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太明

白太明

白太明,男,年齡,漢族,現任重慶市渝北區龍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

目錄

白太明同志白太明同志
個人簡歷

白太明,男,年齡,54,漢族,學 歷,大專,現任重慶市渝北區龍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中國改革之星領軍人物。
黨需要我到哪裡,我就到哪裡:重慶市渝北區龍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白太明如是地說。
一、1995年10月,組織上將白太明同志調到白岩鄉任黨委書記。白岩鄉森林權扯皮、農業稅,提留款不繳扯皮、水扯皮“三大戰役”在白太明書記手中畫上了完美的句號,為白岩鄉的經濟發展鑄造了良好的基礎。
到2001年人均純收入從1995年的950元提高到2500元。號召白岩、雲山兩村種烤菸一項,人平收入增加800多元。連續幾年被渝北區委、區政府表彰為“四好班子”、“六好鄉鎮黨委”,宣傳、組織工作連續6年獲一等獎。
二、白太明受組織安排,光榮地挑起了渝北區民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和重慶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的重擔。工作環境變了,但白太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點兒也沒有變。到2004年開發區引進民營企業68家,500萬元以上17家,年產值可達4.7億元,在農業園區積極推進項目建設,為泰山電纜、華牧集團、青河灣、紅岩彈簧等調整和用地1000多畝、2008年產值達40億以上。為渝北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奉獻。
三、2006年12月在換屆工作中,調任為渝北區龍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工作至今。
白太明始終服務於人民,嚴格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是他的工作準則。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廉潔自律,為黨為人民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連續8年被區委、區政府評為優秀公務員,連續多年被渝北區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

