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華坊

瑞華坊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代表著近現代上海建築文化和城市發展史的,不可多得的樣本和財富。瑞華坊是新式里弄的典型代表,整條弄堂呈軸對稱設計,左右兩邊各是13排完全對稱的建築,全弄在2個主出入口設有過街樓,在臨黃陂南路的每一排建築之間也設有過街樓。

概況

瑞華坊位於上海市復興中路285弄內,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代表著近現代上海建築文化和城市發展史的,不可多得的樣本和財富。

瑞華坊是新式里弄的典型代表,整條弄堂呈軸對稱設計,左右兩邊各是13排完全對稱的建築,全弄在2個主出入口設有過街樓,在臨黃陂南路的每一排建築之間也設有過街樓。

與復興中路沿線的各式現有弄堂相比,瑞華坊的規劃更整齊,結構更合理,比起老城廂的破牆爛瓦,瑞華坊明顯具有不可多得的優勢,與黃陂南路對面的優秀歷史文物保護建築——梅蘭芳遙相呼應,形同姊妹。

每天,許多到新天地參觀訪問的國內外遊客都會順道來參觀瑞華坊那規整的構造,保存完整的弄堂風情。

最近,針對瑞華坊即將拆遷的處境,居民們都將始終堅持不懈地力爭將這一代表著30年代上海最高建築成就,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瑞華坊保存下來!

從瑞華坊走出的名人

在瑞華坊中,居住過許許多多歷史名人和革命先烈。

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歷任華東軍政委員兼華東水利部部長、江蘇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曾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收到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周總理熱情迎接的冷御秋老先生在抗戰時期曾經居住在瑞華坊47號;他在這裡思考著國家大事,抗戰勝利後不久,他便與黃炎培等一同前往延安與毛主席商談國家大事

抗戰時期,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代表,秘書張紀恩,曾居住於瑞華坊4號,其他代表例如劉少文、錢俊瑞、馮雪峰、曹荻秋、孫冶方等因工作關係都先後去過他家。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瑞華坊因為處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環境優雅,既不像老城區般擁擠不堪,又不像花園洋房般惹眼,因此成為了許多共產黨員和民主人士的暫棲之地。

交通方式

瑞華坊交通便利,隔復興中路與新天地相望,距淮海路車程僅2-3分鐘,距人民廣場車程僅4-5分鐘,距離南京路車程僅9-10分鐘,距外灘車程僅15-20分鐘,可謂四通八達。從瑞華坊出發,到達徐家匯、浦東、陸家嘴、外灘、南京路、淮海路、上海火車站、虹口區的車程都不會超過45分鐘。步行前往1.8.2.7號線都不會超過8分鐘。附近公交有17、24、864、109、大橋一線、932等。

具體交通方式

(1)捷運:

軌道交通 1號線 黃陂南路站

軌道交通 8號線 老西門站 陸家浜路站

軌道交通 9號線馬當路站陸家浜路站

軌道交通10號線新天地站老西門站

軌道交通13號線(世博專線) 馬當路站

(2)公交:

17、24、864、109、大橋一線、932

以上方式來瑞華坊均在3分鐘以內

關於瑞華坊的相關文獻

……

——先讓我們來認識這條里弄。

它的物理位置處於上海市黃陂南路與復興中路的交界處,1949年之前,這個地域為法國 租界,這兩條馬路又因此分別叫作杜神父路與勒費德路。

這條里弄叫瑞華坊,建成於1923年,與它一街之隔的叫梅蘭坊,它們由弟兄兩人投資開發,或許出自同一個建築設計師之手。

瑞華坊有南北兩個出口,每個出口當年都有一扇大鐵門,五十年代,由於毛澤東要求中國必須在十五年內趕超英國,而趕超英國的一個首要條件是必須具備生產二千萬噸鋼鐵的能力,於是,這兩扇大鐵門便在1958的某天經上海某煉鋼廠的化鐵爐“化為”時代所要求的鋼水。

順便說一下,當年管理這南北大鐵門的分別叫作“麻皮”和“大塊頭”。夜晚時分,任何陌生人進來的時候,“麻皮”與“大塊頭”都會十分警覺地盤問:“儂去幾號里?”

——走進這條里弄,你會看見高達三層的紅色磚牆直插雲天,由於由八條橫弄結構而成,因此,空間深度造成的視覺效果,使任何一個進入這條里弄的男女都會產生一種微微的震顫。

建築的樣式是所有“老上海”都知道的石庫門。不過,瑞華坊的石庫門與第一代的石庫門已不可同日而語,1923年的產物剛好介於前石庫門建築與新式里弄的過渡期。

里弄已經有了公共衛生,是俗話說的“小衛生”,也即有抽水馬桶,但沒有鑄鐵浴缸,抽水馬桶是多戶合用的。

……

連載:上海七情六慾作者:王唯銘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