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橐

項橐

項橐(xiang tuo),春秋時期莒國(今山東省日照市)的一位神童,雖然只有七歲,孔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後世尊項橐為聖公。《戰國策·秦策五》: "甘羅曰:'夫項槖生七歳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歳於茲矣!君其試焉,奚以遽言叱也?'"後以"項橐"代稱早慧的兒童。據考,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戰國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項橐(xiàng tuó):他是春秋時代魯國神童,學識淵遠,為當世及後世之師,被尊為“聖公”。

歷史記載

《戰國策·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質於秦。文信侯因請張唐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辭曰:“燕者,必徑於趙,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羅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為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淮南子·修務訓》:

故鍾子期死,而伯牙絕弦破琴,知世莫賞也;惠施死,而莊子寢說言,見世莫可為語者也。夫項托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以年之少,為閭丈人說,救敲不給,何道之能明也!昔者,謝子見於秦惠王,惠王說之。以問唐姑梁。唐姑梁曰:“謝子,山東辯士,固權說以取少主。”惠王因藏怒而待之,後日復見,逆而弗聽也。非其說異也,所以聽者易。夫以征為羽,非弦之罪;以甘為苦,非味之過。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鄰人,以為狗羹也而甘之。後聞其猴也,據地而吐之,盡寫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邯鄲師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諸人皆爭學之。後知其非也,而皆棄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於中,則貴是而同今古;無以聽其說,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於荊山之下。

《淮南子·說林訓》:

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車,雖異路,所極一也。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說於目。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蔐苗類絮而不可為絮,磨不類布,而可以為布。出林者不得直道,行險者不得履繩。羿之所以射遠中微者,非弓矢也;造父之所以追速致遠者,非轡銜也。海內其所出,故能大。輪復其所過,故能遠。羊肉不慕蟻,蟻慕於羊肉,羊肉膻也。醯酸不慕蚋,蚋慕於醯酸。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小見大,以近喻遠。十頃之波可以灌四十頃,而一頃之陂可以灌四頃,大小之衰然。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畫者謹毛而失貌,射者儀小而遺大。治鼠穴而壞里閭,潰小皰而發痤疽,若珠之有類,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虧。榛巢者處林茂,安也;窟穴者托埵防,便也。王子慶忌足躡麋鹿,手搏兕虎,置之冥室之中,不能搏龜鱉,勢不便也。湯放其主而有榮名,崔杼弒其君而被大謗,所為之則同,其所以為之則異。呂望使老者奮,項托使嬰兒矜,以類相慕。《淮南子·說林訓》高誘註:項托年七歲,窮難,孔子而為之作師。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甘羅者,甘茂孫也。茂既死後,甘羅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帝使剛成君蔡澤於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於秦。秦使張唐往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謂文信侯曰:“臣嘗為秦昭王伐趙,趙怨臣,曰:‘得唐者與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經趙,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彊也。甘羅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質矣,吾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請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請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羅曰:“大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於是甘羅見張卿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彊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甘羅曰:“應侯之用於秦也,孰與文信侯專?”張卿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甘羅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曰:“知之。”甘羅曰:“應侯欲攻趙,武安君難之,去鹹陽七里而立死於杜郵。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處矣。”張唐曰:“請因孺子行。”令裝治行。

《論衡·實知》:

難曰:夫項托年七歲教孔子。案七歲未入國小而教孔子,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其次也。”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學問,謂若項托之類也。王莽之時,勃海尹方年二十一,無所師友,性智開敏,明達六藝。魏都牧淳于倉奏:“方不學,得文能讀誦,論義引《五經》文,文說議事,厭合人之心。”帝征方,使射蜚蟲,策射無〔弗〕知者,天下謂之聖人。夫無所師友,明達六藝,本不學書,得文能讀,此聖人也。不學自能,無師自達,非神如何?

《春秋後語》:

《御覽》四百四引《春秋後語》甘羅曰:"夫項橐十歲,為孔子師。"

《高士傳》:

《文選》卷二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中“蔗士傾風,萬流抑鏡”旬下李善注引晉人嵇康《高士傳》謂: 項橐七歲為聖人師。孔子問項橐曰:“居何在?”日:“萬流屋是也。”注曰:“言與萬物同流匹”。雒書曰:秦失金鏡。鄭玄曰:金鏡,喻明道也。

《論衡校釋卷第二十六實知》:

