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克特拉戰役

留克特拉戰役

留克特拉會戰在希臘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宣告了斯巴達霸權的終結和底比斯霸權的興起。(在軍事史上它宣告了希臘傳統的重裝步兵的落伍,對機動性和打擊力的追求使得希臘各城邦都開始了各自的軍事改革。)公元前370年伊巴密濃達率領彼奧提亞同盟的7萬大軍進入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他繞開了斯巴達城卻在拉哥尼亞的農村大肆焚掠並在公元前369年幫助美塞尼亞人擺脫了斯巴達的奴役重建了自己的國家。此後的10年希臘被底比斯人掌握著,斯巴達終於淪為沒有地位的二流城邦。

基本信息

戰役簡介

留克特拉戰役留克特拉戰役
當公元前404年斯巴達摧毀了雅典的霸權後,整個希臘對斯巴達的反感越來越強。斯巴達的海軍統帥萊山達在打擊雅典的同時積極干涉各城邦的內政,他在許多城邦內扶植寡頭政權並派兵予以維持。除此而外斯巴達人在勝利之後大肆掠奪戰敗城邦的財富即使是盟邦也不免要受到騷擾。在這個問題上斯巴達又在重複著一百年前雅典在提洛同盟的問題上所犯的錯誤。二者唯一的區別是雅典奉行民主政體而斯巴達卻崇尚寡頭政治。斯巴達犯的另一個大錯誤是在公元前383年它以武力解散了底比斯的民主政府並強行扶植了一個依附於斯巴達的寡頭政權。斯巴達自從在雅典培植勢力的企圖失敗後(三十暴君)又在底比斯進行了同樣的嘗試,但這樣的行動是根本無法成功的。公元前379年,在雅典的幫助下底比斯人推翻了斯巴達的傀儡政權重建了民主政治。底比斯人在民主派領袖菲洛比達斯、伊巴密濃達的領導下積極準備對斯巴達進行復仇戰爭。與此同時希臘內部對斯巴達的不滿日增,許多城邦認為斯巴達有意和波斯勾結來欺壓自己的同族,更有不少城邦認為斯巴達自願成為波斯在希臘的代言人。(詳見大王契約與大王和平)底比斯人之所以受到斯巴達的壓制是因為斯巴達逼迫其放棄在彼奧提亞同盟中的領導地位,而這正是所謂“大王契約”所規定的。
公元前378年雅典建立了第二次海上同盟,入盟的城邦為70個。這個同盟是以反對斯巴達的霸權為目標而建立的。在建立的初期,雅典吸取了在組織提洛同盟中的過程的一些教訓,它強調自己只不過是聯盟的普通一員並向盟邦保證決不尋求恢復往昔的霸權。這一舉措使第二次海上同盟在成立的初期的發展十分順利。不過雅典的人終究是無法放棄稱雄希臘的野心的,所謂平等的同盟只不過是雅典用以與斯巴達抗衡的工具而已,雅典人又如何會肯和其他的城邦分享權益呢?公元前374年雅典和斯巴達簽定了一項有利於前者的和約後,底比斯的崛起和彼奧提亞同盟的壯大使雅典的影響力大打折扣。雙方摩擦漸起並最終將導致雅典和底比斯的決裂和對抗,不過此時此刻它們還有共同的敵人需要對付。為了向斯巴達復仇底比斯開始了建設新軍的工作。和當時希臘世界普遍使用的僱傭軍不同,底比斯的新軍完全是由本邦的自由公民組成,因而具有極其強大的戰鬥力。為了克敵制勝,底比斯人還設立了一支特別部隊即後來揚名天下的“聖隊”。據說這支精銳部隊是由300名有同性戀愛好的底比斯青年貴族組成。(同性戀在古代希臘社會是很正常的現象。)荷馬在伊里亞特中就曾經提到過關於青年戰士之間的“愛情”。柏拉圖也認為在戰場上的這一對“情人”會為了彼此而血戰。底比斯軍事實力的不斷加強使斯巴達人十分驚慌,為了儘快的扼殺底比斯斯巴達終於在公元前371年發動對底比斯的戰爭。這裡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雙方的陣容和兵力。

基本情況

底比斯方面,菲洛比達斯伊巴密濃達兩人共同出陣。(當然在實戰中還是由伊巴密濃達指揮。)菲洛比達斯負責指揮“聖隊”。斯巴達軍由兩王之一的克萊昂伯羅圖斯統帥。
底比斯軍有重裝步兵6500名、輕步兵1000名、騎兵1500名。斯巴達軍擁有11000名重裝步兵、1100名輕步兵和1000名騎兵。

