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島鸕鶿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皮島鸕鶿

皮島鸕鶿
【中文別名】皮特島鸕鶿
【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featherstoni
【命名時間】Buller, 1873
【英文名稱】Pitt Island Shag
【科屬分類】鳥綱鵜形目鸕鶿科鸕鶿屬

外形特徵

皮島鸕鶿
皮島鸕鶿全身的體羽毛分兩種,具黑色披羽;翅膀,臀部、尾巴和鳥腿均是黑色;而胸頸和腹部是灰白色的。頭上有兩簇冠羽,與其他粗毛鸕鶿最大區別是——其中一個冠羽在頭頂,而另一個在前額。 在繁殖的季節期間這些簇羽挺直,平時則平展。光禿的面部皮膚是綠色的,在繁殖期變成桔紅色。
這種水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皮島鸕鶿分布圖

生活習性

皮島鸕鶿
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平時棲息在海濱的岩崖上,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它們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生長繁殖

兩性共同在海濱崖石洞穴里營巢,巢用樹枝及乾草等築成,輪流孵卵。

皮島鸕鶿繁殖的崖洞
卵藍色,孵28天左右出雛。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