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華

田玉華

說起火把節,各地彝族都有各地的過法。 在我們那地方火把節中殺的雞,要把雞毛撒在路上,而撒雞毛是女人的任務。 第三天為“哉果沙”意為送火把,是火把節里最重要的一天。

田玉華:PTT國際職業培訓師,IRCA國際註冊主任審核員。曾先後任職於深圳幾家大型中外合資企業集團,從事中、高層管理工作。服務過的行業包括電子、塑膠、五金、電鍍等,精通多種類型企業運作模式,能夠指導企業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管理績效,尤其對現場管理、品質管理等系統進行過深刻的研究和成功的實踐。
田老師講課深入淺出,機智幽默,能夠把案例講解得生動易懂,獲得學員和公司客戶的一致好評。從事諮詢培訓業六年以來,講授的培訓課程超過600場次,客戶滿意度均在90%以上!
《6S管理實務》課程大綱:
1、6s概述及重要意義
2、整理的概念與推行要點
3、整頓的概念與推行要點
4、清掃的概念與推行要點
5、清潔、素養的概念與推行要點
6、安全的概念與6s推行要點

田玉華

彝名:秋足木乃四川省涼山州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涼山州彝學研究會會員人物簡介

田玉華﹙彝名:秋足木乃﹚,筆名:高寒、寒雪,男、彝族、大學文化、中共黨員,1982年

7月1日生於涼山州越西縣一個叫阿布乃托的地方。從小愛好書法、寫作,能熟練書寫篆、隸、楷、行、草等書體。曾先後在“彝族人網”、《民族》雜誌、《巴蜀師苑》、《涼山日報》﹙彝/漢文版﹚、《涼山文學》﹙彝/漢文版﹚、《西昌月》雜誌、《越西刊》發表個人文學作品560餘幅,書法630餘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涼山州、西昌市、越西縣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並榮獲2007年“礦業杯”涼山州書法篆刻大賽二等獎,2008年涼山州首屆彝文、漢文書法大賽三等獎,2009年猗蘭學社中國傳統文化大賽一等獎,2010年彝文規範方案頒布實施三十周年“彝文手機杯”彝文書法大賽二等獎。部分書法作品被涼山州圖書館、州奴隸社會博物館和州殘疾人聯合會等單位收藏。現為涼山州書法家協會會員、涼山州彝學會會員、越西縣書法家協會會員、越西縣作家協會會員。通訊信息

工作單位: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文聯
通訊地址: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文化路1號越西縣縣委大樓二樓

彝文書法欣賞相冊圖集

個人部分文學作品

寒雪書屋

紅梅錚骨傲雪,桃李笑言迎春。2004年春天,我參加縣上的就業考試帶著滿腔的抱負和理想,來到了離縣城近80公里的拉吉鄉,這裡信息閉塞、山路崎嶇坎坷、氣候異常寒冷,一年的無霜期只有三個月,高、遠、冷成了申果莊的三大特點。拉吉鄉是申果莊地區的風口,拉吉鄉的冷更是申果莊之最。每年九、十月開始下雪之季,白天大雪分飛、夜晚寒風呼嘯,整個拉吉鄉冰天雪地的,像是被摸上了一層白布。
因為住宿緊張的緣故,直到下半年,我才住進了屬於自己的宿舍,裡間是臥室,外面的那間則是我洗臉、漱口和辦公的地方,同時也是我讀書學習的場所。因為在申果莊大部分時間都是冷的,好幾個月都在下雪,我把這裡稱為“寒雪書屋”,給自己取了個“寒雪”的筆名。書屋只有十餘平方米,除了靠窗戶的那面,其他三面牆上都掛著我自己的書法作品,方桌上擺著小說、歷史、散文、雜誌、字帖等我平日裡最愛看的書,門背後上方掛著毛筆,下面是各類墨汁,所以,一進屋就會聞到一股濃濃的墨汁味。
在鄉政府的日子是最清閒的,除了下鄉到各村社登記各類數字、解決些民事糾紛外,就是呆在家裡。中午起來吃了飯後,幾個人聚在一起,買斤白乾打牌玩,技術好且手氣也不錯的就一贏到底,酒也喝得少:像我這樣技不如人的,連輸幾把、連喝幾杯後興致大減,只有丟牌走人,把自己鎖在屋裡看書寫字。
因為不甚酒力、牌技也不好,對我而言,比起喝酒、打牌,讀書更有樂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武俠令人輕鬆自如、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勇氣;讀史讓人明智,對歷史和現實有更深刻的認識;讀散文可以學習作家的寫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讀雜誌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了解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領知大千世界的怪事奇聞。練習書法、繪畫可鍛鍊意志、陶冶情操,使人心情舒暢。就因為這樣,每次從申果莊下來,我都會在越西縣城的書店、書攤上去尋找各種書,有時甚至會到西昌去買。我的書桌、書柜上不僅有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有史記、漢書、三國志;有魯迅、巴金、余秋雨的散文;有讀者、視野散文選刊等雜誌,還有王羲之、張旭、顏真卿的書法字帖。
每天讀讀書、寫寫字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種生活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堅持了下來,並一直到今天。可在拉吉鄉堅持讀書並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每年的12月份到4月份可能是這裡最冷的時候,也是申果莊人民損失最嚴重的季節,老百姓的牲口經常會被凍死在各個山頭,老鄉們冒著風雪,隔三差五地來賣牛、羊肉,順便來換點生活用品。以前怕熱不怕冷的我,這個時候也只好學著同事們多穿點衣服、多蓋床棉絮了。在外走動的時候固然不覺得,一旦坐下來看書,即便是雙手放進衣兜里、兩腿不停地拍打著地板,也會冷得讓人發抖。後來我為了禦寒和更好地讀書專門到成都買了一雙冰山鞋,也就不怕讀書時腳被凍著了。可是,因為每次寫字過後都要把毛筆洗乾淨,我的雙手每年都要生凍瘡。可每當在同事家的牆上看到我為他們寫的座右銘,看見他們每天都在欣賞我那不成熟的書法作品,都在為我加油鼓勁,我無比欣慰。
雖然不能說博觀萬卷才識豪邁,紀述百家文翰昌明,可讀書寫字在當今社會對我們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提升綜合素質提高工作能力,也能讓我們枯燥乏味的生活充滿意義。拌著風聲雨聲和拉吉河的流淌聲,沐浴著申果莊的秋雨東雪,眼看四壁的唐詩晉字,我依舊坐在寒雪書屋裡讀閒書、閒讀書,找回那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的感覺!

