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病蜂球囊菌

白堊病

蜜蜂白堊病(BeeChalkbroodDisease)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寄生而引起蜜蜂幼蟲死亡的真菌性傳染病[1]。該病最早由Priss博士在德國發現,1963年以前主要發生在歐洲各國[2]。1981年在第28屆國際養蜂大會上,將這種蜜蜂真菌病正式定名為蜜蜂球囊菌病——白堊病[3]。1985年在日本召開的世界養蜂大會特將蜜蜂白堊病列為學術會議的主要議題。後來,隨著蜜蜂原種的引進,才使此病傳至我國,到九十年代,全國的義大利蜜蜂蜂群發病率達30%~40%[4]。

自從發現了這種蜜蜂疾病以後,世界各國的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的方面包括:病原的生物學特性[5],最適培養條件[6],該病的發病情況[7],流行規律[8],病理組織學[9],病情的診斷方式以及藥物防治[10]等各個方面。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一些現代化的研究手段也套用於了這種疾病的研究,但非常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研製出防治此病的特效藥物。近期,未見此病大規模侵害蜜蜂的報導,但它作為一種真菌傳染病,有其發病的周期性。所以加強蜜蜂白堊病的研究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對國內外白堊病的近期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以期對此病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借鑑和促進作用。

病原

當發現一種新的疾病以後,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這種疾病的致病原因,也就是病原,研究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導致了這種疾病的發生。蜜蜂白堊病的研究也是這樣:1911年,Priss發現了這種疾病,但沒有進行詳細的描述,只是觀察到了後來被命名為蜜蜂白堊病的一些症狀。到了1913年,Massen第一次報導了對白堊病的觀察,同時他把此種疾病的病原菌命名為蜜蜂黑囊霉(Pericystisapis).Maurizio(1934,1935)發現了兩種形態不同的蜜蜂黑囊菌。這兩種真菌不能雜交。一種為引起白堊病的變種,孢囊較小;另一種不引起白堊病,有較大的孢囊及菌柄。A.M.斯米諾夫在1985年通過對病原形態的觀察,發現了蜜蜂球囊菌的2個亞種。即蜜蜂球囊霉蜜蜂變種(Ascosphaeraapisvar.apis)(模式變種)與蜜蜂球囊霉大孢變種(Ascosphaeraapisvar.major)。這兩個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成熟的滋養細胞和孢囊的大小不同,以及這兩個類型間彼此不能雜交[11]。

到了近代,科研者們也對此病的病原進行了研究,也是主要涉及病原的形態觀察方面。邵瑞宜等[2]和余林生等[5]分別對福建和安徽的蜜蜂球囊菌進行了觀察,測量了菌絲直徑,孢囊直徑,孢子球直徑和孢子球的長寬比等。同時他們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同中外學者對白堊病病原菌的菌絲、孢囊、孢子球直徑及孢子大小等進行的研究的結果進行了比較。發現他們測得的數據中菌絲直徑、孢囊的直徑及範圍、孢子球的直徑及範圍與有關報導相似或極為相似。

2003年,Pawe?Chorbiński和KrzysztofRypu?a對自己分離得到的一株蜜蜂球囊菌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菌絲、未成熟及成熟孢子和孢囊進行了觀察,並且拍攝了精美的電子照片,他們發現自己的結果能夠很好的驗證前人套用普通的觀察方法觀察到的結果,於是他們得出結論,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可以用來鑑定蜜蜂球囊菌[12]。除了利用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來進行球囊菌菌種的鑑定以外,也有報導稱,可以利用RAPD[13]及PCR[14]等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15]進行菌種的鑑定。1996年,RuiLu,D.WayneGoerzen,andGeraldH.Rank成功的利用RAPD技術對侵染切葉蜂的球囊菌的兩個相近種進行了區分。R.R.JamesandJ.S.Skinner根據球囊菌種的特異性引物,體外擴增出了球囊菌的基因序列,這種方法的套用,使得在蜜蜂球囊菌的種系鑑定方面提供了方便和可靠的途徑。

