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塑天鵝

瓷塑天鵝

瓷塑天鵝由美國新澤西州波姆陶瓷藝術中心燒制。該中心的創始人愛德華•馬歇爾•波姆(1913—1969年),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鳴禽硬瓷燒制大師,畢生踏遍歐美著名山林,細心觀察鳥類習性,創作了大量以禽鳥為題材的作品。

(圖)瓷塑天鵝瓷塑天鵝

基本概況

名稱:瓷塑“天鵝”。
通高40.7厘米,寬35厘米。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

誕生歷史

(圖)嘉賓參觀瓷塑天鵝嘉賓參觀瓷塑天鵝

瓷塑“天鵝”是波姆晚年傑作。他成功地將天鵝繁衍、哺育和愛撫後代的神態形姿,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作品中,大小天鵝、花木草蟲無不細膩逼真,盎然成趣,呈現出安謐、和平的優美意境,堪稱塑、雕、色完美結合的藝術佳作。但藝術家未能見到作品的最後完成而辭世,與他志趣相投的11名藝術家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波姆的遺作。美國藝術家共燒制兩件瓷塑“天鵝”,其創作動機是借表現藝術和自然之美,表達對人類和平的祈望。1971年5月,第一件作品在華盛頓隆重揭幕,因工藝卓絕而譽滿美國,並開始在世界各地巡展。不久,第二件作品在波姆中心誕生。1972年2月,這件“和平之鳥”作為尼克森總統訪華的國事禮物,贈送毛澤東主席。當時,周恩來總理代表毛澤東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接受禮物,尼克森總統親自向周總理介紹瓷塑“天鵝”的製作過程、波姆的生平以及禮品所蘊含的友情,引起全場熱烈的掌聲。

友誼之橋

瓷塑“天鵝”飛過太平洋,從波托馬克河畔來到中南海,見證了一段震驚世界的歷史:

(圖)瓷塑天鵝瓷塑天鵝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長期對中國實行封鎖、孤立、遏制和敵視的政策。1969年尼克森當選總統後,開始把改善中美關係作為外交目標之一。同時,中國也希望中美之間的和解,有助於台灣問題的逐步解決和進一步排除美國為阻撓中國參與國際事物而設定的障礙。196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檢閱紅衛兵時,同美國著名記者、《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交談,說他寄希望於美國人民,也要與美國的當權派會談。1970年12月,毛澤東再次會見斯諾,請他轉告華盛頓,歡迎尼克森訪華。國際新聞媒體以其特有的敏感,意識到這次談話對歷史轉折會產生偉大的影響。接著,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決策,指示有關方面邀請美國桌球隊訪問中國。“桌球外交”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震動了美國,轟動了世界。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打破了中美長期隔絕的局面,為尼克森訪問中國做了重要的準備。1972年2月21日,一次令全世界矚目的會晤在中南海一間堆滿書籍的書房裡進行。毛澤東微笑著伸出手去,歡迎尼克森。兩人都笑了,握手的時間大大超過了禮節性握手的時間。兩位領導人的會晤,本來預定15分鐘,卻延續了一個多小時。毛澤東也送給尼克森幾件禮物。他揮毫潑墨,寫下幾個條幅:“老頭坐凳”,“嫦娥奔月”,“走馬觀花”,其中深意令人難解。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毛澤東幾次邀請他再次訪華。1975年12月,毛澤東在會見尼克森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美國前總統艾森豪之子)時,對朱莉說:“馬上給你爸爸寫信,說我想念他。我這句話可以登報。”1976年2月,幾乎與4年前同一時間,尼克森夫婦再次來華,毛澤東仍然按總統規格會見了他,並不顧重病,與之長談。半年後,毛澤東去世,尼克森為之灑淚,並於當天發表聲明說:1972年在北京會見時,我們兩個作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學和觀點的領導人都認識到,中美友誼已成為對我們兩國利益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了。毛澤東對世界形勢的客觀現實也有深刻的了解。中美兩國自那時所建立的新關係應當歸功於他的這種高瞻遠矚。

中國瑰寶

瓷塑天鵝這件藝術品的作者愛德華·馬歇爾·波姆,是美國現代聲望卓著的鳴禽硬瓷燒制大師。他畢生踏遍歐美許多著名山林,悉心觀察鳥類的棲息動態和習性,創作了大量飛禽藝術作品。瓷塑天鵝是其晚年的傑作之一。作者成功地把天鵝繁衍、哺育和愛撫後代的生態本能,塑造得維妙維肖。作品大小天鵝、水草、魚蟲,無不栩栩如生,盎然成趣,是一件塑、雕、色結合得十分縝密、和諧的藝術品。波姆這一題材的作品共燒制了兩件,因其工藝之精湛卓絕,而享譽美國,經常被租借展覽。如今,作者已作古人,這兩件傑作當為絕品。現在,一件留美,一件贈中國,顯然,這件象徵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稀世珍品便格外地珍貴了。

互動百科揭曉網民最喜愛的博物館鎮館之寶

5月18日是第33個國際博物館日,由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網站互動百科發起的“我最喜愛的北京地區博物館鎮館之寶”評選活動於當日落下帷幕。經過上萬網民17天的持續投票,包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保利藝術博物館的神面卣、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的漢金烏瓦當、首都博物館的班簋等十件珍貴展品榮獲了“北京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