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繢

畫繢

在織物或服裝上用調勻的顏料或染液進行描繪圖案的方法,周代帝王服飾已使用。古代畫繢技法常“草石並用”,即先用植物染液染底色,再用彩色礦物顏料描繪圖案,最後用白顏料勾勒襯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後素功。”簡要地敘述了這一過程。

畫繢工藝早在周代就已使用,周朝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級官員。服飾上均有各種複雜圖案,這種圖案一般都是採用畫繢工藝。當時畫繢由內司服負責管理。《周禮·天官·內司服》記載“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襢衣、褖衣”。可見在服裝上用手繪進行裝飾在周代以前以出現並得以發展。

而手繪這種裝飾手法不是獨自存在的而是與其他裝飾手法共同使用的,如周禮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著相應的玄衣和纁裳,上衣紋樣用繪,下裳紋樣則用繡。按《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五彩備謂之繡,…………凡畫繢之事後素功”。說明繡與畫繢有密切的聯繫,如周禮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著相應的玄衣和纁裳,上衣紋樣用繪,下裳紋樣則用繡。從出土文物來看,一件服飾上既有彩色絲線刺繡又有用礦物顏料畫繢的花紋圖案。

所以畫繢工藝是與刺繡等其他裝飾手法共用與服裝之上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後素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