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細菌性葉斑病

白菜細菌性葉斑病

該病是大白菜上又一個重要普遍發生且為害嚴重的細菌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起初在葉背上產生呈水浸狀稍凹陷的斑點,後來擴展,因為受到葉脈的限制而呈不規則形的角斑。在葉子正面則出現呈油漬狀的黃褐色病斑。病菌主要在種子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種子上的病菌一般可存活1年,播帶菌的種子,發芽後病菌可侵染葉片,成為初侵染源。

病害症狀

苗期發病,主要為害葉片。先在葉背生水漬狀小點,後於葉面形成0.2~0.5厘米黃褐或灰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壞死斑,邊緣顏色較深,呈油漬狀,有的相互連結成大斑塊,天氣乾燥時,病斑質脆,致葉片乾枯死亡。

濕度大時,葉背病斑分泌出乳白色菌膿,乾燥時,病斑呈白色膜狀,後來病部開裂,呈穿孔狀。診斷要點是,開始時在葉背上出現呈膜狀的不規則形的角斑。潮濕時,病斑上溢出白色的菌膿,葉面則有呈油漬狀的黃褐色斑。後期病斑呈白色膜狀,容易開裂穿孔。

病原特徵

病菌主要在種子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種子上的病菌一般可存活1年,播帶菌的種子,發芽後病菌可侵染葉片,成為初侵染源。另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第二年可通過雨水或灌溉水濺射到葉片上,也是初侵染源。

在條件適宜時,潛育期不長,一般3一5天,所以容易造成流行。發病適溫25~27℃, 相對濕度85%以上。所以多雨,特別是暴風雨後發病重。發病與種子的關係密切,如果播的是未經消毒帶菌的種子,無病田會變成病田,病田則病害加重。 此外,病地重茬,或地勢低洼,肥料缺 乏,植株衰弱,抵抗力差,或管理不善,造成植株傷口多,一般發病重。

病原菌形態特徵:菌體短桿狀或呈鏈狀連線,極生l~4根鞭毛。

傳播途徑

病原細菌在種子或病殘體越冬,成為 翌 年初侵染源,在田間借雨水及灌溉水和害蟲傳播蔓延,發病適溫25~27℃,白菜進入蓮座期至包心期遇有連陰雨,利於該病發生或流行,葉色深綠型白菜及連作地發病重。

發病因素

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

2、氮肥施用過多,植株生長過嫩;

3、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差;

4、種子帶菌、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

5、早春多雨或霉雨來早、氣候溫暖空氣濕度大;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或寒流來早時易發病;

6、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最易感病溫度20℃左右。相對濕度85%以上。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

1、選用地勢高燥的田塊,並深溝高畦栽培,雨停不積水;

2、使用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並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殘體;

3、水旱輪作、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4、選用抗病 、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 、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6、播種後用藥土做覆蓋土,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治病蟲的重要措施;

7、合理密植,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8、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藥用防治

68%金雷 水分散粒劑600-800倍液

72. 2%普力克水劑1000倍液

25%阿米西達(嘧菌脂) 懸浮劑1000-2000倍液

43%好力克 懸浮劑3000-4000倍液

10%科佳 懸浮劑2000-3000倍液

65.5%易保 水分散顆粒劑800-1200倍液

52.5%抑快淨 水分散顆粒劑2000-3000倍液

64%東毒礬 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

80%大生 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70%安泰生 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

70%代森錳鋅 可濕性粉劑倍液

70%敵克松 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2%克露(抑菌淨、威克、仙露、霜克) 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

50%撲海因 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8%甲霜靈(瑞毒霉、雷多米爾) 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7%護豐安(可殺得、冠菌銅、氫氧化銅) 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40%乙磷鋁 可濕性粉劑3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