記憶中的火把節

有天下午飯後消閒,我踽踽獨行在縣城壩子的田埂之間,青青的田野,嘩啦啦的流水聲,綠柳叢中的鶯歌燕舞讓人早已將疲倦拋至九霄雲外。田野間正昂頭茁壯成長的玉米苗讓人欣喜:“玉米苗長這么高了,火把節就要到了”。
說起火把節,各地彝族都有各地的過法。比如畢節彝區的百桌宴,烏蒙山的彝舞和兩人翹翹板,楚雄的蘆笙舞、左腳舞,火把聖地吉拉布拖的賽馬、摔跤、選美等等,可讓我無法從腦海中抹去的還是家鄉獨具特色的火把節。 
我的家鄉在阿布乃托的山腰上,那裡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風光秀麗。記憶中,每年的火把節都是在地里的玉米棒子沒有長出來之前過的。
過節的頭一天叫“朱古次”彝語為洗家物什,不僅把鍋、碗、瓢、盆全部清洗乾淨,各家各戶還要把自己的床單、被褥、衣服清洗乾淨,把臥室、客廳、廚房打掃得一塵不染,把房前、屋後和院落的廢紙、污泥和樹葉徹底清掃乾淨。
火把節一般都要過三天,第一天為“哉果子”彝語為慶火把。這一天是整個火把節里最忙、最累的一天。早上公雞剛打鳴後,母親就把我們幾個小孩全叫起來,一個幫著父親磨刀,一個幫著母親挼蕎粑,蕎粑捏成掌樣的、鍋碗狀的、還有麻花狀的;還有一個幫哥哥燃火燒水。待父親磨完刀,母親挼完粑,哥哥燒燃火,就抓緊時間殺雞,殺雞時不能動刀殺雞,只能用手慢慢把雞捏死。我和爸爸、哥哥都各自抓了自己要殺的那隻雞。我們那地方火把節時按家裡男丁人數殺雞,我家有四個男丁,就得殺四隻雞,而且殺雞也只能由男人動手。因為弟弟年紀小,他的那隻雞就只能由爸爸幫忙捏死。我的任務是燒家裡用來祭祖的那隻仔雞,因為用來祭祖的雞不能傷著內臟,我只能使盡吃奶的力氣緊緊捏住雞脖子,任它怎樣撲騰著垂死掙扎都不能鬆手。直到雞伸直腿、垂下頭、閉上眼死了才能丟進盆中用開水燙。可如果碰到生命力極強的雞,在您兩手發軟稍作休息的時候,好像死了的雞又會忽然緩過氣來撲騰,這時你就得再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讓它一命烏呼。不管耗去多長時間,只要我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就會得到父親的連連誇獎,那時的我被父親誇獎後感覺心裡美滋滋的。
在確定四隻雞都死了後,將雞全部丟進大盆中,用煮沸的開水翻來覆去地燙後,把雞毛全扯下來裝進簸箕里,讓母親提起雞毛去路上撒雞毛。在我們那地方火把節中殺的雞,要把雞毛撒在路上,而撒雞毛是女人的任務。撒雞毛也得有一定技巧,即每次抓出的雞毛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要確保能從我家門口一直均均勻勻地撒到阿比家門口和他家的雞毛接上。每年火把節撒雞毛的母親對這個活兒也駕輕就熟了。當我們吃過雞肉出門時,村裡的大街小巷就像被鋪上了一層黃色、白色、黑色的雞毛地毯一樣。
吃過中午飯後,村主任阿羅大叔就在村頭喊開了:“學校上邊的帶刀,學校下邊的帶柴,一家必須派一個男人來殺過火把節的豬囉”。話音未落,全村的老少爺們手裡拿刀的,肩上挑水的,背上背柴的,好像一群訓練有素的戰士一樣,上陣後各自在各自崗位上忙活開來。
木果組長的手上還提著一壺酒(酒由男人不在家或者沒男丁的人家湊錢買)正向村後的核桃林里走去。