人物特寫

1:白太明同志有著一顆榮譽下的平凡心,他每做一件事,尤其是涉及到人民民眾的利益,首先他要想到這樣做人民民眾會不會滿意。他被人們稱為愛戴人民的好書記,好主任,這些年來他的回答是全部出自於工作的實踐和優秀共產黨員的工作成績。不管在任何時候或任何單位,每到一個地方,總有新的發現、新的成績和新的榮譽,50多年的思想逐漸成熟也躍然字裡行間。
白太明事跡材料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他從一般工作人員到公務員、鄉黨委書記、園區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等重要職務,白太明同志身體力行為民之責,創造了一流的工作業績。他說:“人民滿意是國家公務員的最高獎賞,要珍惜榮譽,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弘揚三個代表精神,即在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永遠做一名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不畏艱苦 帶頭實幹,10多年的黨委書記崗位經歷,使白太明同志對公務員職責有了更深的體會“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就要多謀富民之路、常想利民之策、深懷憂民之心、甘當為民之‘官’”。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白太明同志一貫堅持的理念和準則。他提出了“依託城區優勢,拓展渝北效應,加快招商引資,最佳化產業結構等全面發展經濟總體思路,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起到很好的引導和示範作用,不僅增強了重慶市渝北區經濟建設,也為重慶市渝北區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亮點。他正用行動在展示公務員的風采。
白太明同志現為重慶市渝北區龍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他以對人民民眾的深情厚誼,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在新的崗位上,繼續書寫著自己精彩為民的人生。
“基層幹部是人民的公僕,黨需要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我們要為人民謀利益,將工作做好,這樣才對得起黨、對得起人民,對得起自己”。在採訪重慶市渝北區龍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白太明對記者如是說。那是1995年10月,組織上將白太明同志調到白岩鄉任黨委書記。白岩鄉是渝北區邊遠落後的一個鄉,許多人都不願到哪兒任職,對於白岩鄉的情況,白太明同志很清楚,到哪兒上任,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艱苦勞動。對此,白太明沒有一點膽怯,本著為白岩的人民做貢獻的宗旨,他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到了白岩鄉。
以一個共產黨員和優秀國家公務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為民眾排憂解難。白太明同志清楚記得,他到白岩鄉上任時見到的是陳舊的辦公樓,破爛的辦公設備。那時白岩鄉民眾天天到他的辦公室反映問題,一大堆涉及農業稅、提留款不繳等難題擺在白太明面前。能不能將問題解決,民眾正試目以待。對於白岩鄉的狀況,白太明夜不能寐,他和全鄉的幹部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開工作局面,如何順利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針對客觀情況,白太明上任之初,第一件事就是召開黨委會定策略,尋思路,下基層了解社情民意。為了快速解決菊花村1社與東華村1社因森林權屬扯皮的歷史問題,白太明跑山林,下田間,訪老農,蹲農家,查資料,多方徵求黨員、幹部、村民代表意見,耐心細緻做雙方的工作。在嚴冬時節,白太明在農家蹲了三天三晚,深夜裡他與老農們圍坐在火爐邊談心交心,白天側在山間跑來跑去整整一個多星期。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白太明敢於碰硬,果斷決策,加之政策和工作方法運用較好,兩村長達10年之久的森林權屬扯皮問題終於得到解決,對此,當地民眾無不交口稱讚。以前一些所欠的農業稅、提留款也主動上繳了,緊接著復興村3社蛟岩與老屋村6社的水扯皮問題也順利得到解決,號稱白岩鄉的“三大戰役”終於在白太明手中畫上完美的句號,這為白岩鄉的經濟發展鑄造了良好的基礎。
“臥薪嘗膽,艱苦創業,脫貧致富,振興白岩”這是白岩鄉的精神。精神,以什麼支撐?“好的思路決定好的出路”。白太明簡單明了的話語,勾畫出白岩鄉的發展藍圖:短抓煙和菜,中抓梨和竹,長抓棗和林。到2001年人均純收入從1995年的950元提高到2500元。目標如何實現呢?白太明同志認為:關鍵在乾。根據白岩鄉的地形、土壤、氣候條件,白太明同志請來了農業專家反覆論證,又帶領村社幹部、村民代表到江津萬盛考察當地的梨子、烤菸生產經驗。在他的帶動下,白岩鄉的產業興農活動蓬蓬勃勃開展起來。1996年,白岩、雲山兩村種上了烤菸500畝,就此一項,人平收入就增加800多元。豐收後的雲山6社蔡石全樂滋滋地說:我一家種烤菸2畝,除去成本費用,人平收入就有1000多元,比種玉米、紅苕划算多了。歸根到底還得感謝我們的好書記白太明,全靠他指導我們學技術,勤勞致富呀!他踏遍山山水水,動員勤儉村黃井村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優質黃花梨和西瓜、糯玉米。兩村農民栽梨1000畝,種糯玉米500畝,同時又複種西瓜。去年產果達60萬斤,市民吃後譽稱是大山深處的“綠色食品”,當看到枝滿頭。果壓枝的豐收情景,白太明同志開心地笑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白太明發現了沉睡千百萬年的天險溶洞,他象發現了一座金礦一樣高興,便邀請了渝北區區委、區政府領導、民盟專家就天險溶洞的開發及前景進行了充分論證,得知其有較大開發價值後,就與大家商榷立即拍板,馬上開工,然而,沒有錢怎么辦,他自己帶頭集資。鄉里其他領導被他這種大膽創新、勤於務實的精神所感動,紛紛千方百計想辦法借貸積極投入開發。在開發過程中,他同民工一起抬電桿、抬石頭、拉電線、肩膀裂破了皮,腳根腫了,但他沒喊一聲累,堅持戰鬥在溶洞裡,而且是在春節之際。俗話說:無巧不成書,正當工作繁忙,家裡接連打來電話:家裡的臘肉被盜賊偷了,承包的5畝魚塘的魚被化工廠污水毒死了,損失1萬多元。面對這些,他悄然地掉下了眼淚。天險溶洞正式開放,洞景千姿百態,在1997年天險溶洞開發試營業現場會上,時任渝北區委書記曾元祿在專題座談會中深有感觸地說:“開始聽說這個鄉開發旅遊,我想一個鄉能開發出一個什麼效果,表示懷疑,想不到他們憑自己的實幹硬是把它辦成了,使我沒有想到,希望今天來的鄉鎮和各單位向他們學習。”開發成功後,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這一切,與白太明同志付出的辛勞和奉獻分不開。
作為白岩鄉的黨委書記,白太明同志心理每時每刻都裝著人民的疾苦。在2001年“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期間,復興村的村民反映,金錢坡大路垮塌,4社大路邊陷坑險些掉下人,這可把他急壞了,他主動捐款100元修路。4社特困戶周昌明因不慎摔壞了腿,他毅然自己掏腰包200元送到周昌明手中。白岩村民眾反映,古老的拱橋垮了,村民趕場困難,他又捐出100元修橋……這些,沒有多少人知道,而他家裡年邁的父母、重病在身的妻子、上大學的子女,全靠他那微薄的工資支撐,他能主動捐款800元,是多么不容易啊!這無不體現紮根于山區工作的基層幹部的拳拳為民之心。
張白公路,曾經坑窪不平,百姓行走十分不便,鄉財政又十分困難,怎么辦,白太明同志組織機關、村社幹部和民眾戰鬥在公路上義務修路,抬石頭、堆坎子、鏟凼凼、鋪路面、烈日紅似火,象針一樣刺在他身上,汗水大顆大顆滴下來,他從沒怨言。一村民問道“白書記,你怎么不在旁邊指揮我們做呢?”他只淡淡一說:“我們應該親自乾,與百姓一樣,是我們該做的事”。他一乾就是整整15天。