難曰:“夫項託年七歲教孔子。見 國策七、淮南修務訓、說林訓注、新序雜事五。御覽四 0四引春秋後語作“十歲”,誤。隸釋童子逢盛碑云: “才亞後橐,當為師表。”“後、項”,“橐、託”, 音近假借。新序雜事五云:“秦項橐。”是項橐秦人。 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對策曰:“此亡異於達巷黨人,不 學而自知。”孟康注云:“人,項橐也。”淮南修務訓 云:“項託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以年之 少,為閭丈夫說,救敲不給,何道之能明也?”似亦以 項橐為里黨人。史記孔子世家又云:“達巷黨人童子。 ”則孟康蓋本舊說也。以為秦人者,潘維城曰:“當由 甘羅嘗言之。”文選顏延之皇太子釋奠詩注引嵇康高士 傳:“孔子問項橐曰:‘居何在?’曰:‘萬流屋。’註:‘言與萬物同流匹也。’”此更神其說也。盼遂案:戰國策秦策五:“甘 羅曰:‘夫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淮南子修務、說 林皆作項橐。論衡此文作項託,與漢書董仲舒傳孟康注 同。蓋古託、橐音同。又案:項託性自知說,亦本董仲 舒傳。傳云:“良玉不琢,資質潤美。不待刻琢,此亡 異於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註:“黨人項橐也。 ”此仲任所本。(此則梁玉繩古今人表考三及俞正燮癸 巳類□卷十一項橐考。)案七歲未入國小,王 制疏引尚書大傳周傳曰:“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十三入國小。”又略說曰:“餘子十五入國小。”而教孔子 ,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 其次也。’見論語季氏篇。夫言 生而知之,不言學問,謂若項託之類也。王莽之時,勃 海尹方年二十一,無所師友,性智開敏,明達六藝。魏 都牧淳于倉奏:‘方不學,得文能讀誦,論義引五經文 ,文說議事,厭合人之心。’帝征方,使射蜚蟲,策射 無非(弗)知者,先孫曰:“非”當為“ 弗”。天下謂之聖人。夫無所師友,明達六藝,本 不學書,得文能讀,此聖人也。不學自能,無師自達, 非神如何?”曰: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不學書 ,已弄筆墨矣。兒始生產,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 有知?項託七歲,其三四歲時,而受納人言矣。“ 而”讀“能”。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時,多聞 見矣。性敏才茂,獨思無所據,御覽九 七0引作“使聖人空坐獨思”。不睹兆象,不見類 驗,卻念百世之後,有馬生牛,牛生驢,桃生李,李生 梅,聖人能知之乎?臣弒君,子弒父,仁如顏淵,孝如 曾參,勇如賁、育,辯如賜、予,論語 云:“言語,宰我、子貢。”聖人能見之乎?孔子 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 語為政篇,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 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亦可知也。”又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篇文。論損益,言“可 知”;稱後生,言“焉知”。後生難處,損益易明也。此尚為遠,非所聽 察也。使一人立於牆東,令之出聲,使聖人聽之牆西, 能知其黑白、短長、鄉里、姓字、所自從出乎?溝有流 塹(澌),先孫曰:“塹”當作“澌” 。四諱篇云:“出見負豕於塗,腐澌於溝。”(淮南泰 族訓:“雖有腐髊流漸,弗能污也。”許注云:“漸, 水也。”莊逵吉據御覽校改“漸”為“澌”,與此誤同 。)曲禮下鄭註:“死之言澌也,精神斯盡也。”澤 有枯骨,發首陋亡,肌肉腐絕,使〔聖〕人詢之,先孫曰:“使人”當作“使聖人”,此挩一“ 聖”字。能知其農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 若”猶“與”也。非聖人無知,其知無以知也。知 無以知,非問不能知也。不能知,則賢聖所共病也。

《高士詠·項橐》唐吳筠

太項冥虛極,微遠不可究。

稟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

孔父慚至理,顏生賴真授。

泛然同萬流,無跡世莫覯。

生平事跡

神童誕生

在嵐山區的南部,巨峰和碑廓交界處,有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綿亘起伏近廿華里。東頭一座山,峰巒聳峙,名叫幽兒崮,山峰成北南走向,在山峰的西北角,離峰頂 50米 左右,岩石形成一個圓圈,約有半畝地,過去這裡有座奶奶廟,站在廟天井,南可望見海洲灣,海水在陽光照耀下好似一泓水晶。西邊一座山,叫聖公山。站在山前的碑廓鎮向北望,像是一個大椅子圈。圈內有座廟,叫聖公廟,坐北朝南站在廟天井裡近可看萬畝湖、繡針河、嵐坪鐵路和嵐兗公路上車來車往;遠可望見連雲港的雲台山。幽兒崮和聖公山之間有座矮山叫火石頂,似一條壓彎了的扁擔挑兩山。古時候有三條驛道從聖公山前經過。一是南北方向的,南經碑廓、青口、海州、下揚州,北經巨峰、沈町奔青州;另條東南西北向的,東經甫田莊、前合莊、安東衛到嵐山,西北經山西頭、朱蘆、墳疃、莒州、沂水到泰安。還有一條是西南東北向的,向西南經東西辛興、十字路,去沂州、徐州等地。東北經巨峰、濤雒、日照,奔膠、萊一帶。這三條驛道都在聖公山前的袁家莊交會。此地周朝屬紀國,後並於莒,到戰國時代,莒國先被楚滅,後被齊吞,成為齊國的南大門。

與世無爭

就在這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袁家莊村後,住著一戶姓項的人家,妻魏氏。此家男耕女織,待人誠懇,鄰里和睦,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魏氏懷孕後,在家仍紡線織布,料理家務,出門拾草、撈柴、撿茹、挖藥,樣樣都乾。這年的 陰曆四月初八日 ,與鄰居姑嫂二人一塊兒到幽兒崮挖藥材。來到崮頂西北角,感到腹中陣陣墜痛,不一會兒,魏氏生了一個男孩,哇啦一聲,響徹山谷。鄰居姑嫂二人前來幫忙,想脫件上衣包孩子回家,但孩子臍帶還未斷,母嬰仍相聯,姑嫂二人就用隨帶的柴刀剁,鏟子鏟,忙活了一大會兒,汗流滿面,臍帶仍未截斷。這時魏氏想起平時經常被茅草葉子劃破手指,劙破腳脖,就讓姑嫂二人用茅草劙試試,果然奏效,一劙兩斷,嫂子抱著孩子,村姑攙扶著魏氏,一同往回走。丈夫聽說妻子在山上生了孩子,就跑去迎。接過孩子一看,小孩子長的天格方圓,地格飽滿,脫口而出說,像個小橐(口袋)就叫他橐吧!魏氏同意,因姓項,以後大名就叫項橐。

