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

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瓜洲古渡風景區是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揚州市古運河下游與長江交匯處,距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中心15km,潤揚公路大橋、鎮揚汽渡、揚州港與其毗鄰相接,鎮江金山寺與園區隔江相對。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瓜洲在今天江蘇省邗(hán)江縣,與鎮江隔江相對。

瓜洲古渡風景區是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揚州市古運河下游與長江交匯處,距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中心15km,潤揚公路大橋、鎮揚汔渡、揚州港與其毗鄰相接,鎮江金山寺與園區隔江相對。“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千年古渡,勝境猶存,唐代高僧鑒真從這裡起航東渡日本,康乾二帝及歷代詩人墨客途經瓜洲,留下了許多噲炙人口的詩篇。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古渡遺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為中外賓客尋幽探古的佳處。

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瓜洲,是京杭大運河入長江的重要通道之一,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每歲漕船數百萬,浮江而至,百州貿易遷涉之人,往還絡繹,必停泊於是,其為南北之利”。瓜洲還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積澱的古鎮,很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過墨痕印記,宋朝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說的就是這裡。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幾百年來更是廣為流傳。

瓜洲古渡,在幾年前已被當地闢為風景名勝旅遊區,為紀念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而建的“沉箱亭”,靜靜立於古渡景區的江邊。八根廊柱撐起八角形的飛檐穹頂,亭內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沉箱亭”幾字,石碑的背面記述著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況。精緻優雅中透露著清淒。亭邊岸畔垂柳成行,柳絲依依隨風搖曳,晃動人的思緒,勾起那段淒婉往事:

瓜洲是歷史文化名鎮,始於晉,盛於唐。地處長江北岸、古運河入江口,是歷代聯繫大江南北的咽喉要衝,素有“江北重鎮、千年古鎮”之稱。北距揚州市區12公里,南與鎮江市區隔江相望,東與揚州港、揚州第二發電廠接壤,西與儀征化纖總公司毗鄰,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瓜洲歷史底蘊深厚,文化積澱頗豐,文物薈萃,人傑地靈,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又適逢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鎮江揚州長江公路大橋大橋在境內建設,瓜洲古渡開發呈現燦爛商機。鎮黨委、政府似大手筆開發朝陽產業——瓜洲古渡旅遊業,發揮依河臨江的水環境和歷史文化優勢,以古運河為主線,以長江自然風光及江濱田園風光為依託,開發建設古運河風光帶、江口島暨錦春園、瓜洲閘園林區、江濱浴場休閒度假區、江口古街民俗風情區、蘆葦野趣園、林果觀光園區和大橋風景區等八大景區。該項目規劃占地約4000畝,融古代文明, 生態觀光、休閒度假於一體,是寧(南京)鎮(江)揚(州)旅遊三角圈和蘇(州)錫(無錫)常(州)環太湖遊覽線中重要組成部分,市場潛力巨大。

地理環境

瓜洲位於北緯32度02分,東經119度04分。南與鎮江市區隔江相望,北距揚州市區9千米,西距儀征市化纖工業聯合公司19千米,東距揚州港5千米。

瓜洲鎮鎮域面積46.18平方千米,人口5.8萬人,轄11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鎮區沿古運河兩岸依南北向布置。瓜洲鎮轄11個行政村:瓜洲、凍青、紅廟、運西、明星、蔣莊、東石、戚橋、建華、鞠莊、軍橋,和3個社區居委會:陳家灣、四里舖、西八里舖。

瓜洲地區系由全新世以來長江攜帶的泥沙沉積,古沙洲並岸,與河漫灘組成的衝擊低平原,地勢極為平坦,地面真高在2.42——4.2米之間,大部分為3.22—3.3米。河網稠密。

瓜洲地區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4.8攝氏度,無霜期為28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800-1200mm,夏季降雨占全年的60%左右。全鎮土地總面積18554畝,其中耕地7829畝,水面5003畝。

歷史風貌

江心沙洲

瓜洲最初為長江中流沙沖積而成的水下暗沙,隨江潮漲落時隱時現,出現在漢朝以後,因形狀如瓜而得名,又稱瓜步或瓜埠。晉朝露出水面,成為長江中四面環水的沙洲,島上逐漸形成漁村、集鎮。

