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區

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為低平的丘陵、台地區。 珠江三角洲由於基岩淺,來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門成為田地增加的縣市。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

簡介

中國珠江在廣東中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東江沖積的三個小三角洲組成,面積約1.13萬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10。三角洲上有160多個基岩殘丘,距今約6,000~2,000年時原是淺海灣中的島嶼。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總沙量不過1億噸,多島嶼的淺海灣有利於泥沙滯積,所以2,000年來三角洲發展較快。殘丘海拔300~500公尺,往往成為秀麗的風景區,如西樵山、五桂山、崖山等。
 舊稱粵江平原。簡稱珠三角。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複合體。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石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沖積層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島嶼,占面積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區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為中國重點圍墾區之一。三角洲屬於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均溫21~23℃,最冷的1月均溫13~15℃,最熱的7月均溫28℃以上。6~10月,常有颱風影響,降雨集中 ,天氣最熱。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對農業有利。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國名列前茅。熱帶、亞熱帶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鳳梨、龍眼、楊桃、芒果、柚子、檸檬等 50 多種 。 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範。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
目前三角洲上較大水道近百條,較小的港汊更多,交織成網。珠江分別由八個口門入海。入海處常有殘丘夾峙,形勢險要,稱為「門」。著名的有虎門、磨刀門、崖門等。各個口門由於分水分沙的條件不同,淤漲速度也不一致。蕉門與洪奇瀝間的萬頃沙平均每年外漲110公尺,磨刀門的燈籠沙為80~100公尺,而虎門、虎跳門一帶則不足10公尺。珠江三角洲位於南亞熱帶,當地人民創造了「桑基漁塘」、「果基漁塘」、「蔗基漁塘」等經營方式,即利用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又護養了農業生態系統。又由於修築堤防,建立電力排灌系統,防止了洪澇災害和海潮侵襲,更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盛產水稻、甘蔗、蠶繭、黃麻以及香蕉、鳳梨、木瓜、荔枝、龍眼、橙、檸檬等,淡水漁業亦稱發達。

珠江三角洲地區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於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後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出現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來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實際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個不同層面既相互區分又緊密關聯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中明確說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區、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總人口4230萬,土地總面積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包括城市建設用地、建制鎮建設用地和村莊建設用地)面積6640平方公里。

小珠江三角洲地區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廣東省委在七屆三次全會上提出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6個城市及惠州、清遠、肇慶三市的一部分組成(不含香港澳門2個特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東珠三角。後來,“珠三角”範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積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廣東省國土面積的14%,人口4283萬人,占廣東省人口的61%。2008年“小珠三角”GDP總值達29745.58億元(4342.843億美元),占全國10%。2009年1月8日,國務院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綱要提出,到2012年,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

大珠江三角洲地區

“大珠三角”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粵港澳。目前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8679萬,2003年GDP總值3287億美元。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係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占全國的20.9%,人口占全國的34.8%,GDP總值占全國的33.3%。

大珠三角城鎮群

大珠三角城鎮群地域範圍包括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陽區、惠東的博羅縣,肇慶市的端州和鼎湖區、高要和四會市,土地面積超過42831.5平方公里。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香港發展局和澳門運輸工務司三方,首次合作開展的策略性區域規劃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2009年10月已完成研究報告。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門聯合發布成果,由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組成的“大珠三角”地區將建設成世界上最繁榮、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和世界級的城鎮群。作為我國首個跨不同制度邊界的空間協調研究,該報告制定的分區目標是:珠三角要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及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香港要繼續鞏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之一,努力建設享有優質生活的全球城市;澳門要成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遊休閒中心和區域性商貿服務平台。
研究報告提出構建大珠三角的多層次、多中心的空間發展模式,其中,“一灣三區”是指珠江口灣區和廣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區。對外,它將以“標誌”角色形成類似於紐約、倫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間;對內,以“中樞”角色帶動大珠三角城鎮群、環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未來,通過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大珠三角將實現城際一小時交通圈。

自然地理

珠江三角洲是熱帶性三角洲,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歸線以南(小三角洲計),以大三角洲計,亦在北緯23°40′—21°30′之間,即絕大部分屬於熱帶範圍。從氣候上看,則大三角洲亦屬於熱帶地區(見竺可楨等《物候學》,1962)。地貌發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觀更受其影響,發育為熱帶季風雨林植被。並且由於三角洲北面為粵北山區,對北來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熱帶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歸線以北山區。
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及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四會等地。全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23.4%,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來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地區的社會發展呈現出農村工業化程度高、城鄉一體化進程快等特點。
珠江三角洲從地形界限看,羅平山脈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羅平山脈以西為西江谷地區,習慣上稱為粵西山地;山脈以北為北江水系,或稱為粵北山地。東側羅浮山區是三角洲的東界。

