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耳木屬

爪耳木屬

爪耳木屬,是無患子科,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而我國僅有海南島的爪耳木O. unilocularis(Leenh. )H. S. Lo 1種。

基本信息

簡介

瓜耳木瓜耳木

屬中文名:爪耳木

屬拼音名:zhuaermushu

屬拉丁名:Otophora

中國植物志:47(1):26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科:無患子科(Sapindaceae)

描 述

爪耳木爪耳木屬

爪耳木屬,灌木或小喬木;偶數奇數羽狀複葉,無柄,第一對小葉著生在葉軸的基部宛如一對托葉;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和花瓣均4-5;花盤碟狀或環狀;雄蕊5-9,花絲短,藥與花絲近等長;子房2或3室,每室有1顆胚珠;果核果狀,2或3室;種子無假種皮;胚直;子葉肥厚。

爪耳木屬1935年發現於海南樂東縣佛羅(原屬崖縣)。迄今已半個世紀沒有再次被採到,是一種可能或接近於滅絕的植物。若在海南八所(東方縣)至黃流(樂東縣)、三亞(崖縣)的濱海地區注意搜尋,有可能找到少數殘存植株。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狀,高約3米;小枝粗壯,經褐色,有皮孔。一回奇數羽狀復互生,無葉柄,長22-30厘米,葉軸和小葉柄被短絨毛;小葉15-29,第一對小葉無柄,寬卵形,長約1.5厘米。著生在葉軸的基部,宛如一對托葉,其餘的具短柄,披葉形或狹披針形,長5-7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尖漸尖,基部兩側不對稱,兩面均有小凸點,上面中脈上被糙伏行毛,側脈8-10對,較纖細,網脈兩面均明顯。序的近頂生,圓錐狀,分枝近平叉開;果實漿果狀,成熟時紅色,近橢圓形,長10-12毫米,光滑無毛,有種子一顆。

分布範圍

全世界分布約3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海南特產。

我國則主要是海南特有種,見於樂東縣佛羅附近濱海沙地上,生於低海拔沙質土壤林間。

瀕危及保護

瓜耳木屬瓜耳木屬

保護價值

爪耳木屬是典型的熱帶亞洲屬,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島,中國僅海1種,對研究和論證海南植物區系與上述地區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爪耳木又是海南熱帶濱海植被中為數甚少的喬木樹種之一,極能耐旱耐脊,應是這類地區較理想的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

爪耳木屬一經再次發現,即應通知當地有關部門加以保護,絕對禁伐,並於果實成熟時採種繁殖。種子繁殖。許多無患子科植物種子有不耐貯藏的特點,故宜即采即播。

栽培方法

瓜耳木屬瓜耳木屬

種子繁殖。許多無患子科植物種子有不耐貯藏的特點,故宜即采即播。

①出苗期要設法提高的場圃發芽率,其具體措施除細緻整地、覆蓋材料、厚度適宜外,可採用地膜覆蓋,既保溫保濕,又可避免澆水引起的床面板結。開始出苗後及時揭開覆蓋。

②幼苗期苗木幼嫩,宜適當遮蔭30d左右;幼苗期有猝倒病發生,每周噴1次波爾多液防治效果較好;到3-4片複葉時(5月中旬-5月底)進行間苗,因主根發達,移苗、補苗時可進行截根,促側鬚根發生。

③速生期是苗木生長最快的時期,適時適量追肥可充分發揮苗木的生產潛力。追肥從6月中旬開始,每15d追1次,追肥的N:P:K比例為3:2:1,生長後期停止追N肥,主要追P、K肥,P、K肥配比為2:1,可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抗性。 

④苗期不耐低溫,冬季有凍梢現象,在霜降前應做好防範工作,以便苗木安全越冬。

注意事項:目前野生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而言,既要進行保護區建設,加強野外保護,又要進行人工繁育。但必須作到有輕有重,對於各種野生植物資源應加強保護區建設、管理和監測。對於那些在野外已瀕臨滅絕的物種,考慮其種群在野外生存和延續的難度較大,在加強保護的同時,重點進行人工繁育,包括克隆,種植資源的保存等,並逐步的進行克隆苗的野外移植,以恢復其自然種群。

本屬價值

1.經濟價值

爪耳木屬極能耐旱耐脊,是這類地區較理想的造林樹種,對研究植物地理、植物區系有科學價值。

2.觀賞價值

爪耳木屬灌木,高約3米;小枝圓柱狀,徑約5毫米,密被銹色絨毛。奇數羽狀複葉長22-30厘米,葉軸密被短絨毛;小葉12-14對,堅紙質,第一對托葉狀,小,卵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其餘的披針形,長5-7厘米,寬1-1.5厘米,是美麗的觀賞植物。

3.套用價值

爪耳木屬組織培養是分離植物體的一部分,如莖、莖段、葉、花、幼胚等,在無菌試管中,並配合一定的營養、激素、溫度、光照等條件,使其產生完整植株。由於其條件可以嚴格控制,生長迅速,1-2個月即為一個周期,因此在植物的繁育上有重要套用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