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唐王墳

甘谷唐王墳,指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和父親景帝李和元帝李虎之墓。

遺址簡介

所謂“唐王墳”,指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和父親景帝李和元帝李虎之墓。甘谷是李唐王故里的說法,不僅表現在當地流傳的民間說法上,即使當地一些志書上的記載,也有相關說法。

地理位置

位於甘谷縣城區南30公里武家河鄉的尖山,海拔2000米———2250米,森林面積5000餘畝,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尖山山勢頭北尾南,造型似鳳凰展翅,故當地人也叫其靈鳳山。靈鳳山不但以其有名的尖山寺著稱,更讓記者感興趣的是在靈鳳山麓有兩座當地人叫做“唐王墳”的古墓。

史書記載

據清代翰林邑人鞏建豐《伏羌縣誌》記載:“唐公虎,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詗,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詗生歆,歆為沮渠蒙遜所滅。歆生重耳,魏弘農太守。重耳生熙,金門鎮將,戍於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賜,為幢主。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謚曰襄。襄公生子,襲封唐公,仕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謚曰仁。仁公生淵……是為高祖。按舊《志》有西魏柱國李虎墓、後周唐國公墓,並在西南八十里,冢儀尚存。今墓兆故址堙沒,俱不可得而考已。然……李以發源於此,開唐室三百年鴻基,是不可以不志者。”
關於唐王墳,《伏羌縣誌》還記載有清·范安仁《唐景元二帝故里》詩云:“天作朱山渭水雄,發祥應自築新豐。如何帝業開三百,不及漢高晏沛宮!”
西北師大范三畏教授認為,據《唐會要》,二帝墓應在陝西,靈鳳山麓的這兩座墓,很可能是衣冠冢。

尖山寺

尖山寺就在靈鳳山巔,尖山寺始建於魏晉時期,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重建。有大雄寶殿、三霄殿、無量殿、靈官殿、三官殿、藥王殿等,其造型依山隨勢,構造精巧,別具風格。園區景點有臥龍坪、伏虎洞、虎穴、上天梯、幻洞天、八卦台、唐王墓、太白泉等。

捎子坡

唐王墳下的山坡名叫“捎子坡”,又叫“燒紙坡”。後者的稱名,傳說與李世民祭祖有關。相傳隋朝時候,甘谷永寧鎮騾馬交易很是紅火,商貿十分繁榮,這裡每天流動的客商,比甘谷城裡還多。有一天,這裡來了山西的幾位騾馬商,他們住進鎮上一寡婦開的小店,見婦人撫養的小男孩李淵十分精幹聰明,實實逗人喜愛。只是店主人十分繁忙,除主持旅店外,還要僱人上山經營地里的活計。一天,烈日炎炎,幾位客商忙完生意後,閒來無事,上山順便看看田裡勞作的情景。但見店主人汗流浹背,忙於耕作,而李淵正在地里玩耍。奇怪的是,店主人家小男孩李淵的頭頂上空,有一朵白雲,總是盤繞不去。孩子走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這一下,幾位客商議論了起來。說道:“這孩子不得了,他頭頂有一片祥雲,沒準是一位真龍天子,起碼也是富貴之極!”
他們回到旅店後,到了晚上,其中一位姓李的商人就對孩子的母親說:“這位大嫂,我看你一天十分辛苦,孩子也無暇照管。在下也姓李,只可惜萬貫家業,膝下卻無子承繼。我如今看上你這孩子,想收為義子,代你培養成才。孩子還是你的,我不過想了一願心,以慰晚年的空虛而已,並不敢有非分之想,奪人所愛。我保證對他一定視如己出,只不知你可捨得!如若願意,改日彼此可央四鄰及定居鎮上的晉商作保,並於官里取承繼拜養文書。你若還不放心或舍不下孩子,也可跟上他,隨之一同到晉。”婦人看客人一片誠心,況且自己確實無力教導孩子,思忖再三,終於答應。於是,遂將店鋪田產暫時典於他人,領子前到山西定居。後來李淵果然成才,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起兵太原,開創了唐朝三百年的天下。
到了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執掌兵權,並代父即位以後,曾經來隴右尋找先祖的墳墓祭祖。開始因走錯路而到了秦安,後由秦安訪至甘谷。當他得知祖墳所在的南山之後,便帶領文武隨從,一路鳴鑼開道,浩浩蕩蕩,前往祭掃。這日,他們行至山下,誰知在山大溝深的林區,晴朗的天氣說變就變,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時坡陡泥滑,頭上淋濕,無法前進。為防山洪襲來,只得在祖墳所在的山坡之下,匆匆燒了紙錢冥器後返回。後人為了紀念李世民到此尋根問祖的史實,就將這處山坡,命名為“燒紙坡”世代相傳。隨著時間的推移,天長日久,以後的人有的已不知就裡,傳著傳著,竟訛傳成了“捎子坡”。但也有人說,其實叫“捎子坡”也有道理,意思是李淵死去的父祖,為了保佑孩子,捎付給了別人,借著別人的力量保護和成就了自己的子孫,所以叫做“捎子坡”。

相關介紹

據有關資料顯示,位於鹹陽城東北55公里處三原縣陵前鄉侯家堡的永康陵,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陵墓。李淵建立唐王朝後,於武德元年(618)追尊李虎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園,稱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長430米。墓南尚存刻字華表、石人、石馬等具有初唐風格的石刻。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今甘肅境內的清水縣白沙鄉也有李虎墓之說,還出土有李虎墓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