地貌

珠江三角洲熱帶特徵反映在河網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寬深水道發育。但由於發育歷史由中更新世後開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長江、黃河三角洲最大差別是形成歷史短,沉積物厚度小,而向海灣推進則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灣內的多河道上淤積而成的,故稱為複合三角洲。如廣州就有“三江匯總”之稱。但面積不大,故發展潛力不如長江三角洲。
廣州溺谷灣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塊作用影響,在廣寧雲浮隆起和河源惠陽隆起間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積有三水、龍歸、東莞、新會等紅色盆地。四周為古生代地層所成的山丘包圍。並受中生代花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紀古火山)。第三紀末夷平後,第四紀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準平面,如清遠北大羅山山頂呈和緩丘陵地貌,稱12丘,為反季節作物的良好基地。羅平山脈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雞籠山(1007米)、清遠大羅山(1024米),佛岡阿婆山(1224米)、新豐青雲山(1246米)、連平九連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東江都是遺傳下來的準平原遺傳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為低平的丘陵、台地區。第四紀海進,大陸架下降,大陸上升,故第四紀階地有向海傾沒趨勢,使溺谷灣基底有埋藏階地存在。三角洲沉積開始在中更新世後(約4萬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處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門”等遺傳河谷地貌。台地或階地可達5級,並且呈大面積分布。平原沉積物亦有向海增厚現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燈籠沙處第四紀沉積63.6米,其中夾有海相層2,陸相層1,說明三角洲有新老兩期。

向海發展史

1、各河下游三角洲形成期 西江在三榕峽口外,河道即分汊,東北入北江,南入高明河,宋代才淤成羚羊峽一水;北江出大廟峽後也即放射分流,形成北江下游三角洲,今天亦淤剩北江正乾一道;東江出田螺峽(博羅東)後即分汊成東江下游三角洲,當時各三角洲彼此尚未連線起來。還有增江、綏江、潭江等下游小三角洲的發育,也形成於史前時代。
2、複合三角洲形成期 在歷史時代初期,各河下游三角洲即開始聯合,如在西、北江下游新形成的三角洲,已是西江和北江合作淤出的產物;東江下游三角洲發展,在下游又形成新三角洲,這也是和增江合作淤成的,今天複合三角洲形態即形成於本時期內。地貌上除三角洲平原外,還有按海面沉積成的“準點平原”,它與河岸泛濫平原不同,一是河道是雙向潮汐河道,二是沒有岸高水低的假階地地貌,三是平原不顯示傾斜坡向,河道彎曲,為三角洲主要旅遊風景資源,開發價值高,如著名“荔枝灣”,明代已成為羊城八景之一。今天為農業主要地區,稱“圍田區”。
3、沖缺三角洲發育期 唐宋以後,河流幹道多切過三角洲前緣口門山地。在口門外,河道呈放射狀分汊水系,形成新的三角洲,如江門河切過江門丘陵區,在新會形成三角洲,即稱為新會沖缺三角洲;西江幹道切過甘竹灘丘陵區,即在中山市境堆出中山沖缺三角洲;北江幹道在切過市橋台地和順德丘陵地後,在番禺縣堆出番禺沖缺三角洲;西江幹道在切過睦洲丘陵地和疊石丘陵地後,在斗門縣形成斗門沖缺三角洲。即今天稱為“沙田區”的區域,為我國米糧生產基地之一。亦為我國主要大面積圍墾區,因8大口門外淤淺至-3米以內的灘涂已有120萬畝;1米以內的淺灘達40萬畝,海岸線向前推進每年平均為60—150米不等,年淤高量10—20厘米。
丘陵台地地貌年齡較老;故風化殼多已發育為赤紅壤,屬磚紅壤性紅壤,只有較高山丘才見有紅壤發育,有利於熱帶季風雨林的生長。

