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侯氏

盂縣侯氏

盂縣侯氏,我國歷史時期的家族姓氏,在《上谷郡君家傳》之中亦有記載。

盂縣侯氏

盂縣侯氏,據程頤為母親侯氏所撰《上谷郡君家傳》中記載:“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縣人,行第二。世為河東大姓。”但其家世只能追溯到侯氏的曾祖父侯元和祖父侯詗。侯元父子以武勇聞名,五代時期為劉知遠部將,鎮守盂縣烏河川,以控寇盜之亂。侯詗之子侯道濟生活在北宋盛世,始棄武以儒學登科,為潤州丹徒縣令,贈尚書比部員外郎。 侯道濟生程母侯氏和侯可,姐弟倆也繼承了侯氏家學和家風。侯氏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讀書史,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嘆:“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程垧。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程顥,程頤。皇祜四年(1052),侯氏病逝於江寧,始封壽安縣君,追封上谷郡君。
侯可,字無可。少時倜儻不羈,以氣節自喜。成年後,他盡棄前好,而篤志為學,博覽群書,貫涉萬類。“若禮之制度,樂之形聲,詩之比興,易之象數,天文地理,陰陽氣運,醫藥算數之學,無不究其淵源”。侯可最精西北地理,談到當地山川道路、郡縣部族,無不備具。在當時對西夏戰爭中,他受韓琦之邀赴西北參與戍邊。其間,他開渭源地八千頃,圖謀恢復鄭國渠等古代水利工程,與當地戎人主動和解,為西北穩定做出了貢獻。程頤在《聞舅氏侯無可應辟南征詩》中盛稱其才能:“人稱孔子生關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謀且作軍中師”。侯可晚年仍深究理學,就學者眾多,“故自陝而西,多宗先生之學”。宋元豐二年(1079年),侯可病逝,葬於華陰縣保德鄉。
侯可之子為侯仲良,字師聖,是二程的表弟。他在家學影響下,潛心理學,先後拜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師,受到當時理學家胡安國等人的敬重。據《宋史》記載,侯仲良對二程之學推崇備至,“言必稱二程先生”,並說:“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他一生論講經述,通貫不窮,晚年卻貧病而死。遺有著述《論語說》和《雅言》。《雅言》是侯仲良記載二程事跡和學說思想的重要著作,後人出於對侯仲良的崇敬,尊稱他為“侯子”,故其書又稱《侯子雅言》。我們熟知的楊時“程門立雪”和朱光庭“坐沐春風”的成語故事,就是由這部書記載流傳下來的。