勤勞、善良、淳樸的白岩人民為什麼有這么強的凝聚力,鄉黨委為什麼有這么大的號召力?是什麼拉動了白岩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什麼魄力讓白岩的舊貌換新顏?這一切歸根結底在於有一位好的黨委書記和好的領導班子。白太明同志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從不放鬆黨的組織建設,全鄉5個村黨支部被區委評為“五好村黨支部”。成績多多,碩果纍纍,有耕耘就有收穫。如今白岩鄉呈現出風景怡人,商業興旺,人民富裕,社會治安良好的新氣象。梨園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森林蒼翠,鳥鳴流潺,街道環境優美,是白岩人民從未有過的好年景。2000年,白岩鄉國民生產總值達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440元,連續幾年被渝北區委、區政府表彰為“四好班子”、“六好鄉鎮黨委”,宣傳、組織工作連續6年獲一等獎。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白太明這樣乾很累,不值得。但是他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很充實,因為,他還需要為人民做出更多的奉獻。2001年9月,白太明受組織安排,光榮地挑起了渝北區民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的重擔。工作環境變了,但白太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一點兒也沒有變。他的職責是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落實黨工委的全面工作。為推動開發區的發展,他和開發區幹部職工一道,熬更守夜苦幹,細化制度,勤奮工作,一年多來,成績斐然。首先,他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深入調查、民主決策、業務學習、工作追蹤督促。重點對開發區的優勢和有利條件、不利因素和劣勢、怎樣加快開發建設速度都作了詳細的調查,以便正確決策和處理,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提高領導整體效能。主動與領導、集體全體成員溝通思想,主動承擔工作任務,遇到棘手的“農轉非”安置問題,他挺身而出到第一線,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在開發區領導關係上,他主管全面,堅持實行分工負責職責明確,開明放權,做到方方面面有人抓,充分調動了班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三,抓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在抓好機關支部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的同時,他還認真開好民主生活會,在加強各處室班子建設的同時,特別重視廉政建設,他不希望開發區任何一個領導幹部在開發區建設中因不廉潔問題而“倒下”。四是“農轉非”問題,這一問題處理不好在隨時都可能對開發區的工作產生障礙。對此,他認真對待,哪裡有矛盾,哪裡有問題,他就在哪裡出現,他從不推卸職責,他從來沒有分過天晴、下雨、上班、下班,不分時日地全力解決處理問題,從而保證了工作的穩定開展。五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動開發建設見成效,在開發區的平凡工作崗位上留下了他的閃光足跡。他帶領開發區領導班子和全體幹部職工大膽改革、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為民營經濟開發區的啟動和全面建設打開了局面。完成了1/500的6.5平方公里地形圖測繪和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範的編制和審查報批工作;完成了92公頃涉及5個社381戶、1085人的“農轉非”拆遷和補償安置各種;完成了首期開發征地範圍內的管網改道搬遷,土地整治,護坡保坎和道路、供電、供使、供氣、通訊、閉路、公廁、排污、雨水及排洪、綠化等市政公共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七通一平”;二期開發建設已破土動工:完成了軍用通訊光纜1.5公里,國家大型711天然氣管道1.6公里的改道搬遷工作,完成土石方200萬立方米;占地50畝,4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和生活服務的配套小區基本形成;引進民營企業68家。為渝北區民營經濟的起步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4年3月他又光榮地又擔起了渝北區國家農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的職務、在農業園區的改革發展中,他帶領園區幹部職工積極推進項目建設,勤懇工作,該同志工作最大的特點,是能將黨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融入工作實際之中,並創造性地解決矛盾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當年在白岩鄉工作期間所解決“三大戰略”和山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爾後在實際工作中把渝北區兩路工業園區對農轉非後的矛盾,探索出了用安置房門面收入彌補轉非人員的特殊困難。並在調解園區征地開發扯皮工作中,為渝北區國家農業園區的企業發展勤奮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園區企業泰山電纜、華牧集團、青河灣、紅岩彈簧廠等調整和用地1000多畝土地中、他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較好地實現了渝北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
2006年12月白太明同志調任為渝北區龍塔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到龍塔街道後身為人大工委主任之職的白太明同志,充分展示了他學習型、研究型的工作作風,他和街道黨政幹部職工一道,一邊深入調研,一邊對新成立的街道管理體制不順,提出了加強和完善管理體制的建議,不僅如此,他還在龍塔街道轄區內,對社區陣地建設,對社區經濟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社區是我國的基層自治組織,而在現實工作中,它已成為街道的延伸機構,承擔著各項工作,白太明同志用現實的工作方法去探索和幫助引導社區,怎樣抓好各項工作,筆者好奇地問,白主任你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你不怕困難嗎?“困難是要人克服的嘛,我95年在白岩鄉解決水權問題,有很多鄉幹部和民眾誇張地說,要解決好老屋村二社和八社的水權問題,起碼要用百年時間才能解決”。其實,當時的白書記就用了兩天的時間就解決了如此重大的矛盾,獲得了幹部和民眾的稱讚。白書記解決矛盾問題是主要抓住矛盾的焦點,切合實際客觀公正地解決。他和大家一道積極推進渝北區龍塔街道領域的創新實踐,把深化改革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街道改革開放事業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反映人民代表的意見和要求中,積極督促街道辦事處及有關單位認真辦理代表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他有一種鮮明的為民風格,他始終服務於人民大局觀念發展改革,嚴格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和工作準則。為人民調解服務、在指導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白太明同志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廉潔自律,為黨和人民盡心盡職做出了積極的工作,連續8年被區委、區政府評為優秀公務員,連續多年被渝北區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為渝北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奉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