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西鄉

皎西鄉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轄鄉。1958年設皎西公社,1961年改區,1969年復置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建鄉。位於縣境北部,金沙江南岸,距縣城107公里。面積253平方公里,人口2.2萬。通公路。轄皎西、皎平、發展、盧家坪、杉櫟樹、老坪子、平安、半角、大蕎地、永善、長麥地11個行政村。鄉鎮企業有採礦、製糖、飲食服務等業。皎平渡口建有紅軍長征紀念館。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皎西鄉皎西鄉
皎西鄉位於祿勸縣境北部,是省城昆明的北大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紀念地,全鄉國土面積254.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211米(轎子山),最低海拔為890米(皎平渡)。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46個村民小組,5368戶,總人口2257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7人。居住有彝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數民族7803人,占總人口的35%,全鄉耕地面積23715畝。多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皎西鄉的經濟社會取得了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皎平渡是皎西鄉唯一的渡口,是雲南省重要的外向型口岸,是中國革命的要塞。其特殊的位置,為當年紅軍巧渡金沙江,實現戰略轉移,順利北上抗日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巧渡金沙江和毛澤東朱德劉伯承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80年代後期,省委、省人民政府把皎平渡列為雲南省國情教育基地和文物保護基地。而今,皎平渡的輝煌歷史和飛速發展凝聚了世人的目光,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界的高度關切和重視。1988年,先後投資357萬元,修通了皎西至皎平渡口42公里的公路;1991年,中央、雲南、四川共同投資1100萬元,建成了皎平渡大橋天塹變通途,結束了兩岸民眾來往靠擺渡的歷史;1992年,由省委、省人民政府投資建造了紅軍渡江紀念碑;2000年5月10日,皎西集鎮一期改造工程全面開工,整體工程於8月5日結束,共完成了兩橫兩縱一豎的混泥土路面7818平方米,排水溝1400米,總投資62萬餘元,為皎西集鎮的發展和全鄉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2
皎西鄉皎西鄉
年祿勸縣委、縣人民政府投資360萬元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占地8000餘平方米的皎平渡集鎮,為打造昆明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4年中央將皎平渡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和100個紅色景點之一,予以開發建設。2002年至2007年上半年,到皎平渡的遊客達54000多人,旅遊的氛圍正逐步形成,發展勢頭良好。2006年,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8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68元,糧食總產量1058.2萬千克;地方財政收入394.5萬元,非公有制經濟總收入10218萬元,各項存款餘額2003萬元。今後,我們將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縣委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穩糧攻煙、發展礦電、壯大畜牧、開發旅遊、強化科技、改善生態”的經濟思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我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基礎設施

多年來,皎西鄉切實加強通訊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投資580萬元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二是完成市級試點永善村會大村組新農村建設,長麥地村委會戴家組、章卑康組,皎西村委會八組正在建設,預計年底完工;三是完成了投資210萬元的鄉黨政辦公樓及住宿樓改造;四是投資300餘萬元進行了皎平渡集鎮建設;五是累計進行農網改造3560戶;六是完成皎西街大牲畜市場建設;七是完成皎西街至皎西村委會八組的村組道路硬化,平定、盧家坪村委會道路硬化正在建設;八是教育方面共投入150餘萬元進行了學校排危及基礎設施建設;九是投資43萬元進行了發展公路改造;十是投資20萬元建設了皎平流通大橋;十一是完成了皎平變電站建設;十二是建設了聯通、移動基站,開通了聯通、行動電話。上述重點項目圓滿完成,總投資額累計達3000多萬元。

文化教育

全鄉有中學1所,村中心完小11所,1師1校5所,有88個教學班(中學15個,國小73個),有學生3422人(中學876人,國小254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6%,國中入學率達99.82%。2005年列入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人文地理

皎西鄉皎西鄉
皎西鄉位於祿勸縣城西北部,距祿勸縣城108公里。地理坐標東經營102°27′,北緯26°07′。東接馬鹿塘鄉,西鄰湯郎鄉,南接撒營盤鎮,北臨金沙江,與四川會理縣隔江相望。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祿勸縣城108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54.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211米(轎子山),最低海拔為890米(皎平渡)。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43個村民小組,5368戶,總人口22576人,居住有彝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數民族7803人,占總人口的35%。

皎西系彝語“老路”之意,清代屬皎平馬,民國時期屬鎮康鄉,1950年為鎮康區,1951年屬第四區,1953—1957年為第六區,後改為皎西區,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復設區,1988年改設鄉。

皎西鄉是雲南省昆明市的北大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紀念地,是滇北進入川南的交通咽喉,是昆明的“後花園”、祿勸對外開放的“前沿視窗”和旅遊重鎮。

農村經濟

2006年末,皎西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88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94.9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02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68元,各項存款餘額200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058.2萬千克,人均占有糧食472千克。

特色產業

皎西鄉皎西鄉自然村
1、特色餐飲文娛

1.1特色風味

撒壩火腿 烏骨土雞 黑山羊 牛乾巴 野生菌 小鍋酒 

1.2文娛活動

火把節 羅婺神鼓 跌腳舞 嗩吶 笛子 月琴 鬥牛 賽馬 對歌 鞦韆 彝族、傈僳族、傣族服飾
2、皎平渡紅色旅遊

皎平渡紅色旅遊景區在省、市、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隨著國家對紅色旅遊開發力度的加大,皎平渡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旅遊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已建成集旅遊——商貿——教育為一體的旅遊小集鎮,小集鎮常住人口700餘人,流動人口1300餘人,日接待遊客能力達500餘人次。

