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塔

白骨塔

白骨塔,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城南約三、四公里的熊家台。

基本信息

湖南衡陽

白骨塔,亦名接龍塔。清康熙三十五(公元1696年)縣丞周燮擴建城牆,在山上挖出大量白骨,為慰亡靈,他命人在東邊山頭挖一巨穴,將白骨葬人,又在上面築起了一座磚石塔。給塔取個什麼名字呢?有的人說:“乾脆叫作白骨塔。”幾個士紳覺得不妥,認為自古以來無此怪僻可怖的塔名。請來題寫塔額的人見塔名未定,只寫下一個“塔”字便走掉了,所以,塔額上至今只有一個“塔”字,而無塔名,不過,人們習慣稱它為“白骨塔”。

離塔不遠的平地上曾建有一座小庵堂,名叫“白骨庵”,不久就倒掉了,再沒有恢復。抗日戰爭期間,此地為衡州保衛戰的主守陣地,日軍用飛機、大炮對這裡進行狂轟濫炸,距塔僅二百餘米的回雁峰被變成了一片焦土,而白骨塔卻奇蹟般地只負了幾處輕傷。解放後,市博物館對它進行了修補。現節假日亦有人來此遊覽。

湖北荊門

白骨塔,位於湖北荊門沙洋縣城南約三、四公里的熊家台。塔已無存,只是修塔時的碑文尚在,被好心人嵌砌在一廢棄的倉庫北牆上,為後人留下了一件難得的文物。

據碑文記載,白骨塔修建於上世紀初。辛亥革命爆發後,沙洋縣高陽人季雨霖被黎元洪任命為安襄鄖荊招討使。季率部沿襄河北伐,途徑沙洋,見連續三年的水荒使故土人民流離失所,發生在1909年的洪災潰口尚未填堵,頓生憐憫之心,遂設立堤工局,向沙洋、沙市等埠商會募捐,組織數萬民工堵口復堤。取土築堤時,挖出大批白骨,施工者不忍白骨暴露,任人鋤刈,就將白骨匯集成堆,葬於高朗之區,並建塔刻碑,一則安厝了孤魂野鬼,二則可警示後人固堤防險。因此白骨塔聲名遠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