培養條件

要想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人工培養球囊菌,以獲得更多的菌絲和分生孢子,為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提供材料,就必須對它的培養條件進行研究[16]。蜜蜂白堊病一般多發生在春季及初夏,氣候多雨潮濕,溫度不穩,變化頻繁。因此,有人提出溫度和濕度是影響白堊病病原球囊菌生長的主要因素。

有報導稱,在l1~37℃範圍內都能產生孢子囊,其最適溫度為30℃。而孢子萌發的最佳溫度為20~25℃。濕度影響孢子萌發的有關資料很少,曾有報導說溫度為30℃時貯蜜含水量在21.5%以上容易發生白堊病,而當貯蜜含水量低至19.5%~21.5%時,白堊病就停止發展。

梁勤等[6]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研究蜜蜂球囊菌孢子萌發的3個階段(活化、膨大、產生萌發管)分別對溫度、相對濕度和pH等3個主要生態因子的要求。結果表明,孢子活化和膨大在15~40±0.5℃和25~40±0.5℃範圍內受溫度的影響不明顯(P>0.05);萌發管儘管在25~37±0.5℃之間均可發生,而最適溫度位於35±0.5℃。相對濕度越大,越有利於孢子萌發,而相對濕度低於80%對孢子萌發極為不利。孢子萌發的3個階段在pH為5~7.8時幾乎不受pH變化的影響,而在pH值較低時影響很大。有此他們得出結論:A.apis是一種生態位高度吻合的蜜蜂幼蟲病原體。

除了研究環境因子對蜜蜂球囊菌的生長影響以外,也有不少科研人員對營養生態條件進行了研究。梁勤[17]等從碳源、氮源、維生素、礦質元素等方面研究了營養生態條件對蜜蜂球囊菌生長及產孢的影響。結果表明,營養生態條件的變化對蜜蜂球囊菌的影響極大。菌絲體生長最好的碳源是果糖。產孢量最高的是葡萄糖,不利用山梨糖和甘露糖;該菌優先利用有機氮源,不利用無機氮源中NaNO2、H2NCSNH;維生素對A.apis產孢量有極為顯著的影響,複合維生素比單一維生素能更好地促進菌絲體生長。尤其對產孢更為有利;礦質元素中Mg2+、P5+、K+、Zn2+促進菌絲體生長和孢子的形成,Na+對菌絲體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病害的發生和發展

研究蜜蜂白堊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可以從中找到球囊菌的致病機理,為白堊病的防治提供理論參考。同一蜂群中,雄蜂幼蟲比工蜂幼蟲易發生白堊病,雄蜂幼蟲3~4日齡,工蜂幼蟲4~5日齡最易感染該病[18]。白堊病的發病季節明顯多在春季和初夏[19]。蜂群中飼料不足或劣質,常可見到幼蟲發育不良,採集力和抗病力明顯下降。在遇到外界環境急劇變化,如長期陰雨,持續高溫,農藥中毒等,很容易感染白堊病。飼養管理過程中不重視衛生操作規程,對蜂場蜂具沒有消毒或消毒不嚴格,或隨意調換來路不明的蜂具與飼料,易引起白堊病或發病率高。

蜂群間白堊病的傳播主要靠孢子,蜜蜂幼蟲吞食了病原菌孢子之後,孢子進入腸道,並在其中萌發和生長。對於球囊菌是如何侵入蜜蜂機體和蜜蜂感染了白堊病以後的病態發展過程,國內外很多學者也做了研究[20]。