孔子之師

孔子像孔子像

小項橐長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無師自通,聰明過人。他自小就喜歡觀察事物,遇事好砸破砂鍋問(紋)到底。提出的問題使好多大人難以回答。夏天項橐見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隨之而降,就問父親:“天為啥打閃打雷?”父親說:“是天老爺讓打閃忍娘娘照明,他打雷轟劈壞人和妖怪。”項橐反問:“那壞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沒有嗎?”父親張口結舌說不出道理來。一天,舅舅來走親,晚上在院裡乘涼,天空晴朗,繁星滿天,舅舅逗項橐說:“橐兒,你說天上有多少顆星?”項橐說:“跟地上的人一樣多。”接著反問舅舅:“你頭髮有多少?”舅舅回答:“跟你的一樣多,不信你數數呀!”項橐說:“行,你把頭髮拔下來,我就數。”惹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一次項橐正在門口玩,忽聽雞群嘎嘎叫,只看見雞亂竄,找埝躲藏。項橐抬頭看,一隻老雕翻上復下的要抓那隻帶一群小雞正在覓食的老母雞。這時,項橐左手攏住老母雞,右手扳倒一棵臘樹條,一條腿蜷,一條腿跪,昂頭看著有恃無恐的老雕,當老雕再次俯衝下來,項橐右手一松,只聽撲哧一聲,老雕挨了一臘條,返回藍天,再也不敢回來了。

來自涼汪

項橐常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媽媽說,是你爸爸打魚,從涼汪里打撈上來,用漁簍背回來的。項橐雖然不信,但對涼汪卻產生了興趣,老想去看看。涼汪在灣溝河上,因水冬暖夏涼而得名,離袁家莊有五六里,發源於聖公山前,袁家莊東西兩條小河便是灣溝河的上游。夏天的一個中午:項橐和幾個小夥伴,順流而下,來到涼汪,正遇著一個怪物張牙裂嘴的要吃老漁翁,那怪物像水牛,長著獨角,兩眼發光,還會說話。看到這種情況,幾個小夥伴都有些打悚,便往後退。項橐想弄個明白,便問:“老大爺,怎么回事?”老漁翁說:“剛才我在打魚,不想撈出一個小葫蘆,上面繫著黃綾符子。我便解開綾,拔出瓶塞,想看看裡面裝的啥東西,不料想鑽出一個小東西,一打滾便長成這個冤家。二話不說,就要吃我。”那怪物陰陽怪氣的說:“我被玉皇大帝關在這裡上千年了,沒撈著吃人,現在又餓又渴,不吃你吃誰!”項橐一眨眼高聲對老漁翁說:“你偌大年紀,還騙我們小孩,它這么大個身驅,還能裝進小葫蘆里嗎?”老漁翁急著說:“不信你問它!”小項橐便對那怪物說:“你真能屈能伸,就再鑽進這葫蘆里做個樣子我們看看,如果是真的,不但可以吃這老人,連我們這些小孩也可以吃!”那怪物聽了很高興,便越縮越小,最後變的像條小泥鰍,嘟的鑽進葫蘆里,項橐隨即將塞子擰緊。高喊,快拿黃綾符子來。將黃綾扎在葫蘆細腰上,又把它扔進涼汪,老漁翁這才恍然大悟,非常感激項橐救他的命。項橐告訴大夥,以後不要再碰這個孽種。從此怪物再也沒有出現過。

有一次,一個官差路過這裡,他對項橐的聰明才智早有耳聞,就想親自見識一番,便以人馬皆餓為名,來到項橐家說明來意。項父母平時很好客,經常接濟人。這次見是官差,二話沒說便找了草料餵馬,隨後又問差爺想吃什麼,官差便說:“米麵飯都行,但要廿樣菜”。這可把項父母難住了,拿什麼拼這廿樣菜呢?這時項橐從外面玩耍回來,見父母面有難色,就問父母是怎么回事。父母就把經過說了一遍。項橐略加思索,便對母親說:“烙個大餅,用大蒜和醬拌生、熟兩盤韭菜就行了。”母親不解,項橐解釋說:“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醬,正好廿樣。”母親雖然心裡不踏實,但也只好如此照辦了。等到飯菜上桌時,把那個官差驚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項橐的聰明才智。

孔子繞行

據古籍記載,頗有相貌的項橐在與同伴在澤州玩築城牆。他們把路上的土堆起來,築出了一個小小的方形城,項橐往裡一坐,儼然一副“城裡人”的派頭,悠然自得。此時正巧孔子坐車路過此地,項橐他們築起的“城”擋住了孔子的道。孔子見狀,即問坐在城內的項橐:“小孩,你怎么不避讓車子?”小項橐毫不驚慌,從容應對:“從昔至今,只聽說車避城,哪裡聽說過城避車呀?”孔子聞之,無言而對,只好繞城而過。

井水無魚

車子繞過“城”後,孔子下車返身走到“城”下,望著坐在“城”內的這位非同尋常的孩童,覺得蠻可愛,於是向項橐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孔子問:“你知道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不足?何日有餘?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

項橐不緊不忙地回答:“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輿車(轎子)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斫刀無環,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餘,孤雄無雌,枯樹無枝,空城無使,小兒無字。”

孔子一邊聽一邊撫掌,口裡念道:“善哉!善哉!”待項橐答畢,孔子說:“我車中有雙陸局(一種古代博戲),和你一起玩玩怎么樣?”誰知項橐卻說:“吾不博戲也。夫子好博,風雨無期;諸侯好博,國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遲;農人好博,耕種失時;學生好博,忘讀書詩;小兒好博,答撻及之。此是無用之事,何用學之!”一番富有哲理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難堪又佩服。

