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務之急

當務之急

當務之急是指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的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當務之急當務之急
當務之急(dāngwùzhījí)
解 釋當:當前;務:應該做的事。當前急切應辦的要事。
用 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於判斷語句中
示 例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六)》:“我們目下的~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今學者~,曰中國古今史,曰泰東西古近史。
近義詞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遲
反義詞慢工細活、雞毛蒜皮一拖再拖、遙遙無期
誤用現在的當務之急(當就是現在的意思)
出處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釋義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麼。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著,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出處

出處《孟子·盡心上》
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解析:《當務之急》選自《孟子·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