余林生等[7]將產生孢囊的菌絲混於天然花粉與蜂蜜中,製成懸浮液。然後分別餵飼蜜蜂工蜂和雄蜂幼蟲,並以健康的幼蟲做對照。經過觀察他們發現:第1d和第2d無異常,感染幼蟲與健康幼蟲無明顯區別;第3d有少數工蜂幼蟲體壁長出白色菌絲,為典型白堊病症狀,而雄蜂幼蟲多數出現白堊病症狀;第4d多數工蜂出現白堊病症狀;多數患病幼蟲在第5d死亡。雖然他們對蜜蜂感染白堊病以後的病態發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是沒有對病原菌侵染蜜蜂機體的具體過程進行敘述。

Pawe?Chorbiński[21]對侵染過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描述,並且利用電子顯微鏡拍攝到了非常好的組織圖片,他在自己的論文中提到:球囊菌是引起蜜蜂白堊病的病因,用在3ul35%的含有5×105個孢子的蔗糖稀釋液,飼餵三日齡的蜜蜂幼蟲,然後利用組織學的方法,對球囊菌侵入蜜蜂機體的詳細過程進行了研究。在蜜蜂的中腸中發現了球囊菌孢子,新生長出來的菌絲侵入圍食膜,上皮細胞和基底膜,三天之後菌絲在脂肪體和其它的幼蟲組織內生長,在接下來的兩天裡,菌絲體穿過幼蟲的體壁,開始向空氣中生長,在第六天的時候第一次觀察到了第一批孢子囊。最後他指出沒有在蜜蜂的氣管中發現球囊菌的菌絲。

防治方法

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自從人類發現它以後,就開始了尋找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白堊病也不例外。自從1911年發現了白堊病以後,國內外很多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查閱白堊病方面的資料,就會發現,對於防治這種蜜蜂疾病的文章是非常多的,科學家們試圖從各個方面來治癒它,但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研製出治療白堊病的特效藥物,但這沒有阻止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因為當今有很多人仍然在研究這種疾病。

預防方面

蜜蜂白堊病是通過蜂球囊菌的孢子傳播,傳播的媒介廣泛[22],污染的飼料如花粉[23]等與蜂具等都是傳播的主要媒介。蜂球囊菌孢子也能在土壤,污水、雜草等處生存,以不同的方式進入蜂群內;而且蜂球囊菌的孢子抗逆性強。因此,蜜蜂白堊病要堅持防與治相結合,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重點放在切斷傳染源,提高蜂群抗病能力上,做到綜合防治。在這方面其實主要就是加強蜂群的管理[24],把白堊病阻止在蜂群之外,破壞它的生存環境。

加強對蜂群的綜合飼養管理,創造有利於蜂的抗病力,控制真菌繁殖的環境條件,增加蜂群的群勢,採取保持足夠的緊脾蜜蜂。實行定地飼養、適當與小轉地飼養相結合、餵獎勵飼料,飼料要嚴格保持清潔衛生,可以65℃8h或者70℃2h水浴處理[25],並適當加入3%檸檬酸鈉助消化,箱內保持一定蜂膠,更換患病群的蜂王和患病蜂具等。

近幾年蜜蜂抗白堊病育種研究較多[26],有研究發現,蜜蜂白堊病的抗病機制具有遺傳性,不同的蜂種擁有不同的抗病力[27],可以通過適當的育種技術加以控制,這就是蜜蜂的清巢行為現象。工蜂咬掉死亡的幼蟲房蓋及消除死幼蟲,有這種清巢行為的蜂群對白堊病具有抗性,不會發病;無此行為的蜂群,為易感蜂群,則會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堊病,據此特性,就可以選育出抗白堊病的蜂種,然後套用於生產實踐,以減少白堊病的發生,增加養蜂的經濟效益。徐家胃[28],羅勤[29]等都進行了抗白堊病蜂群的選育,他們發現培育出來的蜂群具有較好的抗白堊病的能力。

