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

【注音】:shēng ér zhī zhī【釋義】: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賦。二是指通過生活的體驗而獲取知識。【出處】: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本能。生而知之者:獲得天生就具有的智慧的人。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為解除疑難問題,而努力求知學習的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於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第一種入胎不迷生而知之的是有差別的知識,智識,而這種先天的智慧是無差別的、慎獨的。

基本信息

示例

生而知之生而知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唐·韓愈《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本能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被人們認為天生的聰明,自從娘胎里出來就能對天下萬事萬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學生把這種說法告訴孔子。孔子說世上沒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孜孜不倦地學習與研究才會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的

讀解

根據天賦和學習態度來劃分的四個等級。 生而知之者是最上等求知方式,因為自身具有的好奇和興趣,本能地在生活體驗中,通過實踐,獲取知識。 學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奮好學的人,天賦雖然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通過刻苦學習理論知識,仍然可以讀大學,做研究生等成為有用的人才。這是第二等級的人。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為解除疑難問題,而努力求知學習的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人,作個不恰當的比擬,有點像我們今天讀電大,成人自修大學或職工夜大一類學校的人。按照孔子的看法,屬於第三等級的人。 最後還有一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難了,卻仍然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是以濫為濫,打牌喝酒“混”日子。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於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 既然有這樣四個等級的劃分,那么,孔子自己屬於哪個等級的人呢?以我們的看法,他當然應該屬於天才的級別,是生而知之的了。可他自己卻並不這樣認為,在《述而》篇里,他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見,他自己排隊是在第二個等級里,也就是學而知之的人。 聖人如此,我們自己對號入座,又該屬於哪一等呢?

引申

一般而言,比較有異議的是“生而知之”這句話。

1,生,就是出生,滋長,從土裡生長出來的草木。知,知識、智慧、知道。

譯成:一出生就知道。

這種人有嗎?有啊,傳聞佛教十地菩薩有入胎不迷的能力,既然入胎不迷當然是生而知之也。

還有一種流於非主流以外的現象:有小孩能言語時便自講出前生在某處某時是某人……這種也是生而知之也。余言不異鬼魂附體。

2,天生天賦。這要落一乘,天生天賦再強大,如特斯拉之流,也要通過學習才能讓天賦爆發出來呀。這屬於‘學而知之’範疇。

3,先天智慧、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智慧(佛性)。

生而知之者:獲得天生就具有的智慧的人。代表人物老子、六祖惠能。孔子如果認為有‘生而知之’的人,那么一定一定就是指的這種人:活著的這個人,智慧先天本來就有的,而不是從外得來的。

第一種入胎不迷生而知之的是有差別的知識,智識,而這種先天的智慧是無差別的、慎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