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耳木

瓜耳木

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狀,高約3米;小枝粗壯,紅褐色,有皮孔。一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無葉柄,長22一30厘米,葉軸和小葉柄被短絨毛。主要產地為海南三亞,生於林中。爪耳木屬是典型的熱帶亞洲屬,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島,我國僅海南1種,對研究和論證海南植物區系與上述地區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爪耳木又是海南熱帶濱海植被中為數甚少的喬木樹種之一,極能耐旱耐脊,應是這類地區較理想的造林樹種。

基本信息

瓜耳木簡介

瓜耳木瓜耳木
拉丁名 Otophora unilocularis (Leenh.) H. S. Lo
中文名瓜耳木
拉丁科名 Sapindaceae
中文科名無患子
保護級別 3

瓜耳木詳細說明

分布廣東(海南島樂東)
現狀 爪耳木1935年發現於海南樂東縣佛羅(原屬崖縣)。迄今已半個世紀沒有再次被採到,是一種可能或接近於滅絕的植物。若在海南八所(東方縣)至黃流(樂東縣)、三亞(崖縣)的濱海地區注意搜尋,有可能找到少數殘存植株。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形態特徵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狀,高約3米;小枝粗壯,紅褐色,有皮孔。一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無葉柄,長22一30厘米,葉軸和小葉柄被短絨毛;小葉15一29,第一對小葉無柄,寬卵形,長約1.5厘米,著生在葉軸的基部,宛如一對托葉,其餘的具短柄,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5一7厘米,寬1一1.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兩側不對稱,兩面均有小凸點,上面中脈上被糙伏毛,側脈8一10對,較纖細,網脈兩面均明顯。果序近頂生,圓錐狀,分枝近平叉開;果實漿果狀,成熟時色,近橢圓形,長10一12毫米,光滑無毛,有種子一顆。
特性 佛羅座落在一片濱海沙灘上,位於海南西部偏南。該地氣候酷熱乾燥,年平均溫約27℃,各月平均溫均在20℃以上,年降水量約800--1000毫米,集中在5--10月,乾季長達7個月,年蒸發量明顯超過降雨量。土壤為砂土,含鹽量高,有機質較貧乏。植被以有刺灌叢為主,常見植物為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Ker--Gawl.) Haw.、剌籬木Flacourtia indica (Burm. F.) Merr.、酒餅le Atalantia buxifolia (Poir.) Oliv.、露兜樹Pandanus tectorius Sol.、酒餅樹Phyllochlamys taxoides (Heyne) Koord.和鵲腎樹Streblus asper Lour.等。
保護價值爪耳木屬是典型的熱帶亞洲屬,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島,我國僅海南1種,對研究和論證海南植物區系與上述地區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爪耳木又是海南熱帶濱海植被中為數甚少的喬木樹種之一,極能耐旱耐脊,應是這類地區較理想的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一經再次發現,即應通知當地有關部門加以保護,絕對禁伐,並於果實成熟時採種繁殖。
栽培要點 種子繁殖。許多無患子科植物種子有不耐貯藏的特點,故宜即采即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