戰役過程

戰略部署

斯巴達王克萊昂伯羅圖斯帥軍侵入彼奧提亞在距離底比斯不遠的留克特拉停了下來。伊巴密濃達深知自己的兵力遠遠少於斯巴達人,即便如此他還是決心與拉錫戴孟人決一雌雄。伊巴密濃達稱讚自己的部下是最勇敢善戰的軍隊,他特別指出“聖隊”的強大並要求全軍要以“聖隊”為核心奮勇前進。鬥志昂揚的底比斯士兵在伊巴密濃達的率領下奔向了戰場。克萊昂伯羅圖斯在留克特拉布下了傳統的斯巴達軍陣,主力重裝步兵組成了一個縱深為12列的半月形方陣,輕步兵和騎兵部署在方陣的兩翼以為掩護。伊巴密濃達在重建底比斯軍隊時曾經思考過如何改良步兵方陣戰術。古希臘傳統的方陣的作戰方式是非常刻板的。重裝步兵的主要武器是長矛(2.4-3米),當兩陣靠近時士兵們就用手中的長矛猛刺對方不為盔甲所保護的頸部並使用盾牌撞擊對方。但是直接死於這種面對面的白刃格鬥的人總是寥寥無幾,因為重裝步兵的全副披掛是很難被刺穿的。方陣戰的取勝關鍵在於一方憑藉著衝擊力衝散對方的陣線,然後在追擊的過程中給予敵人以重擊。(古希臘會戰中絕大多數的傷亡就是這么造成的。)伊巴密濃達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有意識的加厚方陣的縱深來增加衝擊力。斯巴達對這全新的戰術一無所知,不過雅典人在3年前就領教了底比斯新陣的厲害。(在公元前374年的第力安會戰中伊巴密濃達首次採用了縱深達25列的戰陣挫敗了雅典人。)伊巴密濃達對方陣戰術還有其他的發現,他觀察到當方陣沿直線向前衝鋒時陣形總是會向右側彎曲,士兵們總會不自覺的向右翼靠攏來掩護自己的同伴。(這或許是因為右手持矛的結果。)伊巴密濃達設計了一個斜形方陣,將全軍的主力部署在左翼並向前突出,加強左翼的目的在於消滅敵方精銳所組成的右翼。當敵人的右翼被擊潰時,他們的士氣一定會受到沉重打擊,此時發動總攻擊就可以一舉將其擊潰。於是在留克特拉的戰場上伊巴密濃達將全軍布成斜形方陣其左翼厚達50列。由於底比斯軍的兵力有限所以其右翼便主要由輕步兵構成了。騎兵位於左翼步兵的外側而全軍最精銳的“聖隊”在菲洛比達斯的率領下站在全軍的最前線。

開戰

克萊昂伯羅圖斯率先發動了進攻,重裝步兵排列成整齊的密集隊形向底比斯軍壓了過去,兩翼的騎兵也發起了衝鋒。伊巴密濃達命令騎兵出動去抵禦斯巴達的騎兵,步兵按兵不動等待時機。斯巴達人依仗著自己在兵力上的優勢企圖一舉擊潰底比斯人的陣線,但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的打算落了空。就在斯巴達人即將舉起他們長矛的那一瞬間,伊巴密濃達發出了衝鋒的命令,底比斯的士兵們如下山猛虎一般沖向了敵陣。一會兒工夫斯巴達的輕步兵被擊潰了。底比斯軍厚達50列的左翼象一把鋒利的匕首一樣撕開了斯巴達的右翼陣線,一下子把斯軍沖得七零八落。戰在第一列的斯巴達王克萊昂伯羅圖斯此時才意識到伊巴密濃達的真實意圖他試圖將左翼的兵力調來加強右翼,然而正當他準備發出命令時“聖隊”的士兵已經衝到了近前,一切都太遲了。

底比斯的勝利

克萊昂伯羅圖斯很“光榮”的成了“聖隊”的刀下鬼,緊挨著他的400斯巴達衛士也陪著他一塊命喪黃泉。斯巴達的那些同盟軍本來就是被強拉來的,他們一看到統帥陣亡就紛紛的敗退了。這么一來斯巴達軍的整個右翼就徹底崩潰了,有趣的是此時此刻底比斯的右翼還沒和敵人的左翼接觸呢。消滅了斯巴達輕步兵的底比斯騎兵也反轉過來和步兵一塊攻打起敵軍的左翼來了。最後的戰果是斯巴達人在戰場上扔下了500具屍體又在逃跑的路上扔下了另外500具屍體,底比斯的損失不足300人。

留克特拉戰役紀念碑

利用對斯巴達暴虐統治的普遍不滿,雅典於公元前378年組織了新的城邦聯盟。起初,它莊嚴保證入盟諸邦平等,不干涉他邦內政,不在他邦境內駐兵和安置雅典軍事移民,一時博得廣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為首組織的第二個城邦聯盟(史稱“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長。忒拜不滿雅典接近斯巴達,帶領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著,因雅典違反同盟條約而爆發了盟邦反對雅典的“同盟戰爭”(公元前357~前355)。雅典的失敗使同盟趨於瓦解,於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希臘的北方鄰國馬其頓的居民在種族和語言方面與希臘人很接近,並且深受先進的希臘文化的影響。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在位)統治下的古代馬其頓的迅速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馬其頓歷史的發展,而且使馬其頓人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人的歷史融為一體。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的向外擴張,嚴重損害希臘許多城邦的利益,威脅它們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為代表的雅典反馬其頓派,從公元前4世紀50年代起,即為抵抗馬其頓的侵略在雅典內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但以失敗告終。公元前338年希臘諸邦聯軍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敗北,從此希臘的大部分城邦逐漸喪失了政治獨立,淪於馬其頓王國統治之下。
公元前334年開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希臘軍隊對亞洲和北非廣大地區的侵略。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只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公元前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幹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