盂縣侯氏與理學淵源

盂縣自古稱文獻名邦,以山河美固,鍾靈毓秀,奇傑英才,代不乏人。唐宋之際,盂縣侯氏,儒學登科,德才彰顯。侯氏之女以家學培育二程,教之以道,至於成立。二程之學由此而興。
邊將妻侯氏
唐武宗會昌(841年———846年)中,盂縣侯氏因其夫張睽戍邊10餘年未歸,自繡迴文詩一首詣闕獻詩,武宗覽詩而龍顏大悅,特賜宮絹三百匹以示恩寵,並特準侯氏夫張睽還鄉。此一勝事傳為千載美談,才女之名遂彪炳史冊。《全唐詩》十一函,十分冊有侯氏詩一首。題為《繡龜形詩》,詩云:“睽離已是十秋強,對鏡那堪重理妝。聞雁幾回修尺素,見霜先為製衣裳。開箱疊練先垂淚,拂杵調砧更斷腸。繡作龜形獻天子,願教征客早還鄉。”詩題下小字註:“揆(一作睽)為邊將,防戎十餘年未歸。侯為迴文詩繡作龜形,詣闕上之。武宗覽詩,敕揆還鄉,並賜侯絹三百匹。”此詩最初取材於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太平廣記》一書。《太平廣記·才婦》據《抒情詩》收錄該詩,並有“敕賜絹三百匹,以彰才美”之語。該詩並見於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一書。清乾隆《山西志輯要·盂縣·列女》:“唐張睽妻侯氏,會昌中,睽戌邊十年,氏繡迴文詩作龜形,詣闕獻之,睽得歸。”我們由此知這位名噪一時的唐代才女為盂縣人。再考侯氏,知盂縣侯氏出自盂縣上文村。侯氏早期世次不得而知,但由此可以確認,盂縣侯氏早在唐代晚期便形成一方名門望族。光緒《山西通志·仕實錄三》:“侯道濟,盂人。祖元,父嵩,皆以武勇聞。道濟始以儒學登科,任丹徒令。贈比部員外郎。子可,孫仲良,著書為世名儒,悉道濟家教雲。”
二道學始祖二程之母侯氏
“程朱理學”為宋朝著名學派之一,亦可稱為中國古代著名學派之一。程顥,程頤二人是這一學說的創始者,世稱“二程”。二程學說與其母侯氏言傳身教有關。清光緒《山西通志·列女錄·賢淑》:“侯氏,二程之母也,封上谷郡君。牗侯氏牘幼聰悟過人,好讀史書而不為詞章,見世之婦女以文章書籤傳於人者,深以為非。父丹徒君牗侯道濟牘愛之過於子,以政事問之,雅合其意。年十九歸河南程大中牗二程父,名程垧牘,相敬如賓,雖小事必秉命大中。凡有怒多為寬解,惟諸兒有過則不掩也。二程才數歲,行而踣,必將責之曰:‘汝若安徐,寧至踣耶牎’常食絮羹,亦呵止曰:‘幼求稱欲,長當如何牎’雖使令輩不得以惡言相加之。故程氏兄弟平生飲食衣服無所擇,不以詈言及人。要以教之使然也。盂縣。”清乾隆《山西志輯要·列女》亦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程母侯氏也是一位能詩的才女,其夫程垧嘗遠出河朔,夜聞鳴雁,侯氏感而詩曰:“何處驚飛起?雍雍過草堂。早是愁無寐,忽聞意轉傷。良人沙塞外,羈妾守空房。欲寄回文信,誰能付汝將?”侯氏好讀史書,識見高遠,“見奸邪逆亂之事,常掩卷憤嘆;見忠孝節義之士,則欽羨不已。”尤讚賞唐太宗得御戎之道,有英雄之氣。其弟侯可,號稱名儒,也自愧其史才不如姐姐。
考侯氏成名,與其父侯道濟有關。光緒《山西通志·侯道濟傳》有“子可,孫仲良,著書為世名儒,悉道濟家教雲。”二程母侯氏:“父丹徒君愛之過於子,以政事問之,雅合其意。”等語。均可說明二程母侯氏得才學及美德源於其父侯道濟。
二位才女,一唐一宋,同出一門。唐朝侯氏詣闕獻詩,皇帝賜絹並彰顯其才美。宋朝侯氏秉承父教,教子有方,母隨子貴,皇帝寵賜上谷郡君。侯氏二才女可謂風流千古。
盂縣侯氏之家世
據程頤為母親侯氏所撰《上谷郡君家傳》中記載:“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縣人,行第二。世為河東大姓。”但其家世只能追溯到侯氏的曾祖父侯元和祖父侯詗。侯元父子以武勇聞名,五代時期為劉知遠部將,鎮守盂縣烏河川,以控寇盜之亂。侯詗之子侯道濟生活在北宋盛世,始棄武以儒學登科,為潤州丹徒縣令,贈尚書比部員外郎。
侯道濟生程母侯氏和侯可,姐弟倆也繼承了侯氏家學和家風。侯氏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讀書史,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嘆:“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程垧。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程顥,程頤。皇祜四年(1052),侯氏病逝於江寧,始封壽安縣君,追封上谷郡君。
侯可,字無可。少時倜儻不羈,以氣節自喜。成年後,他盡棄前好,而篤志為學,博覽群書,貫涉萬類。“若禮之制度,樂之形聲,詩之比興,易之象數,天文地理,陰陽氣運,醫藥算數之學,無不究其淵源”。侯可最精西北地理,談到當地山川道路、郡縣部族,無不備具。在當時對西夏戰爭中,他受韓琦之邀赴西北參與戍邊。其間,他開渭源地八千頃,圖謀恢復鄭國渠等古代水利工程,與當地戎人主動和解,為西北穩定做出了貢獻。程頤在《聞舅氏侯無可應辟南征詩》中盛稱其才能:“人稱孔子生關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謀且作軍中師”。侯可晚年仍深究理學,就學者眾多,“故自陝而西,多宗先生之學”。宋元豐二年(1079年),侯可病逝,葬於華陰縣保德鄉。
侯可之子為侯仲良,字師聖,是二程的表弟。他在家學影響下,潛心理學,先後拜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師,受到當時理學家胡安國等人的敬重。據《宋史》記載,侯仲良對二程之學推崇備至,“言必稱二程先生”,並說:“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他一生論講經述,通貫不窮,晚年卻貧病而死。遺有著述《論語說》和《雅言》。《雅言》是侯仲良記載二程事跡和學說思想的重要著作,後人出於對侯仲良的崇敬,尊稱他為“侯子”,故其書又稱《侯子雅言》。我們熟知的楊時“程門立雪”和朱光庭“坐沐春風”的成語故事,就是由這部書記載流傳下來的。
上文、興道、程子岩
侯氏故里在今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相傳原名尚文,其地名含義顯然和當地崇尚文化的風氣有關。侯道濟一族早在宋代已經遷居華陰,侯家的歷史自然也淡出了村民們的記憶。現村中只有張、周兩大姓,其中張姓稱上文村是唐代大將張士貴的故鄉,不少地方人士也深信不疑,但《新唐書·張士貴傳》明確記載,張為“虢州盧氏人”,和盂縣並無瓜葛。這倒使我們想到唐代繡龜形詩人侯氏的丈夫張睽,是否應為邊將張睽的故鄉?地方文獻記載,上文村張氏後裔十三世中有34人登科進士,這不能不說是上文村地域文化的鐘靈之德。
程子岩在盂縣興道村東北1公里處的岩凹尖。山間有一座寬15米,高9米,進深7米的石窟,原為東魏禮樂寺遺址。古“禮”字類似“豐”,故當地人又誤稱豐樂寺。宋代,程顥、程頤來盂縣省親講學於此,後人因稱為“程子岩”。岩洞正中為“宋大儒程夫子講道處”碑一通,碑額“興起斯文”,其典出自《宋史·程顥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這也是盂縣作為“理學淵源”,為理學的形成提供文化養分的最好注釋。
程子岩下的興道村即以此地為“道學所興”而得名。興起斯文的地方自然會養育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據教育史專家統計,近千年來,孟縣所產生的進士人數居全省各縣前列,是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文化之鄉。從這一點反映出宋代的興起斯文對後來盂縣文風的浸潤。
二程理學作為封建社會的文化正宗和社會原則,對維護近千年的社會秩序,對於每箇中國人的行為觀念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對於中華民族注重節氣、注重道德、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形成是有進步意義的。二程思想中執著於人格思想與道德信仰的精神形成離不開侯氏家族學風的薰陶,也離不開盂縣地域文化的滋養。
謝鴻喜 馬曉東 李釗

