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

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原名廣州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公司,以下簡稱“珠影公司”),2006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珠江電影製片公司依法轉制為國有獨資有限公司。位於廣州市新港中路。全公司占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籌建於1956年,1958年5月正式投產。

基本信息

簡介

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

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原名廣州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公司),2006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珠江電影製片公司依法轉制為國有獨資有限公司。位於廣州市新港中路。全公司占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籌建於1956年,1958年5月正式投產。現有職能管理部門5個,經營管理部門5個,全資子公司2家,控股公司3家,參股公司5家,合作公司1家,

珠江電影製片廠廠址在廣東省廣州市。1956年初開始籌建,1985年改建成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從籌建到1978年,故事片年產量平均不到5部。1979年,攝製了7部藝術片(5部故事片、2部舞台藝術片),第一次超過了建廠時的設計標準(5部)。此後故事片產量逐年增加。多年來,珠影已發展成為一個既能成批攝製普通銀幕、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立體影片科教片紀錄片,也能大批加工美術卡通片等各類片種彩色拷貝的綜合性電影企業。

主要經營範圍

攝製、出品、複製、發行電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設計、製作國內外各類廣告及利用自有影視製品發布廣告;影視設備、器材服裝道具、場所的租賃服務;影視工程、場景的設計、施工、製作;會展布展,影視人才和藝術技術的培訓、中介、代理、服務、演出;廣東省內電影的流動放映;影視項目的策劃及上述經營有關的技術服務;國內貿易,服裝設計,停車場經營,物業管理,旅業,音像製品批發,項目投資。公司及其旗下擁有一批優秀的電影藝術家、專業影視人才和不同規模的攝影棚、錄音棚、非線性聲畫錄剪基地等。到2005年底,珠影公司共生產電影故事片200多部,電影短片(新聞簡報、科教片、紀錄片)500多部1300多本,電視劇80多部400多集,加工各類拷貝近3億米。

主要代表作

早期的《南海潮》、《大浪淘沙》、《七十二家房客》,《跟蹤追擊》,改革開放初期的《海外赤子》、《鄉情》、《山葉魚檔》、《孫中山》、《廖仲愷》和近些年來的《冼星海》、《心香》、《情滿珠江》、《安居》、《漂亮媽媽》、《鄧小平》等都是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的精品佳作,屢獲國際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童牛獎”與電視“飛天獎”等。公司成立以來,有100多部影視片獲260多項(次)獎勵,為我國的電影事業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充分展示了珠影公司藝術創作、生產的整體實力。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珠影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南方電影的重要生產基地。

歷史沿革

1956年2月,中央同意在廣州建立電影製片廠。同年3月,廣東省委辦公廳批准成立廣州電影製片廠籌備委員會,選址廣州市河南赤崗,開始籌建工作。1957年經國家批准列入省建項目。1958年5月1日正式投產。

1985年5月,經廣東省委批准事業單位性質的珠江電影製片廠改為企業單位性質的珠江電影製片公司。

1997年1月,經省委常委會討論,同意(批准)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劃屬省廣播電視廳,並由企業單位改為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

2006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公司制企業,更名為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擬與廣東省電影公司共同組建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進而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珠江電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業績