KerynWilkes&Dr.BenOldroyd對蜜蜂的衛生行為[30]進行了詳細的研究[31]。他們指出,在一些蜜蜂品系中,打開和移除已死亡和患病的幼蟲是一種可遺傳的行為。於是他們提出了在西方蜜蜂中直接影響這種行為的基因位點以及位點之間的相關性。如此以來,不僅可以深入了解蜜蜂的社會行為特性,而且也可以構建一種鑑別衛生行為血統的分子生物學方法,並直接用於商業領域。

治療方面

當蜂群發生了白堊病以後,一般都需要使用藥物來進行治療。很早以前都是使用化學藥物,但到了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科研人員也在嘗試使用其他藥物或方法[32]來治療白堊病[33],如:多功能生物製劑、中草藥、天然植物提取液和從蜂蜜中分離的一些芽孢桿菌[34]等。

馮峰等套用多功能生物製劑先後在北京、吉林、山東、雲南、遼寧、新疆、河北等7個省、市、自治區的30個蜂場預防和治療白堊病蜂群共1727群。防治效果達83.3%~100%,平均防治效果為97.4%,套用該藥預防的蜂群未發生白堊病[35]。MarthaA.Gilliam指出在蜂巢中,在儲存的食物中,在健康的蜜蜂機體上生活著的一些微生物,可以增強蜜蜂各個方面的生活能力。它們其中的一些微生物可以製造抗生素來使我們飼養的蜂群免受白堊病球囊菌的侵害[36]。

DrCraigDavisandWendyWard研究了用天然物質來治療白堊病。他們研究了49種天然的提取油,一種香蕉提取物和單一的月桂酸甘油酯。最後發現,尼泊爾的檸檬草油,檸檬香桉樹提取油,檸檬香茶樹提取油和紐西蘭賣盧卡樹提取油的一種特殊成分對球囊菌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37]。F.J.Reynaldetal對從蜂蜜中分離的需氧型抑制球囊菌孢子形成的細菌進行了研究。其中,他們發現了10種對球囊菌有很好的抑制甚至殺滅作用的細菌品系。這些細菌主要是一些芽孢桿菌[38]。

討論

(1)在蜜蜂球囊菌的培養條件研究中,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如有報導稱孢子萌發的最佳溫度為20~25℃,而有的報導則是(31~35)±0.5℃。這種差異的產生可能是由於他們研究了球囊菌的不同變種或株系。

(2)就目前的研究現狀看,對蜜蜂白堊病的研究涉及到了它的各個方面,同時也套用了很多的現代化研究手段,但是仍然不能將這種蜜蜂疾病治癒。同時我們也發現,蜜蜂白堊病僅發生於西方蜜蜂,而東方蜜蜂不發病,東方蜜蜂與西方蜜蜂在基礎生物學、生理生化、代謝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而蜜蜂球囊菌卻是與蜜蜂生態位高度吻合的病原菌。據此,可以對東方蜜蜂為什麼不發病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許可以找到抗病育種的突破口。

(3)蜜蜂是一種社會性昆蟲,侵染它的疾病的發生及其發展過程有其特殊性,不能用研究其它生物的一般方法簡單套用到蜜蜂疾病發生、流行的研究中,應該根據蜜蜂個體和群體的生物學特性,制定詳細和科學的研究方案,白堊病的研究也是如此。

(4)對於蜜蜂白堊病,還是應該以預防為主,加強飼養管理,特別是要加強蜜蜂的抗病育種,因為蜜蜂的抗病機制具有遺傳性,篩選抗病強的蜂種和蜂王,進行定向選育,以培育出優良種群,套用於生產實踐,提高經濟效益。當然,也不能放棄治療白堊病藥物的研究,特別是中草藥的篩選。只有防治結合,才能徹底治癒蜜蜂白堊病。

相關詞條

蜜蜂白堊病 球囊菌 孢子

參考連結

(1) 【中華蜜蜂網】 http://www.china-bees.cn/mfbch/_notes/mfzjb/mfzjbdyjjz.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