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藥性備要

《生草藥性備要》,本草著作。一名《生草藥性》,2卷。清代何諫約撰於清康熙末年。所記多為草藥,計有植物藥301味。每藥數語,簡介性味、功治,偶述形態別名。多有《本草綱目》未載之品,如田基黃、丟了棒等,均為今南方常用民間草藥。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藥學著作。二卷。清·何諫撰。刊於1711年。本書收載《本草綱目》未載之藥315種(這些藥多產於我國東南數省)。每藥分別記述藥名、別名、產地、性味和主治等內容。其中從草藥形態推斷藥性,頗具特色。如藥草之莖成四棱形而葉對生者其性多溫,莖梗圓者其性多寒,便是首創之說。書末附雜症驗方8首。為記述地方草藥的一部重要著作。現存清刊本、民國刻本及石印本。

內容簡介

嶺南醫籍,自晉代葛洪以降,層疊累積。至明清,卷帙漸增,名家輩出,逐漸形成了嶺南醫學源於中土,又有別於中土的流派特徵。嶺南醫藥的文獻遺存,更成為深入研究嶺南醫藥學的重要基礎。據郭藹春《中國分省醫籍考》,現存廣東省(含今海南省)醫籍一百九十一種,廣西壯族自治區共錄醫籍六十一種。兩者合計共二百五十二種,與江蘇省的一千四百五十四種和浙江省的一千一百一十二種相比,體現了嶺南醫家重實幹而少著述的特點,傳世醫籍尤顯珍貴。這一古籍歷經百年滄桑,保存狀況日益惡化,亟待系統地整理、編選、影印出版,以發潛德之幽光,啟來哲之通路。
清代所出的廣東地區本草《生草藥性備要》,在廣東本草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作者究竟為誰,一直有所爭論,嶺南學者普遍認為該書作者為何克諫者(其言)[1~3],而外地有學者認為作者為何諫,難以解紛,筆者為此專門調查了有關原始資料,作辨析如下。

相關信息

一、各家之說
(一)蕭步丹氏在《嶺南採藥錄》序中曰:“前清何克諫有《生草藥性備要》一書,是書坊間多有刻本,於嶺南生草藥,採集頗多。”
(二)《嶺南草藥志》所注的《生草藥性備要》的作者也為何克諫,如“土牛膝”項下注云:“何克諫《生草藥性備要》載斑骨相思曰:……”。
(三)蘇子文氏撰有“廣東草藥本草沿革初探”一文,曰:“清何克諫(其言)撰‘生草藥性備要’,分上、下卷,共載生草藥306味,所載諸藥,以能突出本地區土產套用的特點,詳記草藥醫生習慣套用的藥性和藥效。”
(四)尚志鈞等著《歷代中藥文獻精華》,認為《生草藥性備要》的作者為何諫。
二、筆者考據
查考現存《生草藥性備要》最早版本——五桂堂刻本,書中標有“青蘿道人何諫秘傳,內附刻本草藥應驗方”,序中署有“其時歲在康熙辛卯”,故推測成書約在1711年。
至於何克諫,確有其人,字其言,著有《食物本草備考》,筆者查考了廣東中山圖書館所藏廣州九曜坊守經堂版和光緒十三年佛山文光樓藏版,均署為何克諫所著,但九曜坊守經堂版又加署了“古番青蘿山人,何其言克諫,侄省軒甫輯編”等字樣,“省”疑為“甥”之誤,據此可知該書並非何克諫親撰,是後人輯編的。本書成書在1732年。
“青蘿道人何諫”與“青蘿山人何克諫”,其外號和名字僅一字之差,這中間存在著三種可能性,即:
(1)是同一個人,只不過是後世傳刻時誤引誤注所致。
(2)確為二個人。
(3)偽托。由於地域相同,年代相近,加之何諫、何克諫的生平缺乏文字記載,有關情況一時無從考證,所以要排除第一種可能性現在尚欠武斷。
但要確認《生草藥性備要》的作者為何諫還是證之有據的,理由是:
(1)從成書年代看,《生草藥性備要》問世在前(1711年),《食物本草備考》出書在後(1732年),根據命名優先律,《生草藥性備要》作者當為何諫。反過來,把21年以後的何克諫冠為《生草藥性備要》的作者,到是依據不足,於理相悖。
(2)《食物本草備考》並非何克諫親撰,而是“侄省軒甫輯編”的。假如“何諫”與“何克諫”是同一個人的假設成立的話,那么,也至少可以說兩書出自兩人之手。另外,從側面可以推測《生草藥性備要》出書在前(書是作者親撰的),《食物本草備考》出書在後(書是後人輯編的)。
(3)從兩書內容看,可以發現兩書對同一味藥的性味、功用、主治等方面的論述均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推斷兩書決非出自一人之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