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

內容介紹

《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語境·文本·音樂敘事》內容簡介:理查·施特勞斯是l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堪稱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大師,尤其是他於19世紀末創作的七部交響詩對標題音樂的發展可謂是厥功甚偉。本論文圍繞施特勞斯如何在交響詩創作中顯現或隱示其標題的內涵隋境為主線,觀照這些作品的創作情境、音樂形態特徵以及音樂體裁問題等,通過交響詩的音樂情節展開方式及敘事手法等研究視角,闡釋這些作品的音樂風格及其背後的創作理念,從而解讀這些音樂作品在19世紀晚期浪漫主義音樂文化語境中的藝術蘊涵。
《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語境·文本·音樂敘事》共分為六章,研究內容涉及施特勞斯交響詩的創作語境、標題文本的情節溯源及其解讀,以及由這些內容所延伸開來的有關施特勞斯對標題音樂、音樂形式等問題的看法等,同時探究交響詩的音樂語言特徵與敘事性表現手法之間的關聯:第一章在梳理,寒學敘事根源、特性及其理論發展的基礎上,探討音樂作品(尤其是交響詩)中的敘事表現特點和話語方式等問題。第二章關注的是施特勞斯創作交響詩時所面臨的社會一文化環境、交響詩藝術的語境、作曲家的生活情境以及創作歷程,解讀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文本來源,以及作曲家在這些人物形象和情節取捨過程中所融人的審美傾向、個人的哲學理念。第三章論述了施特勞斯在主題(動機)材料構建基礎上,以較為凝固的成型狀態呈現、對比、展開以及不同的貫穿方式滲透到整部音樂作品中。這些主題材料常被賦予獨特的人物性格面貌或具有特殊的表情涵義,以滿足作曲家刻畫人物形象、展示內心衝突、表現戲劇性矛盾、製造情感高潮等多種“敘事”需求,並傳遞出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意圖、情感表現以及藝術趣味,成為一種重要的音樂敘事手法。第四章在分析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整體靜態結構如變奏原則、迴旋原則、奏鳴原則以及貫穿原則的基礎上,探究這些形式結構是如何實現對標題內容的詮釋,即標題文本中所表達的內容如何存在於音樂作品的形式建構中。第五章在分析和探究施特勞斯交響詩的織體形態特徵、音色的組織方式、音響動態變化與主題材料(動機),以及結構布局之間的聯動關係等基礎上,解析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織體形態和配器技法的布局中存在的音樂敘事“蹤影”。作為總結性思考,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礎上,進一步解讀標題音樂的敘述特性、敘述過程與情節描寫的相互關係等問題,並論述了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音樂敘事手法、“敘事性因素”的存在形態及其交響詩中敘事性因素的功能等,全面解讀施特勞斯交響詩的音樂敘事理路及其藝術價值。

作者介紹

王旭青,文學(音樂學)博士,現為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2000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音樂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攻讀研究生,師從錢亦平教授,分別於2006年獲碩士學位(作品分析方向),2009年獲博士學位(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方向)。曾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2010),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09),浙江省社科聯第三屆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1),中國教育學會理論作曲學術委員會舉辦的“2010學術論文與藝術歌曲評比”教師組學術論文一等獎等。出版有《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語境?文本?音樂敘事》、《交響音樂鑑賞》(合著)、《單簧管》、《環球經典名曲導讀:R.施特勞斯》等;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音樂藝術》、《黃鐘》等音樂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聖-桑交響詩中的結構特徵”、“論聖-桑的音樂形式觀”、“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主題發展及其音樂敘事”、“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中的音樂敘事理路研究”、“音樂敘事學的歷史軌跡”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2010)、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10)、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09)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