旅遊線路:昆明——祿勸——翠華——撒營盤——皎平渡——雲龍水庫——團街——祿勸。
旅遊景點:參觀毛主席路居舊址、鐵索橋、紅軍烈士紀念碑、紅軍洞、小米馬金花紀念碑、皎平渡紅軍紀念館、雲龍水庫大壩。

旅遊行程:三日兩晚游

旅遊費用:280元/人

3、礦產業 皎西鄉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和旅遊資源 。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銅礦 、鐵礦 、銅夾鐵礦,儲量豐富 。皎平礦山是昆明市規模較大的非煤礦山,年產量達40餘萬噸,產值約1.02億元。

4、畜牧業。

5、種植業。為使民眾儘快增收致富,鄉黨政班子和掛鈎單位深入掛鈎點調查研究,積極引導民眾調整結構。因地制宜,已成立“花椒種植協會、青椒種植協會、白芸豆種植協會”,目前正準備籌建以杉樂村委會為主的漾鼻核桃種植協會,計畫年內落實3000畝。

資源環境

皎西鄉皎西鄉瀑布
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全鄉國土面積25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15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56.7%;
有豐富的勞動力:全鄉轄11個村委會,146個村民小組,5368戶,22576人,其中農業人口22049人,非農業人口527人; 
有豐富的出產:皎西鄉長麥地、皎西、永善、半角4個村委會為壩區村委會,其餘均為高寒山區和乾熱河谷地區。最高海拔大蕎地羅聖德梁子3173米,最低海拔皎平紅門廠890米,屬典型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0.85℃,年平均降雨量916.7毫米。畜牧業、種植業發達;

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銅礦 、鐵礦 、銅夾鐵礦,儲量豐富。皎平礦山是昆明市規模較大的非

煤礦山:

皎西鄉皎西鄉金沙江
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皎平渡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旅遊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已建成集旅遊——商貿——教育為一體的旅遊小集鎮,小集鎮常住人口700餘人,流動人口1300餘人,日接待遊客能力達500餘人次。

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居住有彝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數民族7803人,占總人口的35%。火把節、羅婺神鼓、跌腳舞、嗩吶、笛子、月琴、鬥牛、賽馬、對歌、鞦韆、彝族、傈僳族、傣族服飾能使旅客在短時間內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鄉人民政府非常重視,願為資源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條件。

基層組織建設

皎西鄉皎西鄉
全鄉有17個黨支部,684名黨員。其中:機關支部6 個,128名黨員,農村支部11個,556名黨員,困難黨員戶94戶,60歲以上黨員165名。

2007的黨建工作嚴格按照縣委黨建工作會議精神,以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和“黨建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以為民服務中心為依託開展工作,認真組織學習傳達會議精神,健全組織機構,層層分解目標責任,年初與各支部簽訂黨建目標考核責任書,黨風廉政建設、糾風目標管理責任書,與班子成員簽訂一崗雙責目標責任書;依法依規圓滿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任務,沒有上訪等現象,做到平穩換屆,10個村委會實現支書主任一肩挑;積極開展黨員關愛送溫暖活動,四月份組織60歲以上的老黨員免費體檢;利用春耕生產下村的機會開展民情懇談活動;充分利用“七·一”建黨節契機,開展黨員政治生日座談,重溫入黨誓詞及民主生活會等活動,鄉政府劃撥6000元專款作為11個村支部“七·一”座談會活動經費,走訪慰問42戶老黨員;切實做好“三培養”工作,推薦28名年輕致富能手參加市、縣舉辦的素質教育培訓班;根據縣委的要求,鄉黨委舉辦150人參加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培訓班;工作中實行領導幹部掛村責任制,強化“三會一課制”的落實;嚴格組織發展的程式,按照發展黨員“三制”開展工作,上半年納新28人,轉正46人。目前,我鄉的黨建工作已基本走上規範化的軌道。

社會保障

1、建立健全民政救濟救災款、物發放制度,2007年度:

(1)全鄉有低保老人75人,六十年代精簡職工2人,傷殘病人員3人,孤兒3人,1-10月共發生定期定量救濟款45099元;

(2)全鄉有傷殘軍人3人,烈屬4人,老復員軍人19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30人,1-10共發出撫恤金72869元;

(3)農村特困戶受救濟戶56戶174人,1-6月共發放救助金10440元;

(4)享受城鎮低保的有22人,1-9月共發放低保金26136元,兩節慰問每人30元,共發出660元;

(5)農村低保,全鄉865戶,1329人,1-10月共發出低保金531600元;

(6)臨時困難救濟1-10月共救濟了57戶,111人,救濟金為6000元;

(7)1-10月共發出寒衣190套,棉被86床;

(8)2007年地質隱患點民房搬遷17戶,發放補助金51000元。

2、中心校學生“兩免一補”情況,2007年共免除科書費1102人,享受生活補助1514人,共補助資金441675元。

3、財政及農技共發放玉米良種補貼5093戶83000元,水稻良種補貼415戶9000元,農資綜合直補5432戶523000元,總計發放補貼615000元。

4、衛生方面,衛生事業發展良好,鄉衛生院設備齊全,有醫務人員12人,可提供住院床位25個,村村均有衛生室和保健室。

2008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21728人,收取參合資金216640元。農村新合醫療參合率達98%。

5、計生方面,2007年1-7月份共辦理獨生子女6戶,發放一次性獎勵金6000元,發放本年度教育獎學金15860元,一孩出生82人,二孩出生5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