子宮輸卵管造影術等。美國每年行早孕人工流產術100萬例發生上生殖道感染的比例接近1∶200,故最近提出應對高危病例流產術前給予預防性套用抗生素以減少醫源性PID的發生。PEACH(PID評估和臨床健康)最近的研究證實,宮內節育器(IUD)的使用與患有急性PID者組織學上證實的子宮內膜炎有顯著相關性。但也有學者複習文獻後提出,IUD放置後PID的發生率是很低的,即使發生也是在放置後頭幾個月內且多數症狀輕微,不需要常規術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給予抗生素也未減少PID的發生率中國在涉及宮腔的計畫生育手術前,需常規檢查陰道清潔度滴蟲、真菌等,發現有陰道炎症者先給予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術後PID的發生。

性亂史是導致PID的重要因素。應加強對年輕婦女及其性伴侶對性傳播疾病的認識和教育工作,包括延遲初次性交的時間,限制性伴侶的數目避免與有性傳播疾病者進行性接觸,堅持使用屏障式的避孕工具,積極診治無併發症的下生殖道感染等。有部分學者提出普查宮頸衣原體感染可將PID發生的相關危險度降到0.4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