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甘肅]

皇城[甘肅]
皇城[甘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皇城,甘肅省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位於祁連山[山脈]東段冷龍嶺北坡,南與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毗鄰,北接永昌、武威縣,東連天祝藏族自治縣,西靠山丹軍馬場。

基本信息

皇城草原

皇城草原皇城草原
皇城草原東西長95公里,南北寬72公里,總面積3725平方公里,海拔在2500米到4500米之間。境內大部分地域屬濕潤山地草原氣候。皇城一帶,歷史上與山丹軍馬場的前身--大馬營草灘同屬一體,清末民初,政局動盪,逐漸形成周邊民眾遷入定居的局面,成為回族、藏族聚居區。1949年設皇城鄉人民政府,屬青海省轄。1952年經當時的政務院批准,始將皇城灘及周圍的馬營溝、黑土窪劃歸地方。1959年甘青邊界調整時,劃歸甘肅省肅南縣管轄。據1990年的統計,皇城區有1410戶7408人,其中裕固族1486人,藏族2037人,回族193人,漢族3530人,其他民族162人。裕固人歷史上與藏族緣遠流長,許多裕固族牧民家族中都有藏族血緣,這兩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也大致相同。在藏區廣為流行的插箭祭山神一類的活動在皇城也有流傳--在祁連山下的夏季牧場,在一座當地人稱為百旗(音)山的山峰頂部,有一座"峨博",同藏區的插箭垛一樣,箭桿林立,經幡繚繞。每年在一定的日子周圍的人們都上到山頂去參加祭祀活動,但這裡的人們的宗教意識顯然較淡,遠沒有藏區人們的那種極端的虔誠與投入。 與此形成鮮明比照的是在皇城區東灘鄉皇城河邊的一座清真寺。雖然皇城的回族人數只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二,但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樣,赫然矗立在草原上,顯得十分醒目。

皇城故址

青海皇城青海皇城
在皇城灘北部,皇城河東邊的草灘上,有一處古城跡址,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區及皇城灘皆因其而名。據《永昌縣誌》記載,這裡原是元朝永昌王官殿,元至元年間(1335-1340)永昌王遷都今永昌縣,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現遺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較巍峨,北城較大,但坍塌較嚴重。二城相距200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築而成。南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300米。城防結構頗複雜。門開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邊築有圓形土墩5座,墩距約50米,城四角亦有圓形角墩各一。城周設護城河兩道,外河寬9米,皇城草原內河寬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齒狀,為護城河之所罕見。而圓形角墩亦為少有,體現出迥異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城內北端有一建築物台基、平面呈"工"字形,殘高1米。曾出土有紅、綠琉璃瓦、瓦檔、鴟吻及瓷器等殘片。曠大的城內及護城河壕溝里草長沒膝,走在城內不時可見磚瓦碎片,許多磚塊的稜角已變得渾圓,可想而知廢城為桑年代之久遠。站在城北的草灘上南望,渾圓的角墩在祁連雪峰的襯映下楚楚動人,那被風蝕了的曾經高大而巍峨的殘牆斷垣長滿了青草,仿佛極盡全力地想把自己隱入那芳草連天的皇城草原之中。

皇城灘

發源於冷龍嶺鐵礦溝的東大河又稱為皇城河,它流經皇城境內的長度為65.8公里,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經的寬闊的草原,即為皇城灘,這裡因地勢低,灌溉方便,而發育了農業。整個皇城區乃致於全肅南縣僅有的兩個純農業村莊就座落在這裡,牧業村的冬圈也大多在這片灘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