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叉尾海燕

白腰叉尾海燕

白腰叉尾海燕,隸屬於鸌形目海燕科。喜集群、善飛翔、行走快捷。

基本信息

科目

中文學名:白腰叉尾海燕
中文目名:鸌形目
中文科名:海燕科
中文屬名:叉尾海燕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英文名:Leach's Storm-Petrel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Vieillot,1817

形態特點

白腰叉尾海燕是小型海鳥,翅長而尖。初級飛羽ll牧.其中第2枚最長,次級飛羽12枚。尾呈叉狀。尾羽12枚。腳較弱,跗跖較圓。趾較長。後趾存在,但較小。而且著生位置較高,

(圖)白腰叉尾海燕白腰叉尾海燕

和其他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嘴較細弱而稍長,基部較圓,尖端側扁,且上下嘴尖端向下彎曲成鉤狀。羽毛厚密而軟。上體黑褐色,微綴出灰色。下體淡黑褐色。額、頰、較淡,微綴有淡灰色。內側次級飛羽具白色羽緣。初級飛羽黑褐色,內與淡灰色。大覆羽和中覆羽褐色,小覆羽黑褐色,從而在翅上形成一個明顯的淡色翼帶。尾羽黑色。短的尾上覆羽褐色,具白色尖端。長的尾上覆羽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兩側較淡,為白色。虹膜黑褐色,嘴和腳黑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有較寬的白色羽緣。
大小量度為:體重41克。體長190-250毫米,翅長155-160毫米。嘴峰15-17毫米,75毫米,跗跖25毫米。

分布

分布於北太平洋大西洋。繁殖在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阿拉斯加南部,沿太平洋北美海岸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沿北美大西洋海岸從巴芬島到美國緬因州,格陵蘭島、冰島和費羅群島。非繁殖季節和遊蕩期間出現在繁殖地南部,遠至夏威夷群島、中途島、小笠原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費爾南多德諾羅尼亞、西非和南非。我國僅偶見於黑龍江省。

生活習性

白腰叉尾海燕繁殖期間棲息於沿海海岸和島嶼及其附近海面,是典型的遠洋海鳥。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生活。喜成群。善飛翔。多數時間都成群的在海面上空飛翔和在空中活動。僅休息、睡覺和覓食才在海面。夏季活動在寒帶海洋上,冬季活動在亞熱帶海洋。繁殖期僅晚上活動,雛鳥孵出來後和其他時候白天和晚上都活動。在陸地上行走快捷。起飛亦很容易,即使在平坦的地面和海上,起飛都毫無困難。常沿海面低空飛行,兩翅鼓動快而有力。飛行時常不斷的變換方向,並不時的伸出腳拍水,亦能突然從空中下到水面抓取食物。

它們主要覓食蝦、其他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和生活於水錶層的浮遊動物。此外它們也吃從船上丟棄的魚、魚內臟等廢棄物品。覓食方式主要是一邊在水面低空滑翔,一邊頭朝下的注視著水面;當發現有可利用的食物時,則突然降到水面抓取,它既能通過將頭斜伸入水中啄取,也能用腳爪抓取,特別是當發現有大堆食物時多是用腳抓取。此外它們也能一邊游泳一邊覓食。

繁殖

繁殖期5-8月。一雄一雌制。常成群在一起營巢。在大的種群和好的營巢位置上,常一個巢緊埃著另一巢。營巢於岩石海岸和島嶼上較平坦而鬆軟的地上,也在森林小島上營巢。巢通常置於洞中。洞由親鳥在地上自己挖掘。洞口呈半圓形,通常隱蔽在樹根、灌木或草叢下。巢系從洞口斜線進入地下5-12厘米深後再與地面呈平行方向挖掘和擴大成直徑12-l3厘米,高7.5厘米的小室,巢即放於小室中。巢內很簡單,通常僅放一點枯草和枯葉即成。 偶爾也有直接產卵於裸露的地上的。每窩產卵一枚。呈卵圓形,顏色為白色或污白包, 具細小的紅包或紫羅蘭色斑。卵的大小為30.5—35×22—26毫米,平均32.5×24毫米。產卵時間從5月末持續到7月初,隨地區而不同。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多在晚上輪換。孵化期42-50天或35天。雛鳥孵出後全身長滿了絨羽,但最初幾天仍需親鳥輪流在巢中暖雛,以後雛鳥則單獨留在巢中,親鳥每天晚上回到巢中餵雛。餵雛食物是親鳥從胃中反出的油狀液體。在經過親鳥大約70天左右的餵養,雛鳥才完全換掉了絨羽,長全了羽毛,具備了飛翔能力,這時它才從巢洞中出來和離開巢,時間大約在9-10月。

價值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