接著,小項橐反問了孔老夫子3個問題,結果呢孔老夫子連一個字也沒回答出來,鬧了個大紅臉,最後只好說了句“後生可畏”,遑遑而去。

一個七歲之齡的孩童,面對一位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大學者和40多個提問,居然對答如流,滴水不漏,且能言善辯富有哲理,不愧是天下神童也。項橐以其非凡超眾的智慧,難倒了孔聖人,被人們譽為“孔子師”。可惜他十歲就夭亡了,這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明《廣博物志》稱“項橐,魯人,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當時,各地還立有一些先聖大王祠和項橐廟,只是這種廟現在已很少見到了。但“小兒神”項橐沒被人們忘記,他七歲為孔子師的故事迄今仍在流傳著。

後生可畏

一天,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么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太短?什麼天太長?什麼樹沒有樹枝?什麼城裡沒有官員?什麼人沒有別名?”

問完,孔子盯著項橐露出微笑。

項橐想了想說:“您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日裡短,夏天白日裡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裡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

孔子大驚,這孩子竟智慧過人!

項橐這時不容孔子多想,反問他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

“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拱拱手連聲道:“後生可畏,後生可畏!”駕著車繞道走了。

話走千里

俗話說,“話沒腿走千里”,一個七歲的小孩兒這樣聰明伶俐,很快傳遍了四面八方,也傳到了正在周遊列國的孔老夫子耳朵里。孔子想借東遊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中午飯後,父親去鋤地,項橐跟著玩兒。在地頭的路上用小石頭圍了個圈,裡面用薄板石蓋了間小屋。正玩的高興時,忽然從西南驛道上來了輛馬車,上面坐著位長者,頭挽髻,寬袖長袍。後面跟著一些弟子。駕車的便是那個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頭戴盔,身披甲,手執長鞭,嘴裡不斷的喊,駕,駕!猛然看見一個小孩蹲在路中間玩,就大聲吆喝:“閃開!閃開!”項橐若無其事,照樣玩他的。子路滿臉怒氣,伸手要揍項橐,被孔子禁止。孔子下車問:“你這小孩子怎么不讓路?”項橐說:“城躲馬?還是馬躲城?”孔子一時語塞,弟子們也啞口無言。只好繞“城”而過。子路氣未消,走到地那頭去麻煩了一會兒項父才走。項橐見他們走後,去問父親,他們說什麼來。父親這般如此的說了一遍,項橐說他們再回來,你就這樣告訴他們。再說孔子向北走了一會兒,看天色已晚,離驛站尚遠。特別聽說神童就在這一帶,未很好交談感到很惋惜。便決定原路返回,在此住宿。回來後,子路果然又去麻煩項父問:“你的鋤一天到底鋤多少下?”項父回答:“你的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鋤就鋤多少下。”孔子聽後很愕然,便問:“那會兒你說不知道,這會又這樣講,是誰教你的?”項父是個厚道人,不會說謊,便對孔子說了實話。孔子斷定這個小孩就是他要見的神童。便吩咐弟子們找店住下。打算進一步找項橐交談交談。這地方無論是民宅還是店家,都種秋齊棘子當院牆。孔子進店沒注意,袍子被棘子掛破了。一個弟子很惱火,便對圍觀的人有所指的說:“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長刺,大了更惡,實乃無用之材。”項橐也在其中,一聽便知弦外有音,就問:“先生們,什麼是‘有用之材’?” 孔子說:“諸木之中,唯有四季長青的松柏最好。”項橐接著問:“松柏確實是有用之材,你能說出松柏為什麼四季長青嗎?”孔子說:“因為松柏木質硬,無孔、心紅。”項橐接著又問:“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為什麼也四季長青?”孔子無言以對。當晚不歡而散,各自休息。第二天一早,孔子便遣弟子去找項橐交談。去的人回來告訴孔子,項橐和幾個小夥伴們到東邊看日出去了。孔子便親自到村東去找。不一會兒便發現了項橐和另一個小孩兒正在池塘邊爭執著什麼。於是孔子便湊了過去,只見兩個小孩兒爭得面紅耳赤。那個小孩兒指著太陽說:“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車輪子,中午就像個盤盂,這不是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嗎?”項橐說:“離我們近必定曬人厲害,可早晨雖大,反而滄滄涼涼,但到了中午卻像火盆烤人,開水燙人呢?”正當二人相持不下,見孔子來到,便請教孔子。孔子哼哼啊啊也沒說出個所以然。這時,有群鵝在池塘哇哇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吱吱嗚嗚了。項橐誠懇地說:“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倫綱常,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聖人,怎么這些事不給俺講清楚呢?”孔子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真誠為民

人怕出名,豬怕壯。自孔子拜項橐為師,很快傳遍魯、吳、齊等國。那時正值天下大亂,各國都想拉攏人才,為自己服務。特別是齊國,由田氏篡了姜氏的政權,晏子為相仍提倡法制,與孔子的禮治針鋒相對,擔心項橐被孔子所用,為魯國效命,更怕莒國出了能人,揭田氏篡權的老底,恢復莒國,後果將不堪構想,就採取了先禮後兵的兩面手法,妄圖拉項橐為齊國政權效勞。