千年古渡

此後由於泥沙淤積,到唐代中期已經與北岸陸地相連,成為長江北岸的渡口。開元年間,齊浣開伊婁河二十五里,連線原有運河,從揚子津南至瓜洲通長江。從此瓜洲作為南北向運河與東西向長江十字形黃金水道的交匯點,漕運(南方的糧食北運京城)與鹽運(沿海兩淮鹽場的海鹽西運內陸)要衝,帆檣如織,無數客旅經此南來北往,迅速發展為江邊巨鎮。自唐末,瓜洲漸有城壘。此後,長江主航道逐漸南移,瓜洲與京口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宋金對峙時期,瓜洲成了戰爭前線,在瓜洲建都巡檢營廨,宋軍曾在此擊敗南侵的金主完顏亮。南宋幹道四年,瓜洲開始築城。

明代,在瓜洲設定了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管河通判署。明代瓜洲城周長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高二丈一尺。在瓜洲城東門外另築有“鬼柳城”。這一時期,瓜洲城內大型建築、私宅花園、庵廟、樓、亭、廳、堂等多達數十處。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大觀樓;有建於明代正統年間的江淮勝概樓;以及觀潮亭、江風山月亭、曲江亭等。

清代設瓜洲巡檢司署、操江都御史行台、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將巡視南漕御史置移瓜洲。清代設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到清末城坍前,城內共有十四坊。其第九坊有民數十間建在城上,故曰九坊城。城裡有東、西、南、北大街、鎮廟大街、青石街、越河街等,城外設有瓜洲鋪、揚子橋鋪、皂角林鋪、花家園鋪、四里舖、八里舖,每鋪司兵五名。並包括:翠屏洲、柳城、揚子橋鎮、施家橋鎮、邗陽鎮、六濠口、七濠口、八濠口、大口市、陳家灣市。當時活躍於全國的徽商這樣評價全國的各大城市:“今之所謂都會者,則大之而為兩京,江、浙、閩、廣諸省(會)。次之而為蘇、松、淮、揚諸府,臨清、濟寧諸州,儀真、蕪湖諸縣,瓜州、景德諸鎮”。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時,均曾駐蹕瓜洲,並在錦春園設有行宮,昔日乾隆皇帝讚美錦春園而題詩的御碑,至今尚保存完好。

坍江之後

清康熙末年,由於長江中在儀征、瓜洲之間漲出了北新洲,致使長江江流北移,鎮江、揚州段長江開始出現南岸淤漲、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鎮江附近漲出大片江灘、沙洲,北岸的瓜洲則成為頂沖點,江岸開始不斷坍塌,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瓜洲全城最終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華街市,連同眾多的名園佳景,一同付諸江流。

民國初年,興建新城,即如今的瓜洲鎮。

清末瓜洲全城坍入江中以後,原城西北的四里舖,江濱渡口仍系南北交通樞紐,沿河形成江口街、江口后街、關下街、陳家灣街、高橋街、商會街,逐步和老四里舖相連形成了瓜洲“四里長街”。

1949年1月底,解放軍攻占揚州,而瓜洲仍為國軍在長江北岸的最後據點,直到4月23日,解放軍開始渡江作戰後,瓜洲才與鎮江,南京同日被解放軍占領。此後,瓜洲一度屬揚州市管理,1950年,瓜洲劃歸江都縣,設瓜洲區公所,下轄8鄉鎮。1956年,瓜洲隸屬邗江縣。1958年,邗江縣與揚州市合併,瓜洲鎮和運西鄉合併,成立了揚州市瓜洲人民公社。1963年,邗江縣與揚州市重新分開。1966年,瓜洲鎮與運西鄉分開,建立瓜洲鎮人民委員會。1981年4月取消革命委員會,成立了瓜洲鎮人民政府。1983年,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瓜洲鎮轄五個村民委員會和三個居民委員會。2002年瓜洲鎮和運西鄉合併,成立揚州市瓜洲鎮人民政府。

歷史名人

陳楨(1894年—1957年)——知名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志馨(1883年—1928年)——渤海艦隊司令。

瓜洲古鎮國際旅遊度假區

揚州瓜洲古渡揚州瓜洲古渡

2007年,揚州市瓜洲古鎮國際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揚州瓜洲古鎮國際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誌著瓜洲古鎮旅遊開發進入實質階段。根據同濟大學規劃,瓜洲古鎮國際旅遊度假區總占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度假區規劃為7組中型片區,每一組片區擁有相對獨立的旅遊功能。東片區主要規劃為古鎮風貌區,以鬧為主;西片區主要規劃為濱江國際休閒度假區,以靜為主。

未來的瓜洲古鎮將是以歷史文化為背景,自然生態為依託,運河、古渡為核心,現代旅遊為手段的國際化休閒度假勝地。在發展思路上,整個度假區按照“一次規劃,分步運作,滾動開發”的思路,遵循“體現運河文化特質,融入健康休閒理念,再現繁華商貿”的原則,將瓜洲古鎮打造成“中國運河第一鎮”。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主要項目包括:中為瓜洲國際露營地、太陽島高檔體育休閒區等。