說是一家派一人,其實就是圖個團結、熱鬧,上了年紀的人都座在一邊打牌喝酒,小伙子們有的負責燒水,有的負責潑水,有的負責刮毛,有的負責洗腸子,有的負責把豬砍成條狀的,剩下稍有文化的那組就負責稱豬肉,他們把肉平均分成五十幾份,再將心、肝、肺、腸和骨頭均均勻勻地分到每家每戶。 
第二天為“哉果亞”意為唱火把,早晨吃完飯後,老人們留在屋裡喝酒聊天,他們聊孩子打工掙了多少錢,聊自家姑娘嫁到何處,聊今年莊稼長勢怎樣;婦女們則帶上幾塊早已準備好的雞肉、幾個蕎餅和幾斤乾乾酒到娘家“哉古”——回娘家拜火把節去了,回娘家的婦女第二天必須回家;年輕人就成群結隊地邀約著到各家各戶去喝專門為火把節釀造的蕎麥酒;我們幾個夥伴則選上家裡最大、最肥的幾隻雞腳,躲在村後的大石頭下,在風和日麗中玩起了“瓦西格”——鬥雞腳,斗到太陽落山,斗到雞皮淀開,雞肉成絲絲,直到把對方的雞腿骨斗折,方才罷休;小孩們則聚在自家門口的大樹下,大人給他們掛好的鞦韆旁舒心地盪著鞦韆。他們一邊盪著鞦韆,一邊唱著歌謠:“富家過節打肥壯的綿羊,窮人過節燒紅冠子的公雞,寡婦過節辣椒水下蕎餅,孤兒過節煮洋芋……
第三天為“哉果沙”意為送火把,是火把節里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家裡每個人都必須在家,還要把剩下的蕎粑、雞肉、豬肉全都煮上;將釀造的蕎麥酒、包穀酒、燕麥酒準備好,相互竄門,互致問候、請吃請喝。興致來時還要找幾副撲克牌來打金花、打升級湊興
好玩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天就黑下來了,年輕人帶著濃濃的酒氣,邁著踉踉蹌蹌的步伐;老人們懷著來年的火把節不知還能不能和兒孫同樂的心情,步履蹣跚地來到壩場。我們一幫小孩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火把,帶上自家用蕨笈草包紮好的雞肉和蕎粑,爭先恐後地排成長列,等待著夜暮降臨,等待著村裡的長輩點亮火堆點燃所有的火把。待到全村人都不約而同來到壩子上後,只聽村長喊了一聲“天已經黑盡了,可以點火把了”,隨即拿出打火機點燒了放在壩子中央的柴禾堆,我們也陸續點燃了自己的火把,一個接一個地隱進了村頭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揮舞著火把的同時,嘴裡不停地念“害蟲飛走吧,不飛走就燒死你;我們要豐收,我們要滿倉的糧食……”。當火把被玉米葉上的露珠熄滅時,就互相幫忙重新點燃。狂奔中即使是踩倒幾棵正在抽天花的玉米,踩倒幾株茂盛的黃豆也無所謂。當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長長的火把只剩胳膊長一截時,更要就加快步伐,跑到歷年的送火場將火把堆成一堆,再把包好的雞肉、蕎粑丟進火堆里,讓它盡情燃燒,燒掉疾病,燒掉災難,帶來豐收和富裕。
夜空下蛙鳴悠揚,火花隨風飛舞。熊熊的火焰照得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滿臉通紅,照得襁褓中正吃奶的嬰兒停止吮吸,好奇地張望著火光照亮的世界。明朝詩人楊升庵六月二十四日夜宿瀘山觀火炬時寫道:“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老夫子簡直把彝人的火把節寫得出神入化了。
在這火把節的夜晚,彝寨兒女盡情歡歌吧!祝福我們的未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