項橐十歲這年春天,齊國派來一員武將及隨從帶來一些禮物,來到項橐家。項橐父母見是官軍,便撲通跪倒,連連磕頭說:“不知軍爺到俺家有何事?”一位隨從見小項橐立而不跪說:“老爺到來,你為何不跪?”項橐說:“你們風塵僕僕,遠道而來,就是為了要我一跪嗎?”武將一驚,忙說:“免禮”。便說明來意,希望項橐到齊國,先學習後為官,享榮華富貴。項橐聽後便說:“海龍豈能與江鰷為伍,我是莒國小民,哪有資格到齊國參政?”武將一聽,便知不是同路人,及時回奏 齊 君。 齊 君決定趁早殺掉項橐,以免後患。再次派這員武將帶領一干人馬前來殺項橐,想一刀結果了項橐性命。哪知項橐刀槍不入。折騰了半天,項橐仍然不死。有個軍師想出了一個鬼點子,去問項母,項橐生時用啥斷的臍帶。項母死活不說,武將下令將項母殺死,忿忿而去。等官兵走後,項橐將母親頭安到項母脖子上,吹了口氣,母親又活了,原來啥樣還是啥樣。這事傳到齊國, 齊君更加恐慌,又派官兵來,不但把項母殺了,還大卸了八塊,臨走又把項母的心給帶走了。等官兵走後,項橐還是按老辦法把母親屍體一塊一塊對接起來,最後一看,母親少了心。項橐就到山中打死一隻狼,挖出心來給母親安上吹一口氣,母親又活了。

齊君遣兵

把項母殺死後,將肺捎走了。項橐見母親少了肺,就把自己家狗打死,取肺給母親安上……。官兵第四次來時,殺死項母后,把膽給提走了。項橐就外出打死一隻兔子,取出膽給母親安上。如此三番五次的折騰,項母變成了一個“狼心、狗肺、兔子膽”的另一個人了。官兵最後來逮著項母問臍帶是如何斷的時,項母這時膽小如兔,便哭著說:“刀槍不入,就怕茅草劙。”於是官兵找來茅草將項橐頭劙下來,將屍體大卸了八塊,揚長而去。項父、項母看見兒子死的這樣殘,嗷嚎一聲,也昏死過去了,昏死中聽見項橐說“父親母親不要哭了,別累壞了身子,快將我的屍體裝到咱家缸里,蓋嚴,過七七四十九日,我還是你們的兒子。”項橐父母醒後,一交談是同樣的夢,就照辦了。由於父母盼兒心切,等呀等呀,待等到四十八天,母親再也按捺不住了,想只差一天看看也無妨,就掀開缸蓋一看,只聽啊呀一聲,眼看著項橐兩眼一閉,從此離開人間。二老後悔莫及,隨即也昏死過去。朦朧中又聽項橐說:“二老不要哭了,世道不允許我成長,我命該如此,就在西北山前,向鄉親們借三尺山地,把我埋在那裡。我道業淺,給鄉親們也中不了什麼大用,只是咱這山根十年九旱,要是旱大了,就燒幾炷香,一把稻草告訴我,我可到張天師那裡借點雲雨,濕個方圓十里八里的。”鄰里們知道項橐死了,就前來相勸、安慰。項父母就把昏迷中聽到的事和鄉親們講了。由於官兵們的驚嚇和失去兒子的痛苦,不久項橐父母也相繼離開人世。從此,只要天旱了,鄉親們就燒上香和稻草禱告。還真靈,一連幾年有求必應。鄉親們為了報答這位死後還惦記著大夥的神童,就在埋項橐的地方建了座小兒神廟,塑上小兒像,山從此叫小兒山。在生項橐幽崮頂上建了一座廟,把項母和鄰居姑嫂二人的像也塑上,叫娘娘廟,山叫有兒崮,從此有兒崮、小兒山上的茅草變成紅邊、紅尖兒,讓人們記取茅草殺項橐的血的教訓。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兒神演變成了聖公,又加上了老爺;像也成了白鬍子老者。娘娘廟也成了奶奶廟。小兒山也變成了聖公山,有兒崮卻被訛傳成了幽兒崮。

唱戲紀念

解放前,每年陰曆四月初八──項橐生日這天,在幽兒崮唱大戲以示紀念。一些婚後無子的青年婦女這時也前來降香求子,生了兒子,又來討長命百歲索。年年如此,幾千年香火不斷。逢旱天就在聖公廟前唱戲,求雨。去聽戲的必須帶著蓑衣、斗笠或者雨傘,否則就會淋濕衣服。據說在這一帶下雷雨時,從來不帶雹子,這是因聖公怕下雹子砸壞父老鄉親們的莊稼。

聖公行雲降雨,使碑廓、巨峰一帶大收其利,隔著遠的鄉鎮看著眼饞,就來搬聖公老爺前去降雨,因聖公塑像是泥胎,不好動,會長們就想了個辦法,買來檀香木雕刻了聖公的上身,用黃楊木做了張小桌當下身,將龍袍一穿,就成了尊坐像,並配備了像縣太爺一樣的轎子和樂器,號稱“豐朝鑾駕”。有轎的地方來搬請就用八抬大轎,沒轎的地方就用聖公的專轎,行走時前邊旗牌,鳴鑼開道,後邊細吹細打。搬者只要誠心誠意,聖公也就有求必應,禮尚往來,及時降雨。如果無禮相待,聖公也將割袍斷義。一年,有個地方旱的著火。就用八抬大轎搬聖公,走到一座城門前,抬轎的人突然感到肩上千斤重,要求歇歇。後再抬,卻怎么也抬不起來。鄉老們就說,討個簽吧,問問聖公是怎么回事,就搖了搖簽桶,跳出一支簽,上面寫著:“我神靈雖小決不鑽小老婆褲襠”。鄉老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城門樓上是座娘娘廟。鄉老們只好領著轉路來到目的地,唱了幾齣大戲,果然降了一場巧雨。人們都搶著種黃豆,秧地瓜,把送聖公爺回府的事給忘了。幸好有個鄉老惦記著此事,就找來一頭毛驢,將聖公像綁在驢身上,叫一個小放牛的趕著毛驢將聖公像送回。因為路上顛顛簸簸,將聖公屁股磨破了皮。從此以後,那個地方再來搬請聖公,怎么也搬不動了。人們就把那裡就叫“聖人不到的地方”。

