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鸌

白額鸌

白額鸌,鸌形目鸌科剪水鸌屬的1種。又名大灰鸌。主要分布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在中國海濱可見,曾從旅順、青島、長江口、浙江、福州、台灣等處採到標本。體似大型鴨類,翅長約300毫米;鼻呈管狀;前額、頭頂前部以及頭和頸的側部為白色,其間散布褐色縱紋,額的褐紋特別狹細;上體餘部暗褐,羽端近白;兩翅的飛羽和尾羽均黑褐色,次級飛羽均具白緣;下體純白無斑。飛翔強健有力,常接近水面繞圈快速飛翔。游泳和潛水也很迅速,以魚類和軟體動物等為食。結群在海邊岩穴中繁殖。每產僅1卵,重74.5克。

基本信息

外貌特徵

(圖)白額鸌白額鸌

白額鸌為中型海鳥。嘴較細長,鼻管較短,飛羽長而窄,尾呈楔形。前額、頭頂、頭側、前頸及頸側白色,具暗褐色縱紋;額及眼先縱紋細窄而少。枕、後頸、背、肩、腰暗褐色,少部分綴有灰白色羽緣。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基部白色,尾黑褐色。頦、喉、前頸及整個下體白色;翼下覆羽白色而具暗褐色斑,腋羽純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骨褐色。跗跖和趾皮黃色。大小量度為:體重420克,體長470-520毫米,嘴峰46-53毫米,翅297-343毫米,尾135—150毫米,跗跖46-54毫米。叫聲:於海上無聲。

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太平洋西北部的小型島嶼;越冬南下至赤道。

分布狀況:繁殖于山東青島的海上島嶼。於中國海域並不罕見,在山東至福建、香港、澎湖列島、台灣及南海島嶼均有記錄。主要分布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在中國海濱可見,曾從旅順、青島、長江口、浙江、福州、台灣等處採到標本。白額鸌在我國台灣及澎湖列島為留鳥,在遼東半島為夏候鳥。白額鸌曾經在我國東部和東南沿海較為常見,但近幾十年來很少見有報導,種群數量已極為稀少。

習性

(圖)白額鸌白額鸌

白額鸌是典型的海洋性鳥類,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活動。善飛行,亦善游泳和潛水,常長時間的沒日沒夜的在海面上空飛行,通常飛得極低,常呈左右傾斜的滑翔于海面,或兩翅急速鼓動的飛翔於緊貼海面上空,發現魚群等食物時,則急速下降捕食。在水中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甚多,尾抬得較高,前部向下傾斜。

食物

主要以魚類、浮遊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通常于海面邊游邊覓食,也常于海面低空飛行,發現食物才突然紮下捕食。由於潛水不深,通常只能捕食淺層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繁殖

(圖)白額鸌白額鸌

白額鸌繁殖在太平洋西北部海洋中的島嶼上,包括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伊豆半島、小笠原群島、朝鮮、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南至台灣海峽和澎湖列島。越冬在台灣海峽、菲律賓、加里曼丹、摩鹿加、紐幾內亞,往北到夏威夷群島和千島群島,或許到薩哈林島。結群在海邊岩穴中繁殖。6月下旬前後為產卵盛期,每窩卵1枚;卵呈圓、白色。雌雄共孵、雌雄共育。

營巢

營巢于海洋中的小島和緊靠水邊的海岸岩石上。通常集群在海島上營群巢。巢多置於靠水邊較近的岩穴中或小樹林內地上和草地上。內墊少許枯葉。每窩產卵一枚,卵白色,大小為67×45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