經濟物產

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

地三鮮:蘆蒿、馬蘭頭、枸杞

寶石玉器、化纖玩具、電線電纜、襯衫鞋服、五金機械等產品聲名內外。2005年入圍全國千強鎮。

文學詩詞

唐·白居易《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唐·張祜《題金陵渡》: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唐.岑參:

“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唐·高蟾《瓜洲夜泊》:

“偶為芳草無情客,況是青山有事身。一夕瓜洲渡頭宿,天風吹盡廣陵塵。”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陸游《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宋·張緝《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樓作》: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宋·彭元遜《六醜·楊花》:“

似東風老大,那復有、當時風氣。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蕩何世。但憶臨官道,暫來不住,便出門千里。痴心指望迴風墜。扇底相逢,釵頭微綴。他家萬條千縷,解遮亭障驛,不隔江水。

瓜洲曾艤,等行人歲歲。日下長秋,城烏夜起。帳廬好在春睡。共飛歸湖上,草青無地。愔愔雨、春心如膩。欲待化、豐樂樓前,青門都廢。何人念、流落無幾。點點摶作,雪綿松潤,為君裛淚。

元·薩都剌:

“揚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

明·鄭成功: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明·郭第:

“水斷瓜洲驛,江連北固城。”

清·任大椿:

“三更月落瓜洲渡,行盡青山見秣陵。”

清·吳錫麒《臨江仙·夜泊瓜洲》:

“月黑星移燈屢閃,依稀打過初更。清游如此太多情。豆花涼帖地,知雨咽蟲聲。漸逼疏蓬風淅淅,幾家茅屋都扃。茨茹荷葉認零星。不知潮欲落,漁夢悄然生。”

瓜洲古渡錦春園

瓜洲古渡錦春園坐落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境內,是我國著名的園林風光,該景區門票價格為,正常開放時間為:

瓜洲位於邗江區,是古運河和揚子江的交匯處,洲形如瓜,故名瓜洲。此處風景優美,地勢險要,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宋至明清均為江防要地,金兵南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都曾在此擺開戰場,瓜洲人民為抵抗外來侵略和反抗民族壓迫譜寫過壯麗的篇章。早在唐代,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曾三次從此下江,終於到達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貢獻。這裡的“瓜洲古渡”紀念碑,是1980年建立的。

瓜州還是個縣,瓜州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旅遊名城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縣境東西長185公里,南北寬220公里,面積2.41萬平方公里,全縣轄5鎮10鄉、73個行政村,總人口14.88萬,有漢、回、蒙、藏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5萬人。

瓜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稱瓜州,宋元相沿,至清雍正年間設安西衛,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為安西縣,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瓜州縣。伴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先後榮獲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科普示範縣、平安建設先進縣、新能源產業百強縣等榮譽稱號。

瓜州地域遼闊,水土資源相對豐富,是典型的農牧業縣。境內有疏勒河、榆林河兩大水系,年平均徑流量4.2億立方米,有各類水庫、塘壩37座,總蓄水量2.53億立方米,其中雙塔水庫庫容達2.4億立方米,是甘肅省最大的農業灌溉水庫。擁有耕地50萬畝,天然優質草場3000多萬畝,適宜於小麥、玉米、棉花、蜜瓜、枸杞、甘草、紅花、番茄、葡萄、酒花等多種農作物生長。全縣已形成10萬畝糧食、10萬畝棉花、10萬畝蜜瓜、10萬畝甘草、5萬畝枸杞、5萬畝果蔬、70萬頭只牛羊的產業布局。正在向全省養羊大縣行列邁進。全縣已具備5萬噸番茄醬加工、1萬錠棉紗、1萬噸棉籽精煉油、4萬噸棉仁蛋白和50萬頭(只)牛羊屠宰加工生產能力。享有中國“蜜瓜之鄉”和“鎖陽之鄉”美譽。

瓜州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銀、銅、鐵、鋁、鉛、鋅、花崗岩、大理石等40餘種礦產品,地質儲量2813萬噸,其中鉛16萬噸,鋅8萬噸,鐵礦2000萬噸,黃金儲量和產量曾居全國第六位,是甘肅省重點產金區。花崗岩分布較廣,儲量超過15億立方米,並以品種多、色澤好、塊度大、石質硬、出材率高而聞名全國。目前,全縣礦產品加工企業已具備100萬噸鐵精粉、100萬噸鐵球團、40萬噸生鐵、5萬噸粗鉛、40萬平方米石質板材、6萬噸硫酸的生產能力,各類礦產資源正在得到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