美麗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還是個荒涼的茅草崗,只住著一家姓萇的老漁翁,帶著妻子兒女,每天靠出海捕魚勉強維持生計。 一天,老漁翁搖著小船出海去,撒了一網又一網,網網都是空的。眼著天色漸漸的黑了,風浪又大,再不回去便有危險。但想想家裡老小還在挨餓,項橐又遲疑了。正在他為難的時候,抬頭望見不遠處的海面上,有群海鷗在盤鏇翻飛。憑著多年捕魚的經驗,有海鷗出沒的地方準有魚群。 老漁翁連忙駛船過去,撒了一網,誰知又是空。項橐好不喪氣,不由得皺起眉頭。正想收拾網具回家,突然發現網袋裡有件東西在閃閃發光。掏出來一看,原來是顆雕刻精緻的玉石印章。印面刻著些彎彎曲曲的字,不知是什麼意思。一條金龍盤繞在印章周圍,光彩奪目,龍頭從上端伸出來,嘴裡含著一粒雪亮雪亮的珠子。說也奇怪,那大海經珠光一照,霎時間風也息了,浪也平了,船駛在海里平平穩穩。啊!這印章還是件寶貝哩!老漁翁把印章揣進懷裡,興沖沖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老漁翁在茅草崗頂上搭一座棚,把印章掛在棚里。茅草崗周圍海面頓時風平浪靜。漁民們發現這塊好地方,紛紛來安家落戶,茅草崗從此有了生氣。 原來這顆玉石印章是玉皇大帝賜給海龍王敖廣的鎮海印章,那龍口裡含著的是一顆定風珠。那天,青龍三太子私帶寶印出宮遊玩,不小心失落了,恰巧被老漁翁撈到。龍王不見了寶印,又驚又怕又急,擔心被玉帝得知,去了王位不算,還要下獄治罪。急得他坐臥不安,茶飯無心,一邊趕緊派遣蝦兵蟹將四處找尋,一邊喝令衛士把惹禍的青龍太子困綁起來,責打一頓,聽候處置。

且說龍王手下的那些蝦兵蟹將,東尋西找,把東海大洋的每個角落都找遍了,功見寶印的蹤影。有個特別細心的蟹將軍,他在大海里轉來轉去,忽然發現茅草崗周圍海面有點異樣。探頭一著,只見茅草崗上有一顆金光四射的寶印,急忙回宮稟報。 龍王聞報,立即點召三軍,帶了青龍三太子,親自前去取印。水族們踩波踏浪向茅草崗湧來,霎時間天昏地暗,惡浪滾滾,潮水嘩嘩地一個勁兒猛漲。 老漁翁一看情勢不對,邀集眾鄉親攀上崗頂,把掛著寶印的草棚團團圍住。 仗著鎮海寶印的神威,潮水才沒有派上崗頂。龍王見此計不成,大為震怒,跳出海面來喝道: “何方刁民,膽敢取我龍宮寶物,還不快快獻上來!” 老漁翁朗聲答道: “東海龍王!你平時興風作浪,毀我漁船,傷我鄉親,不讓大家過安定日子。今日寶印落在我們手裡,豈能輕易還你?” 龍王聽了,氣得鬍鬚都翹起來: “好哇!你不還印,我叫你們一個個葬身大海!” 說罷,大口一張,直朝崗上噴水。老漁翁不慌不忙取寶印在手,高高舉起,大聲道: “你再不講理,我把寶印砸啦!” 這一下把敖廣嚇住了,連連擺手道: “莫砸!莫砸!怪我一時魯莽,老丈你要見怪,只要你還我寶印,水晶宮裡的珍寶由你挑選。” 老漁翁冷笑一聲道: “我們捕魚人,不稀罕你龍宮珍寶!” “那那那……那你要什麼?” “還你寶印不難,需依我三件事情。” 事到如今,龍王無可奈何,只得拱著手道: “哪三件,請講。” “第一件,從今以後不準興風作浪,禍害漁家。” “依得依得。” “第二件,潮漲潮落須有定時,不能反覆無常。” “依得依得。” “第三件,每日獻出萬擔海鮮給我們漁家。” “這個……一每日獻萬擔海鮮,龍王實在心痛,但為了取印,只得點頭道: “也依得,也做得。” 龜丞相立即擬就聖旨一道,當眾宣布從今以後每天在烏沙門和洋鞍海面送海鮮萬擔給漁家;每日早晚兩潮,每月初二、十六起大潮,但潮水不得漲過老漁翁家的門檻。 龍王宣旨畢,即令龜丞相上前取印。老漁翁用手一擋,問道: “既然如此,有何為憑?” 龍王冷笑道: “我堂堂東海龍王,言出如山,還會失信於你嗎?真是人小看我了!” 老漁翁想了想說: “小看也好,大著也好,我看就以定風珠為憑吧!說罷,從龍嘴裡取出定風珠,把印章交還給龜丞相。 龍王取印心切,只得忍痛割愛,於是就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這一瞪還不要緊,可把青龍三太子嚇壞了。他心驚肉跳,只怕以後的日子難過,便倏地竄上天去,吼叫一聲,招來它的拜把兄弟白虎。青龍和白虎張牙舞爪地撲向老漁翁,欲要奪回定風珠。 老漁翁見他們來勢兇猛,急忙拿出定風珠,狠狠地朝向青龍和白虎打去。只聽得撲通一聲,那青龍被定風珠打落在茅草崗東邊,化作一座小山,成了如今的青龍山;那白虎打落在茅草崗西邊,也化作一座小山,就是今天的白虎山。那顆定風珠,掉落在南邊海中,變作一座小島,就是現在的魯家峙。 從此,茅草崗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面又有魯家峙作屏障,成了天然的漁港。烏沙門和洋鞍漁場,四季魚汛不絕,漁港變得愈來愈興旺。為了紀念這位項橐,漁民把這塊地方叫做“項橐門”。

