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官

田家官

田家官,男, 1954年10月出生, 山西應縣人。1977年畢業於山西大學體育系,1987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浙江財經大學教授,浙江財經大學重點學科勞動和社會保障學科學科帶頭人,社會保障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國民收入分配理論和人力資源開發理論。先後在寧夏大學、浙江財經大學任教。

田家官,男,1954年10月出生,山西應縣人。1977年畢業於山西大學體育系,1987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浙江財經大學教授,浙江財經大學重點學科勞動和社會保障學科學科帶頭人,社會保障碩士生導師。曾任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點負責人,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點成員,碩士生導師,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重點學科經濟學學科帶頭人,寧夏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寧夏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曾先後擔任寧夏大學政法系副主任、總支委員,寧夏大學人事處副處長,科研處副處長,寧夏大學兩課部黨支部書記、主任,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專家,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常務理事,銀川市人民政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同行評議專家。

一.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社會保障理論
研究方向之二:國民收入分配理論
研究方向之三:人力資源開發理論
二.主要論著
(一)著作
1.《經濟定量分析和經濟預測方法》,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12月。
2.《社會保障體系—市場經濟的“社會安全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3.《寧夏社會保障體系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4.《寧夏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5.《中國西部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9月。
6.《我國社會保險逃費問題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年10月。
(二)主要論文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2期
2.加速甘肅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轉變技術轉移形式.開發研究,1989年第3期.
3.寧夏工業技術進步問題初探.寧夏:寧夏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
4.對近年來我國東西部差距擴大問題的考察.開發研究,1990年第4期.
5.黃河經濟與科學技術進步.高教研究,1991年第1期.
6.發展黃河經濟的關鍵是科學技術進步.寧夏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7.正確運用社會主義經濟規律,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效益.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8.經濟理論課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能力.高教研究,1993年第2期.
9.東西方社會福利制度一瞥.江蘇:暢銷書摘,1995年第5期.
10.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重在練好內功.學習與交流,1996年第2期.
11.論寧夏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改革.寧夏社會保險理論管理論文集,1996年6月.
12.當前我區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寧夏社會發展研究,1996年.
13.論企業保險向社會保險過渡.人民日報,1996年6月22日.
14.論我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改革.中國社會保險,1997年第2期.
15.關於社會保障基金膨脹的原因探析.《為市場經濟的列車鋪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研討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1998.
16.寧夏國有大中型企業經濟成長方式比較研究.開發研究,1998年第3期.
17.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人員膨脹的機理和防治.中國機構,2000年第4期.
18.試析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國企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2年第19期.
19.研究現代就業規律,擴大我國勞動就業.開發研究,2003年第2期。
20.我國西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狀況分析.西北人口,2003年第2期.
21.論就業優先.光明日報,2003年11月25日。
22.中國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家,2003年第4期。
23.工業化是實現“大銀川”戰略的重要方面。市場經濟研究,2003年5期。
24.我國西部地區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全國區域經濟學術研討會文集《區域經濟合作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25.發揮人才極化效應開發西部人才資源。人才開發,2004年第2期。
26.“反彈琵琶”的經濟學思考——從杭州西湖免費開放談起.光明日報,2005年7月17日。
27.中國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改革的思考。社會保障制度與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2001年。
28.未雨綢繆應對白髮浪潮——論我國老年社會保障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
29.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高等財經教育理念與實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30.社會保障大學生綜合能力訓練方法淺議,理論縱橫,2007年第10期。
31.我國城鎮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經濟學分析,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32.論出發點平等的意義和實現途徑,管理觀察,2008年第6期。
33.論社會保險道德風險的防治,《中國社會保障的科學發展》,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34.我國勞動力就業潛力及對策研究,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分析資料,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各省(區、市)黨委、人民政府。
35.浙江省各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比較及啟示,《浙江省第一次經濟普查課題選編》,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2007年,參編。
36.論社會保險道德風險的發生機制及防治,財經科學,2010年第8期。
37.我國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管理模式選擇,天津社會保險,2010年第4期。
38.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2期。
39.談談加強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天津:天津社會保險,2011年第6期。
40.經濟全球化呼喚中國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國經濟規律研究報告(2011)(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
41.論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模式的轉變,海派經濟學,2012年第3期。
42.馬克思主義產業組織理論及其現實意義,管理學刊,2013年第1期,第9—18頁。
43.我國農村老人生活方式演變調查,參加在台灣大學舉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農村社會保險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
44.論我國養老保險逃費的危害、原因和治理,社會保障研究,2014年第1期
45.高度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北京:中國經濟規律研究報告(2013)(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
46.必須認真解決養老保險逃費問題,天津社會保險,2014年4期。
47.馬克思主義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研究,管理學刊,2014年6期。

三.主持的科研項目

1.寧夏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軟科學課題《寧夏社會保障體系研究》(1994—1996年)。

2.國家教育委員會“九五”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寧夏國有大中型企業集約化經營問題研究》(1997—1998年,項目批准號:96JD790029)。

3. 寧夏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軟科學課題《寧夏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研究》(1997—1998年)。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西部大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研究》(2001—2003年,項目批准號:70063003)。

5.浙江省第一次經濟普查社會招標立項課題《浙江省各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比較及啟示》(2005—2006年)。

6.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長三角”地區人口流動與社會發展實證研究》(2006—2007年,項目批准號:LX2005—Y52)。

7.國務院第一次經濟普查領導小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研究課題《我國勞動力就業潛力及對策研究》(2005——2006年,項目批准號:JP40)。
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我國養老保險逃費問題研究》(2010—2012,項目批准號:09YJA630142)。

四. 主要獲獎情況

1.《寧夏社會保障體系研究》,1997年獲國家人事部第一屆人事科研成果著作三等獎。
2.《論企業保險向社會保險過渡》,1998年獲寧夏第七次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3.《寧夏國有大中型企業經濟成長方式比較研究》,2001年獲寧夏第八次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4. 《中國西部人力資源開發研究》,2005年獲第四次浙江省人事人才科研成果著作二等獎。
5. 《論社會保險道德風險的防治》,2008年獲中國社會保障論壇2008年主題徵文優秀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