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寶遺址

白金寶遺址

白金寶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白金寶遺址是松嫩平原進入青銅時代的文化標誌地,是中國北方民族的發祥地,也是該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白金寶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帶有顯著特點的白金寶文化。

基本信息

簡介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肇源縣境,屬北方青銅文化遺存,面積約18萬平方米。1974年以來已發掘1300多平方米,發現有半地穴房址,出土了一批陶鼎等陶器,反映出中原文化的極大影響。
遺址的上、中層年代約距今3000年,命名為白金寶文化,下層為另一種年代較早的文化遺存。白金寶遺址位於嫩江左岸的二級台地上,東距大廟村委會所在地2公里,北距民意鄉政府所在地6公里,南距嫩江主幹道2公里,西邊崗下是一望無際的嫩江灘。
白金寶遺址所在的台地高出地平面30餘米,西南較平坦的地方是遺址的中心。遺址面積18萬平方米。時至今日,在耕地的表面仍然裸露著很多陶片、蚌片和一些古動物遺骨,足無空踏,俯拾皆是。特別是在遺址南端水沖溝的剖面上,明顯暴露著較厚的化石層堆積。上世紀60年代初,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村民王老漢在村外放羊,突然間,他發現了一個陶罐,他找來鐵鍬繼續挖,又挖出了很多生活器具。在這期間,陸續有村民在此地發現了一些古代器物。這個訊息不脛而走,傳到黑龍江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的耳朵里。
1964年,黑龍江省博物館來到了發現文物的嫩江左岸地區,到附近村屯村民家中調查線索,深入野外進行考古調查,終於在肇源縣發現了白金寶遺址。但由於“文革”到來和經濟條件制約,挖掘工作並沒有開展。轉眼間,10年過去了。“白金寶遺址”一直是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專家的“念想”,他們組織了人力、物力、財力,於1974年8月對其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中,共開25平米探方6個,發現了房屋、窖穴、窖址和大批較為典型並具有地域特色的先民遺物。經專家考證,此處是一個典型的青銅文化遺址。由於白金寶是松嫩平原第一次正式科學發掘的青銅文化遺址,對進一步研究認證嫩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中上游等地區青銅文化的特徵、分期及其分布和屬性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翔實佐證,所以,考古界將起著斷代作用的白金寶遺址中所出土文物定名為“白金寶文化”。
白金堡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
..
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西側有窖穴,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圓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蹟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白金寶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鬲、缽、杯上層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被發掘出來的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夾沙褐陶,上面的文飾又多以繩紋、動物紋、集合紋為主,而且製作工藝還頗為先進。白金寶文化的住房均以半地穴式。經過研究推測,其半豎穴的空間是就原生黃土下挖而構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白金寶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下層文化遺存是一種新的文化。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
..
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白金寶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鬲、缽、杯上層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被發掘出來的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夾沙褐陶,上面的文飾又多以繩紋、動物紋、集合紋為主,而且製作工藝還頗為先進。白金寶文化的住房均以半地穴式。經過研究推測,其半豎穴的空間是就原生黃土下挖而構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白金寶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下層文化遺存是一種新的文化。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裡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特徵

白金寶遺址白金寶遺址
白金寶文化的直口簡腹大貸足鬲特徵突出,發現較多,是具有斷代價值的典型器物,它帶來了松嫩平原和中原黃河流域文化聯繫的信息。陶鬲的出土表明兩個地區在炊煮習俗上的一致性。鬲、缽、杯上層富於下層,陶盆和小銅飾只見上層,這些抑或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所以,白金寶遺址的發掘,填補了松嫩平原漢代以前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的空白,深化了人們對白金寶和漢書二期兩種以陶器群為代表的整體文化面貌的認識,推進了松嫩平原漢代以前考古學文化年代框架的形成與譜繫結構的建立。
青銅印痕揭開古代北方索離民族神秘面紗歷史就是這樣的充滿神奇與巧合,當考古界將浸滿古代人類文明信息的文物展現在世人面前並將其蓋棺定論為青銅文化代表的時候,在文獻中尋覓寶藏的史學家們也在浩若煙海的典籍中發現了古代北方索離民族的足跡,這個古老的民族曾經在松嫩平原上沿襲了穢貊、勿吉、靺鞨人的血脈,繁衍了夫余、豆莫婁和高句麗等古代北方民族的輝煌歷史。
說到索離,就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一個古老的傳說,這個傳說在《三國志》、《後漢書》以及《論衡》和《魏略》中都有記載。東漢王充在《論衡·吉驗篇》這樣寫道:“北夷索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後產子,捐於豬圈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置馬欄中,欲使馬藉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東明。令牧牛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淹沈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國焉”。北夷索離,乃古代東北之儼然大族。為夫余系統諸族王族的從出,它曾創造出具有特色的青銅文化和堪稱精湛的制陶工藝。從而自立於東北古代民族之林。然而,在白金寶遺址沒有被發掘之前,人們還很難認識古代的索離人和夫余國,致使這樣一個承上啟下的古老民族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直到白金寶文化發現青銅時代的印痕,看到了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國家遺蹟,才找到了索離人當年建立夫余國的有力證據。夫余,這個早在3000年前曾經創造過文明與輝煌的北方古國,才得以向世人展現她特有的魅力與神秘。
對索離文化,史學界是這樣定論的:“索離文化乃是一種農、牧、漁、獵並存的經濟形態,索離先民已經定居並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村落,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舍之中。”從出土甲骨片及城址上表明,氏族制度已經處於解體階段,國家體制出現雛形,這就是北夷索離的文化面貌。
鑒於白金寶文化在考古界的價值和地位,1996年,國務院將其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撥款建立了白金寶遺址專項檔案,在遺址上豎立了界碑和說明碑。地方政府計畫在遺址旁籌建白金寶文化博物館,擬將其原始風貌全面展現給世人。相信,一座不朽的豐碑將巍然屹立在三江交匯處黑水屯民的故地上,見證著歷史,也昭示著未來。

意義

白金寶遺址位於中國東北部黑龍江省肇源縣民意鄉的白金寶屯,是一處相當於中國西周時期的青銅文化遺址,年代為距今2900年左右。
白金寶遺址發現於1974年,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它是嫩江平原一處典型的青銅時代遺址。遺址內發現有房址、窖穴、窯址、灰坑等遺蹟,出土物包括陶器、銅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其中陶器以夾砂褐陶和泥質褐陶為主,器形有缸、缽、鬲、盆、壺、杯等。
白金寶遺址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學發掘的、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青銅文化遺址。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嫩江、松花江流域青銅時代的經濟面貌、文化特徵、社會性質以及族屬和淵源關係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對索離文化,史學界是這樣定論的:“索離文化乃是一種農、牧、漁、獵並存的經濟形態,索離先民已經定居並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村落,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舍之中。”從出土甲骨片及城址上表明,氏族制度已經處於解體階段,國家體制出現雛形,這就是北夷索離的文化面貌。

價值地位

鑒於白金寶文化在考古界的價值和地位,1996年,國務院將其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撥款建立了白金寶遺址專項檔案,在遺址上豎立了界碑和說明碑。地方政府計畫在遺址旁籌建白金寶文化博物館,擬將其原始風貌全面展現給世人。相信,一座不朽的豐碑將巍然屹立在三江交匯處黑水屯民的故地上,見證著歷史,也昭示著未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