2007年,珠影公司攝製完成電影故事片《義薄雲天》(與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中山市委宣傳部合作)、《回家的路》(與香港國際娛樂有限公司、香港英皇影業有限公司、北京國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等郎妹》(與廣電總局電影頻道、中共梅州市委宣傳部合作),電視連續劇《五月的鮮花》(28集,與北京時代傳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古裝喜劇系列電視短劇《乘龍怪婿Ⅳ》(120集,與南方電視台合作),電視專題片《嶺南星空下——影像廣東》(29期,與廣州電視台合作)、《風發粵能》(1集,受廣東省粵能集團有限公司委託攝製),電視MTV《長安組歌》(受東莞長安鎮委託攝製)。
電影故事片《夜·明》入選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0部參選傳媒大獎影片。男主角趙文瑄和女主角吳越分別獲電視頻道傳媒大獎“最有影響力男演員”和“最有潛質新人”獎。該片及女主角、編劇分別入選第12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女演員獎”和“優秀新人獎”提名,其中編劇梅梓獲“優秀新人編劇獎”。該片獲廣東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被第五屆廣州大學生電影節評為“最受歡迎影片”。電影故事片《紅棉襖》參加第1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和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等國際影展,入選第三屆好萊塢中國電影節參展影片,獲第2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和最佳導演處女作提名,被第5屆廣州大學生電影節評為電影節評審會“特別欣賞影片”。電影紀錄片《惠待農民——廣東農村稅費改革紀實》的“萬場農民電影送農民活動”,從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中旬,放映場次11005場(次),觀眾人數592萬人(次),超額完成放映計畫。電視專題片《世紀小平》、《丘逢甲》,動畫美術片《刁蠻公主戇駙馬》分別獲廣東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入選作品獎和特別獎。
珠影公司樂團全年演出56場。其中,在星海音樂廳舉行的“江山如此多嬌”、“2007年珠影樂團普及交響音樂會”等公演,上座率100%。
珠江電影動漫服務基地建設工作啟動,成立籌備小組並展開工作。增設動漫部,與廣東省輕工業高級技術學校簽訂聯合開發動漫產品的校企合作協定。完成《小調皮大壞蛋》第一系列《山川奇趣錄》第1、3集的編輯,產、學、研創新模式初見成效。
珠影文化產業園”改造建設項目籌備工作獲得實質性進展。簽訂《“珠影文化產業園”改造建設合作框架協定》,聘請有資質的中立機構分別對合作改造建設的土地、建築物和項目合作進行評估。珠江電影集團的組建工作起步。珠影公司和廣東省電影公司共同組成珠江電影集團公司籌建工作領導小組,確定集團組建實施方案,分別對兩公司進行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為創建嶺南電影品牌,促進廣東電影產業發展,由省廣電局、省文聯、省影協、省檔案館和珠影公司聯合舉辦的“廣東省中國優秀電影藝術家七人展”(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的丁蔭楠、張良、梁信及被評為“優秀電影藝術家”的胡炳榴王為一孫周、何群七人)獲得圓滿成功。

發展歷程

1956年4月-10月,中國派出代表團出訪法國、英國等西歐6國考察電影事業,為扶持國產電影產業吹響了集結號。在這一期間,毛澤東提出了在文學藝術和學術研究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電影幾乎是從無到有瞬間地拔地而起,珠江電影製片廠(簡稱“珠影”)就是在當時這樣一種特殊環境當中孕育而生的。
從1956年2月,中央同意在廣州建立電影製片廠開始,同年3月,廣東省委辦公廳批准成立廣州電影製片廠籌備委員會,選址廣州市赤崗,開始籌建工作。1957年經國家批准列入省建項目。1958年5月1日更名為珠江電影製片廠後正式投產,一個電影製片廠從無到開始運營僅僅耗時2年零2個月,這即便是在50年後的今天,也是很難打破的一項紀錄。然而,這只是一個傳奇的開端,珠影之所以能在漫長的50年歲月中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塊響亮品牌,讓南國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贏得一席之地還有著它更多說不盡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嶺南風格電影風靡中國珠江電影製片廠是華南地區歷史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電影企業。它1956年籌建,1958年正式投產。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發展,珠影逐漸擁有了一支較強的藝術和技術隊伍,擁有大、中、小、特技4個攝影棚及錄製對白、音樂、混錄等5個錄音棚和8條光碟生產線,也擁有可承擔古今中外大型布景製作任務的制景車間及進行影視、廣告聲畫非線形製作的錄剪基地,具有每年攝製故事片15部、紀錄片50部、電視劇50部、沖印拷貝1000萬米的生產能力。50年來,珠影共生產故事片200多部、電視劇80多部400多集、科教紀錄片500多部1300多本,加工各類拷貝2.8億米。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珠影就以大量富有嶺南特色的影片在中國影壇獨樹一幟。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故事片《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大浪淘沙》《跟蹤追擊》等。這些影片不僅真正贏得了廣東乃至中國的觀眾,確立了嶺南電影在中國影壇上的地位,也形成了嶺南電影獨特的風格。