隱居被害

碑廓鎮東北8公里處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稱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傳說項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 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趨衰敗,諸侯稱雄爭霸,互為用兵對峙,連年征伐殘殺,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諸侯國君和周天子怕這小兒日後長大,一旦輔佐於哪家諸侯,定能一統霸業。這等國之棟樑,豈能為他國所用?於是,列國諸侯爭相派出武士,打探項橐住處,以便劫持在自己國中,日後重用。

為躲避戰亂,項橐父母一邊在山上住著,一邊乘戰亂空隙到田裡播種鋤草。後來就見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聽他們的兒子,只覺得事情有些蹊蹺。項母擔心兒子口直心快,說不定會惹出什麼事端來,就讓項父把項橐藏在東邊山上的石洞裡,用石頭把洞壘緊,早晚送飯來吃。哪知此事正被吳國、齊國武士暗中盯梢探知。兩國武士同時圍住洞口,各勸項橐投奔自己國中,被項橐嚴辭拒絕:“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項橐是紀國人,根在紀國,紀國雖亡但土猶在,無土之根則朽,項橐豈能離土!”

兩國武士勸說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項橐,便在洞口內外殺將起來,最後吳國武士殺退了齊國武士,把項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卻見被殺退的齊國武士帶著兵將在山下擺開陣勢。吳國武士見硬闖不行,遂在山中隱藏,準備乘夜色走脫,這樣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吳國人自帶的乾糧早已吃完,就派人尋找充飢之物。

兵將圍了山,項母幾次都無法將飯菜送去。因而茶飯不進、淚濕衣襟,項父一旁不住地相勸:“咱吃點飯,顧顧自己,他們不會把橐兒怎么樣的。”項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俺不擔心他們能把橐兒怎么樣,你忘了咱橐兒在竹河崖下生時,臍帶鐵石不入,用茅草葉子劃斷的?可這五天餓也餓死橐兒了!”

夫妻倆的話正好被吳國人聽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項橐按倒在地,喪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項橐的頭顱。

就這樣,聰穎正直的項橐,為了自己的名節,誓與國家同在,在諸侯爭霸戰中遇害,年僅十二歲。

禱告得雨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五十七軍萬毅將軍率六六七團駐防聖公廟東南角的費家湖村,當時連續三個月滴雨未下,眼看麥苗就要枯死。春季無法下種,人畜幾乎無水可飲。萬毅將軍火了,就調來十幾門大炮朝天轟,官兵一起明罵老天對老百姓太狠了,暗罵蔣介石不抗日,但仍無濟於事。這時有個廟會會長找到萬毅將軍說:“這個地方先有劉黑七、徐小乾、鄭大瘤子三幫土匪搶劫,現在又有小日本鬼子侵略咱中國,造成這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天地。往年天旱大了,我們就禱告聖公降雨,要不再禱告聖公試試?就怕土匪來搶劫。”萬毅將軍聽後說:“果真如此,只要對老百姓有利,我可保證廟會安全。”因而就許了三本大戲,唱完了第一本,天仍是驕陽似火、萬里無雲。廟會會長也有點擔心,就去討簽,討出兩支簽,頭支寫著“電光閃閃、雷聲轟轟”,第二支簽上寫著“天朗月暉”,會長們看頭支簽認為有雨可下,看第二支簽就有些不解,天晴月明怎么能下雨呢!就去問和尚,和尚笑而不答。會長們更加忐忑不安,直到傍晚時刻,西邊天空先是飄來一片白雲,像領床蓆那樣大,不久白雲飛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下的山前山後,溝滿河平,連土搭的戲台都沖了一角去。幾個時辰後,雨過天晴,明月當空。會長們才鬆了口氣。這場雷雨,使碑廓、巨峰一帶方園近百里解除了旱情。

指點迷津

“聖公指路”,是人們常說的話題。靠近幽兒崮西邊的幾條溝叫五道河;再往西,靠近聖公山東邊的幾條溝叫大溝二溝;還有聖公廟西北角有個峽谷叫西北口子,這幾個地方都是溝壑縱橫,山高林密,住戶稀少。晚間,風吹樹響狼嚎狐叫,使人毛骨悚然。人行到此,往往迷路。這時,迷路的人只要禱告聲:“聖公老爺爺,你發發慈悲,讓我走吧!”這時,不是有老者指路,就是皓月露山,道路放光。人就如夢初醒,速奔前程、安然無恙,回頭道謝時,卻已不見老者。

