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葉鵝掌柴

白背葉鵝掌柴

白背葉鵝掌柴,拉丁學名:Schefflera J. R & G. Forst.,是五加科小喬木,小葉不等大,革質,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至寬楔形。產雲南東南部等地,印度,緬甸亦有分布。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背葉鵝掌柴 白背葉鵝掌柴

小喬木,高5-10米。葉有7小葉;葉柄細長,長約30厘米,無毛;小葉片革質,卵形或長圓形,長12-20厘米,寬4-11厘米,中央的較大,兩側的較小,先端急尖,基部圓形,上面無毛,下麵粉綠色,有時疏生星狀絨毛。邊緣全緣或有鋸齒或分裂,側脈8-12對,上面明顯,下面微隆起,網脈略明顯;小葉柄長1-8厘米,中央的較長,兩側的較短。圓錐花序頂生,長30-40厘米,下部的分枝通常成復花序,有星狀絨毛或無毛。

傘形花序直徑3-3.5厘米,有花多數;總花梗長2.5厘米,和花梗均有絨毛;小苞片三角形,長2-3毫米;花梗長0.8-1.4厘米;萼密生星狀絨毛,邊緣有5小齒;花瓣5,長2-3毫米,外面疏生星狀絨毛;雄蕊5,花絲長3毫米;子房5室,花柱合生成柱狀,柱頭明顯,花盤扁平。花期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2000米的密林中。

分布範圍

產雲南東南部(西疇、硯山、蒙自)、南部(景東)等地,亦分布於印度,緬甸。

主要價值

鵝掌柴大型盆栽植物,適用於賓館大廳、圖書館的閱覽室和博物館展廳擺放,呈現自然和諧的綠色環境。

繁殖方法

白背葉鵝掌柴 白背葉鵝掌柴

用播種及扦插繁殖。播種行春播,保持盆土濕潤,溫度20~25℃條件下,2~3周出苗。幼苗高5~7cm時移植一次,次年即可定植。扦插亦於春季進行,剪取一年生枝條8~10cm,去掉下部葉片,扦插於河沙或蛭石做的床土上,保溫保濕,25℃時4~6周生根。

家庭繁殖

白背葉鵝掌柴基質繁殖、快速繁殖。扦插時間宜在春末夏初,一般室溫:夜間15℃,白天25℃左右,這是鵝掌柴扦插後最適的生長溫度。

扦條的選擇:從生長几年的母株上,剪下一年生枝條6~8厘米,或結合換盆、春季重剪,剪下的枝條作為扦插材料。去掉插入部分的葉片,扦插在事先用水泡過的珍珠岩為基質,口徑為15~20厘米的塑膠花盆裡,盆底加托盤,以便接滲出液。每盆插3株或單株,扦插後約1個半月左右便可生根,插後要經常灌水保持濕潤。插後放在室內弱光處,加強肥水管理,生根後要澆營養液,盆中每周補液1次,每次補液100毫升。

水插繁殖取大瓶空可口可樂或高腳玻璃瓶罐頭瓶,沖洗乾淨,裡面裝滿乾淨的清水(自來水),將剪下的鵝掌柴插穗,固定好插入瓶中(插穗底部離開瓶底1厘米),每瓶可插2枝-3枝,用透明塑膠袋罩好,放於明亮處,溫度保持15℃-25℃,經30天-35天,插穗底部長出0.5厘米-1厘米長的白根,此時就可按上述方法,移出上盆。

注意:補液當日不能補水,以免影響營養液的濃度。盆插繁殖取6寸-8寸盆,底孔用小石堵住,將珍珠岩或經篩細乾淨的河沙裝於中,岩面或沙面低盆邊高1厘米,如用珍珠岩裝盆上面最好壓一層河沙(增加緊實度),此時可從成株鵝掌柴上剪取10厘米-12厘米的插穗,底部剪成斜面形,如有生根粉可沾少許沒有也可以,將插穗的2/3插入沙或珍珠岩中,每盆3株-4株,插後澆透水,將盆放於一個盛水的塑膠盆或其它容器中,容器中的水位應經常保持高於插穗盆的1/2然後用一個透明大塑膠罩在插穗盆上放置在散射光的明亮處,溫度保持在15℃-25℃,經30天-40天插穗根系生成,此時就可將鵝掌柴苗移栽入6寸-8寸盆中,盆土應裝篩細的優質農肥、腐殖土、細沙按3∶2∶1充分混勻的肥沃營養土,栽後澆透水,放置半陰處7天,以後移放到明亮處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