1979年以後,隨著中國電影第二個高潮的到來,處於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的珠影,開創了南粵電影事業的高峰,先後攝製了《春雨瀟瀟》《與魔鬼打交道的人》、《鄉情》、《逆光》《鄉音》《廖仲愷》、《山葉魚檔》、《孫中山》等影片。十幾年間,珠影先後有數十部故事片和科教片在國內外獲獎,它們無不風靡大江南北,廣受觀眾歡迎。與此同時,很多對珠影充滿愛慕之情的電影人才也從中國各地匯聚到廣州,到珠影實現自己的淘金夢和明星夢。行內人士認為,珠影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成功,主要經驗在於,它創造並堅持自己的“嶺南風格”,多數影片都紮根於本土文化,表現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故事,富有生活氣息和地域色彩,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同時,改革開放初期,珠影的創作經營理念也走在中國前列,是中國最早改建公司的電影製片廠,較早地向市場靠近,並造就了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國產電影開始步入低潮期,整個電影市場開始萎縮,珠影與中國國內其他老牌電影製片廠一樣,面臨著新的轉型。1995年,國家實施“9550”工程,鼓勵主鏇律精品電影創作。面對不景氣的市場,珠影開始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主鏇律精品影片的創作拍攝中,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1996年的《軍嫂》、1997年的《安居》、1998年的《龍飛鳳舞》、1999年的《賽龍奪錦》、2000年的《走出硝煙的女神》和2002年的《荔枝紅了》6部影片,先後6次獲得中國電影政府最高獎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如此成績,在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實為鳳毛麟角。但是,珠影在強調電影意識形態功能、追求電影業的社會效益的同時,對其經濟屬性、市場效益有所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電影創作與市場脫節、與觀眾脫節,影響了影片的市場競爭力。而另一方面,曾作為電影改革先鋒的珠影,在中國電影面臨轉型的時候卻趨於保守,體制創新力度不夠,市場化步伐躊躇不前,嚴重製約了其影視創作能力和生產經營的發展,一些本來具有的優勢,也被大大弱化。