聖公對老百姓是這樣,對壞人歹事,卻是另一幅面孔,不時還給點顏色看看。據說,在此之前,慣匪徐小乾

在山西頭村殺了一百多口人,將該村洗劫一空,放火燒了半個村莊,然後竄到聖公廟示威,口吐狂言說:“都說聖公的轎子沒敢坐的,今天我就試試,看他怎么著我!”接著就鑽進了轎子,喝著他的嘍囉抬著往東走,行不到一里路,就來了東北風大雨,直打轎門,無法前行,又喝令他的嘍囉抬著往回走,又來了西南風和大雨,將他抬回廟內、落轎後又颳起了鏇風,將他嚇的出了一身冷汗,面如土色。不久,土匪之間為地盤狗咬狗,土匪朱信齋夥同五十七軍張步雲以招安為名,將其騙至黃墩繳械,連同嘍羅一百多人押解濟南,被韓復榘下令全部槍斃。

聖像被毀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聖公廟被砸,木像被一個姓馬的忠厚人背回家,藏在自家的吊鋪上。老伴知道後,也非常支持老頭的菩薩心腸和行為。逢年過節就焚紙燒香磕頭,偷看聖公像。自此,這家事事順心如意,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老兩口吃不愁、穿不愁,乾乾淨淨,活到改革開放的年代。九十多歲了,生活都能自理。兒孫一大群,個個都孝順。上學的個個學習好,當幹部的個個步步高升、經商的年年盈利。一天,馬老頭突然倒地不起,奄奄將息,人們正忙著給穿壽衣,站在一旁的老伴也突然倒地,一口長氣送去,與世長辭。子女給兩位老人一塊辦喪事,一聲爹、一聲娘的哭。全村的人都說好心得好報,這叫善終!

再說說聖公像,在十年動亂初,“破四舊、立四新”時被搜出,弄到土地廟址上和土地爺一塊批鬥。一些到會的長者都沉默寡言,青年積極分子不管那一套,不但口誅筆伐,還動手動腳。一個青年跑到聖公像前說:“我當是聖公爺是個什麼東西,這不是個木頭刻的乾巴老頭嗎?”說著,照木像就是一耳光,當他回頭再想發言時,鼻子口裡直淌鮮血。到會的人面面相覷,會也不歡而散。據說,當時不知哪級有個指示,收繳的迷信品(多是舊書、家譜、神像)逐級上繳,由縣公安局統一保管或銷毀。會後,有個積極分子用兩條繩子將聖公像和四個站班像分別捆起來,用步槍挑著送到鄉公所。可是,這個人回來後,一頭扎進屋裡,從此不出門,連吃也不出來。聽到外邊有人,就往床底鑽,家屬送過飯來,也在床底吃,過了不長時間就死了,人們說什麼的都有。

合村遷戶

廟宇隨著時代的變革和掌權者的好惡,或毀或建,其文化或興或斂,已成規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日照共產黨在廟宇內開會,領導農民暴動,震驚了南京國民政府和山東的韓復榘。他們除了殘酷地鎮壓了日照暴動外,還把看山住廟的統統看成通共,命令住山根的“遷戶合村”推行“保甲”制度,借廟上常住土匪為名,當地國民黨頭面人物,一把火將幽兒崮上的奶奶廟化為灰燼。一九四五年七月間,日本鬼子侵占幽兒崮,安上據點,又將廟天井那棵五、六摟粗的銀杏樹齊胸以下用斧劈了燒火。日本鬼子垮台後,由人民政府接收,看其不能再活了,就殺倒解板做了公用。聖公廟是抗日戰爭前期,在農民樹的菩薩由農民丟的引導下,由當地民兵拆除。“十年動亂”間兩座廟上的幾幢碑一同被粉身碎骨,蕩然無存。聖公廟上只剩下一株刺柏和一株梭欏樹。

聖廟文化

近幾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廟文化及經濟也悄然興起,因而聖公廟的傳說又有了新的內容:前年有個在東北做生意發了財的老闆,不知出於什麼動機,要投資重修聖公廟,得到有關部門和民眾的支持。

原聖公廟址前牆根有棵柿樹,施工礙事,施工人員將樹刨倒,放在一邊。這樹根系發達,被一個根雕愛好者看中,出錢買去,先用手扶拖拉機運。將樹搬上車後,沒走多遠,拖拉機一歪,樹根從車廂滾到地上,買者認為車小了,又找來農用汽車,結果沒走多遠汽車又被壓壞了。這下買者傻眼了。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前來觀看的長者說話了:“這是聖公廟產有近百畝山場,是官山,原屬日照縣人民政府,現轉嵐山工委,交本地有關村看管。國家早有明文規定,凡屬古樹名木,興在不興壞。咱當地有個傳說,凡對聖公山添彩、有益於人民的事,就大膽的乾,自然安然無恙。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打張莊水庫,開門辦學,碑廓中學師生在此開山種茶都平安無事。這棵柿樹雖不是古樹也快七十歲了,有礙施工可往前挪呀!為啥要它一死?這不,聖公顯靈了不讓走,你們這些年幼的,只有燒紙香,放鞭炮,向聖公賠禮道歉才能將此樹運走。”於是有關人員照辦了,又找來重型車,才將此樹運走。

站在聖公廟前的水庫大壩上看,廟後山頂青松滴翠,廟東西兩邊蘋果園、栗樹園成片,山腳下有幾百畝茶園像少女的裙子,點裰的聖公山也像尊彌勒佛,它身被巨峰,澤惠東港,懷抱碑廓,提攜嵐山。他近看嵐坪鐵路和嵐兗公路、鋼廠大路,遠望同三高速公路,正張開笑口像在歡迎四面八方遊客和施者的到來。

文獻記載

項氏宗譜

婺源《汝南項氏宗譜》:項橐,字仲廉,魯人,生周敬王丁未(前494)三月十八日。世居曲阜縣奄宅里魯城洙泗澤。

《三字經》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