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淨醜

生旦淨醜

生旦淨醜戲曲角色名稱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流行的時代就有了。生:指男子;旦:指女子;淨:指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性;醜:指演滑稽人物,鼻樑上抹白粉,稱小丑、小花臉。

基本信息

生旦淨醜名稱的來由

生旦淨醜戲曲角色名稱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流行的時代就有了。不過,就在此說正盛時已有人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蝟談》中說:“生、淨、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莊宗,皆謬雲也。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淨曰淨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那么,“生、旦、淨、醜”的名稱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先說“生”。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
再說“旦”。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而“旦”即“姐”之訛也即代表女子。
再說“淨”。元人柯丹丘認為“淨”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淨。”“淨”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
說到“醜”,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醜扮”、“俊扮”嗎?“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
作為成語,表示: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角色.

京劇行當

京劇角色的分行十分細緻,早先分為十行,後來才歸併為生旦淨醜四行。各類角色根據劇中人物的身份、氣質與性格的不同,都有固定的臉譜、扮相和服飾,各行角色的舞台動作也都有規範。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了“老生三傑”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和“老生新三傑”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
上世紀20年代出現“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後,旦角的地位變得重要了。這是京劇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變化。
1928年,北京的《戲劇月刊》,發起以“四大名旦”為題的徵文,獲得觀眾熱烈回響。1930年徵文揭曉,集中於梅、程、荀、尚四人,稱梅蘭芳如春蘭有王者之香,程硯秋如菊花霜天挺秀,荀慧生如牡丹占盡春色,尚小雲如芙蓉映日鮮紅。自此,“四大名旦”的名聲流傳全國。

歷史記載

「生」、「旦」、「淨」、「醜」
*1,考元曲無生之稱,末即生也。有「正末」,又有「沖末」、「副末」、「小末」,《任風子》劇中沖末扮馬丹陽,正末扮任屠,《碧桃花》沖末扮張珪、副末扮張道南,《貨郎兒》
*2沖末扮李彥和、小末扮李春郎是也。小末亦稱「小末尼」,《東堂老》:「正末同小末尼上」
*3是也。沖末又稱「二末」,《神奴兒》沖末扮李德義,後稱李德義為二末是也。今人名剌,或稱「晚生」,或稱「晚末」、「眷末」,或稱「眷生」,然則生與末通稱,尚為元人之遺歟。旦有「正旦」、「老旦」、「大旦」、「小旦」、「貼旦」、「色旦」、「搽旦」、「外旦」、「旦兒」諸名。《中秋切鱠》正旦扮譚記兒、旦兒扮白姑姑,《碧桃花》老旦扮張珪夫人、正旦扮碧桃、貼旦扮徐端夫人,《張天師夜斷辰句月》
*4搽旦扮封姨、旦兒扮桃花仙、正旦扮桂花仙,《救風塵》外旦扮宋引章,《貨郎旦》外旦扮張玉娥,《玉壺春》貼旦扮陳玉英,《神奴兒》大旦扮陳氏,《陳摶高臥》:「鄭恩引色旦上」
*5,《誤入桃源》:「〔小旦上雲〕小妾是桃源仙子侍從的」
*6是也。有單稱旦者,《抱妝盒》正旦扮李美人、旦扮劉皇后、旦兒扮寇承御,《倩女離魂》旦扮夫人、正旦扮倩女是也。醜、淨、外三色,名與今同,乃《碧桃花》外扮薩真人,外又扮馬、趙、溫、關天將,是同場有五外。《陳州糶米》外扮韓魏公、呂夷簡,《爭報恩》外扮趙通判,外又扮孤,《楚昭王疎者下船》外扮孫武子、伍子胥,《小尉遲認父歸朝》外扮徐茂公、房玄齡
*7,皆同場有二外。《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外扮焦贊、孟良、岳勝,是同場有三外。《百花亭》二淨扮雙解元、柳殿試鬧上,《舉案齊眉》:「二淨扮張小員外
*8、馬舍上」,《殺狗勸夫》、《東堂老》並二淨扮柳隆卿、鬍子傳,《合汗衫》淨扮卜兒、淨扮陳虎,《陳州糶米》淨扮劉衙內、淨扮小衙內,皆同場有二淨。副淨之名,見《竇娥冤》之張驢兒。《牆頭馬上》:「沖末扮裴尚書引老旦扮夫人上」
*9,第二折:「夫人同老旦嬤嬤上」
*10,是當場有二老旦。《蝴蝶夢》:「外引沖末扮王大、王二」
*11,《范張雞黍》:「正末扮范巨卿同沖末扮孔仲仙、張元伯」
*12,是當場有二沖末。《桃花女》小末扮石留住,又小末扮增福,第四折石留住、增福同場,是當場有二小末。《陳州糶米》醜扮楊金吾,又二醜扮二斗子,是同場有三醜。末、旦、淨、醜之外,又有「孤」、「倈兒」、「孛老」、「邦老」、「卜兒」等目。《貨郎旦》沖末扮孤,《殺狗勸夫》外扮孤,《勘頭巾》淨扮孤,扮孤者無一定也。《金線池》搽旦扮卜兒,《秋胡戲妻》、《王粲登樓》並老旦扮卜兒,《合汗衫》淨扮卜兒,是扮卜兒者無一定也。《貨郎旦》淨扮孛老,《瀟湘雨》外扮孛老,《薛仁貴榮歸故里》正末扮孛老,《硃砂擔》沖末扮孛老,是扮孛老者無一定也。蓋孤者,官也。卜兒者,婦人之老者也。孛老者,男子之老者也。倈兒多不言以何色扮之,惟《貨郎旦》李春郎前稱倈兒,後稱小末,則前以小末扮倈兒。蓋倈兒者,扮為兒童狀也。春郎前幼,當扮為兒童,故稱倈兒。後已作官,則稱小末耳。邦老之稱,一為《合汗衫》之陳虎,一為《盆兒鬼》之盆罐趙,一為《硃砂擔》之鐵幡竿白正,皆殺人賊,皆以淨扮之,然則邦老者,蓋惡人之目也。

生旦淨醜詳解

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
....
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髮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
..
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么“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元人柯丹丘認為“淨”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淨。”“淨”
....
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行的。

醜,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醜扮”、“俊扮”嗎?“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
醜
但大都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

成語

作為成語,表示: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生:小生;旦:花旦;淨:花臉;醜:小丑。京劇里的四種人物扮相,借指各種人物

例句

中國傳統的京劇分生旦淨醜等角色,人物造型各不同。

相關條目

旅遊 社會自然環境 建築 科學 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