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恭畢敬

畢恭畢敬

畢恭畢敬(也作必恭必敬), 形容態度十分恭敬,後來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2002年3月31日試行)給出了本組異形詞的推薦使用詞形:"畢恭畢敬--必恭必敬"。

基本信息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成語示例

畢恭畢敬畢恭畢敬
1.他畢恭畢敬地將書遞給了老師,請求解答兩個疑難問題。

2.大家在他面前,從來都是畢恭畢敬的。

3.那些腰纏萬貫的洋財東在她面前畢恭畢敬。(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七章)

成語辨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2002年3月31日試行)給出了本組異形詞的推薦使用詞形:“畢恭畢敬--必恭必敬”。從源頭來看,“必恭必敬”出現較早,但此成語在流傳過程中意義發生了變化,由“必定恭敬”演變為“十分恭敬”,理據也有了不同。從使用頻率看,“畢恭畢敬”通用性強,故以“畢恭畢敬”為推薦詞形。

《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又重新定義,畢恭畢敬又可作必恭必敬。

歷史典故

畢恭畢敬畢恭畢敬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台,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麼盜寇,讓你們辛苦了!” 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後,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裡。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畢恭畢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由於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後來演化為“必恭必敬”,也寫作“畢恭畢敬”。

周平王小傳:

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後所生。初立為太子,後來,幽王廢掉他而改立寵妃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幽王死後,宜臼在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下即王位,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死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