改革:從未停止過的腳步

從建國初期以來,電影一直是被當做事業來發展,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電影製片廠的支持,往往不計成本。待到電影製片企業要直接面對市場之後,一些電影製片廠仍不能確定自己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不知道自己該為觀眾拍電影還是為領導拍電影。體制改革的滯後,直接限制著製片廠經營、管理機制的變革與創新。珠影及與它景況相似的老牌國有電影製片廠的命運的改變,單靠自身的力量顯然是難以完成的,都有待大環境的改善與政府強有力的支持。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珠影前後經歷了多次改革,尋找出路,這其中,政府仍然占主導地位:1985年5月,經廣東省委批准,事業單位性質的珠江電影製片廠改為企業單位性質的珠江電影製片公司;1997年1月,經省委常委會討論,同意(批准)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劃屬省廣播電視廳,並由企業單位改為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前幾次改革,因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緣故,珠影未免嘗盡了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好在步入新世紀之後,面對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形勢,珠影也開始醞釀一系列的變化來擺脫困境、再造輝煌。珠影前總經理廖曙輝(現已調任省文聯任職)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努力探索市場化的路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展電影事業。“從大的方面來看,珠影要從事業法人轉制為企業法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資源整合和資產重組,創建電影集團,融合多種經濟成分投資電影,提高影視作品的市場占有率。”當時,珠影首先啟動了在微觀方面的改革。2003年1月,珠影影視器材租賃部已從珠影公司分離出來,和香港較大的影視器材企業先力公司合資開辦廣東珠影先力影視器材公司,共謀發展,經營形勢已經開始走好。此外,珠影還在著手吸引民營資本加入,重組白天鵝音像公司。在引進資本的同時,珠影也向相關產業擴張,如參與投資珠江電影院線,控制了該院線20%的股份,還投資中國華影電影發行公司,打破地域、行業限制,拓展業務範圍。
從影片《鄧小平》的發行中,珠影大力嘗試市場化運作。該片上映之前,影片的燈箱廣告遍及廣州大街小巷,讓很多電影業內人士都頗感吃驚。在影片發行中,珠影首次聘請法律顧問,參與整個發行簽約過程,力求完全依法辦事。為了保證影片的發行效率,珠影公司還給每個拷貝定下了票房指標,如果放映單位不能實現指標,要向出品方補償費用。所有的做法,都是珠影對電影發行新的探索。
在電影創作方面,珠影也一改過去重視社會效益而忽略經濟效益的做法,加強影片投資的成本及風險核算,“寧願減少產量,也不會再拍一部賠一部”。據介紹,在正與越南合作拍攝的影片《阮愛國在香港》中,珠影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結果相當成功。公司正在製作或籌備的系列影片有《喜洋洋》、《刁蠻公主戇駙馬》、《少年黃飛鴻——勇闖天下》、《超級情報》等,也都按照市場規則運作。重組:全面掌控整個產業鏈由於一直以來,以珠影為骨幹組建珠江電影集團,都是國家電影發展總體規劃的內容之一。因此,2004年中央將廣東確定為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後,隨後,廣東省領導決定,珠江電影製片公司轉制為企業,改制與重組有機結合,整合省屬優質影視資源,組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珠江電影集團。珠影改革全面啟動;2006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公司制企業,更名為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擬與廣東省電影公司共同組建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進而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珠江電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在遵循《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2003-2010年)》提出的“發揮珠影品牌及其著作權資源等優勢,鼓勵各種經濟投資電影產業,調動方方面面積極性,重組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市場主體,整合影視產業資源,發展數字電影,開拓電影新的消費市場,使我省成為中國電影產業重要基地之一”的精神下,省委、省政府將珠影公司和省電影公司列為文化體制改革第一批試點單位,按照“三步走”的部署進行電影集團化、股份制改革(即:第一步,珠影公司和省電影公司分別從經營性事業單位轉制為國有獨資企業;第二步,由改制後的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和廣東省電影公司共同組建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第三步,通過吸納其他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境外資本,將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改造為珠江電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的宣告成立,也標誌著廣東電影集團化改革第二步順利完成。這其中筆者不得不提到廣東省電影公司——這個加入珠影大家庭的新成員。該單位原屬省文化廳領導,總部位於廣州。已有50多年的歷史,於2004年年底由經營性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總資產1.6億元。主營電影發行放映,擁有一支優秀的服務團隊支持分布於中國的院線轄屬放映單位。現有140多名員工,10個職能部門和經營部門,行銷策劃、宣傳推廣、對外合作、廣告等業務,在中國同行中均名列前茅。這樣一支隊伍融合進來所產生的影響可謂是影響深遠。讓珠影集團在占據產業上游的基礎上更擁有了自己的終端系統,直接與市場接觸,使得企業不僅在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上大幅度提高,同時也在電影作品的製作上提供了最直接的風向標。4年來,雙方通過優勢和資源互補,成功在電影這條產業鏈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窺的力量。

創作生產

1989年,珠影總產值1607.9萬元;實現利潤632.78萬元,比上年增長6.63%;上繳各種稅金411.13萬元,增長98.95萬元;故事片完成12部(含與香港合拍1部),紀錄片完成11部34本,電視劇完成6部17集,節目錄像帶2部,拷貝洗印727.2萬米。這一年,珠影把反映改革開放和當代現實生活作為故事片創作的重點,在攝製的故事片中,表現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主鏇律的影片共6部7集,為總數的58.3%。1979年起,珠影連續攝製了如《他在特區》、《山葉魚檔》《街道流行曲》等一批著力反映改革開放、富有廣東風情和嶺南地方特色的影片,被稱為“嶺南都市電影”,1989年攝製的《商界》(上、下集)、《阿羅漢神獸》《女人街》等3部故事片,先後被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確定為向建國40周年獻禮的影片。這3部影片使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具有廣東特色的“嶺南都市電影”得到豐富和拓展。

1989年發行的12部故事片,平均每部發行地方拷貝139.2個,比上年增長10%,其中當年生產當年發行的故事片6部,平均每部發行拷貝163個。本年攝製的70毫米大銀幕立體聲故事片《險惡江湖逍遙劍》共發行地方拷貝265個,成為珠影本年拷貝發行量最高的影片。這一年,珠影的紀錄片創作也有新的突破。被列為建國40周年對外宣傳重點片《中國》系列片之一的《廣東農村專業戶》《中外合資企業見聞》《城市企業改革散記》等紀錄片,已譯成英、法等多種外國語言,於國慶期間在國外放映。這一年,珠影與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合作攝製的故事片《寡婦村》,獲第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法國第六屆蒙彼利埃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紀錄片《蛇口奏鳴曲》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故事片《花街皇后》獲中央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新片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