盂縣侯氏的教子方法

侯氏,盂縣上汶村人,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理學家程顥和程頤的母親,由於教子有方,故世之後被皇帝封為上谷郡君。侯氏出生於書鄉門第,其父侯道濟任過北宋尚書。她自幼聰慧過人,博聞強記,19歲嫁於宋太中大夫程晌,夫妻互愛相敬如賓,生子女6個,但活下來的只有程顥和程頤兄弟倆個。“二程”的成就傾注著母親的心血,是與母親的悉心教誨分不開的。程顥說:“顥兄弟平生於飲食衣服無所擇,不惡言罵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二程”小的時候剛學會走路,家人懼其跌跤,常抱著不放,她見後責備家人說:“怕孩子摔倒,啥時才能讓他們學會走路呢?”每逢吃飯時,她總是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身邊,當孩子索要好食時,她就嚴加制止道:“少時美味佳肴,長大後如何是好?”丈夫有所怒,她必為之寬解;而孩子有過,則從不掩飾。她常說:“孩子所以不肖,往往是母親掩其過而父親不知的緣故。”“二程”自幼聰明好學,但侯氏卻從未因此而放鬆對他們的嚴格要求。她經常告誡孩子“神童”是最終難成大事的,並在孩子用的書本上親自寫上“我愛惜勤讀書兒”和“殿前及第”等字樣,以激勵孩子勤奮讀書,金榜題名。後來,程顥中了進士,程頤也博學多才,兄弟二人都知名朝野。“二程”成名之後,不忘母親出生之地,曾專程由洛陽來盂縣講學,今盂縣肖家匯鄉興道村的“程子岩”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