岸線變遷

珠江三角洲由於基岩淺,來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門成為田地增加的縣市。岸線不斷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約距今6000年上下形成,當時岸線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腳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蝕穴、海蝕平台及沙堤等定出。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腳下多可見到這些海岸地形,如廣州七星崗海蝕崖及海蝕平台即為例子。故廣州溺谷灣岸線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觸線定出。三角洲即在這些海岸地貌前緣開始發育,如西江下游平原即已伸至廣利附近,因該處蜆殼洲貝丘和屈肢葬新石器遺址年代下層為7170±140年,而陶片為5680±284年(熱釋光)、博羅葫蘆山貝丘亦在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發育。按海相硅藻(鹹水種)、有孔蟲及淤泥層分布,各河下游三角洲區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範圍,即距今6000年的岸線北達清遠盆地、西達肇慶盆地(趙煥庭,1990),東達博羅盆地和潼湖。
從新石器遺址看,三角洲範圍在東江三角洲區基本上可以新石器遺址為海岸線所在,因東江三角洲中部無岩島,大部分仍為海面,故東江三角洲四鄰即為4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時代岸線。西北江三角洲頂部亦已開始形成,因金利茅崗水上乾欄遺址為4140±90年(C14測定),腐木層為3970±110年(華南師大地貌室,1988)、西樵山貝丘年代由6120±130年(同上)到4905±100年,出土石器達53000件以上(曾騏,1991),可見附近已有大片陸地。南海石碣海蝕崖下附生的藍蜆年齡亦為4640±280年。即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達西樵山、佛山一線以南(水藤淤泥為3997±190年)。
2000年前(秦漢時代),東江三角洲由東江、增江兩三角洲合併,下伸至中堂(有漢代應堂廟),南面仍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東北伸延已達南華水道之北(即東海水道)。因杏壇已發現漢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逢簡村)。淡水馬來鱷已生長在勒流,年代為2540±120年。石涌為南越相呂嘉故鄉,故其附近當為平原。陳村漢代亦已成陸。
1000年前(唐代)岸線,東江已至東莞城,即東江三角洲頂部已發育。但大部仍為珠池。番禺沖缺三角洲頂部已發育,因《元和郡縣誌》說“廣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見地正當今沙灣、順德間岸處。中山沖缺三角洲頂端亦已發育,因黃巢已在今容奇、桂洲、馬齊等地駐軍就食,可見附近已是大片水田之鄉。新會沖缺三角洲也有頂部平原發育,如新會即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當時已有大片平原生成。唐代地層多埋掩漢代地層,漢唐千年間三角洲岸線推進不大,可能與此期為海面上升時期有關。
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線南進到各沖缺三角洲中部,東江已達麻涌、大汾、道滘一線(據族譜);番禺已達攬核、魚渦頭一線,西樵涌已有記載(1233);中山岸線在橫欄、浮圩(今名阜沙)、黃圃、潭州一線(據記載);新會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禮樂、外海一線成沙;潭江則以雙子、黃沖一線在此期發展較快,這是宋代時珠璣港南下移民湧入三角洲築堤開發的結果,把潮田改為坦田,海平面下降亦有影響。滘為溝通兩河水道。
400年前(明末)岸線,因宋代築堤束水歸槽,各沖缺三角洲加快淤積成沙,如中山宋初屬東莞,南宋始入廣州,因北宋時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不如去東莞方便。這說明南宋時中山沖缺三角洲已伸至石岐、港口一帶,即東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番禺沖缺三角洲已至下橫瀝(義沙),洪奇瀝口門初成。新會沖缺三角洲已達南緣九子沙,岸線由禮樂南移連熊子山(即熊洲)。東江三角洲大部成陸於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東,南支流亦伸至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線前進加速也是人工影響,明代不再如宋代築堤護田,而是築堤成田,還在灘面種蘆、草促淤。斗門三角洲頂部已開始發育,即今大鰲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漲出。黃布、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島。
100年(清末)前岸線又推進,在斗門沖缺三角洲外緣磨刀門口,即竹排沙,燈籠沙東頭、西頭圍;新會則進至三江圩西銀洲湖岸,番禺海岸線是把烏珠大洋填平,萬頃沙已到十涌。東江則進展慢,因獅子洋潮汐力強。
總之,珠江三角洲岸線不斷向海推移,有快慢時期,在自然因素上,與海平面升降變化有關,在高海面期,岸線推進減慢,低海面期則較快。人為因素則為建堤圍等,如宋代築堤護田,使下游沙田淤積加快,明代築堤做田,種蘆積泥均使成沙加速。而潮汐作用和上游來沙來水亦有影響,如虎門及崖門水道淤積特慢,即是潮流強勁之故。虎門與崖門間三角洲區則淤積加強。

氣候

珠江三角洲氣候熱帶性表現在四季不明,三冬無雪,樹木長青,田野常綠,霜不殺青。據竺可楨在《特候學》一書中稱,熱帶為“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認為五嶺以南,即入熱帶。故珠江三角洲在熱帶範圍之內。
形成熱帶氣候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緯度的影響,北回歸線便是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珠江三角洲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即大部分屬於熱帶地區。這裡夏至太陽正照在天頂上,是古代已稱為“北向戶”的地方,即太陽可由北面照入屋內。冬季太陽仍高,故三角洲熱量仍足。但是這裡和世界各地熱帶環境不同,是由於多了季風的影響,冬季吹北風,夏季吹南風。冬季北方寒流也能吹入三角洲,使熱帶作物受害,如荔枝、木瓜、鳳梨、杧果等減產。三角洲夏至期間太陽正照天頂,太陽角度常達87°,冬至也達43°;白晝長達14小時(夏至),冬至仍有11小時,日照時數年達1900—220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年均中山市為4541.6兆焦/平方米,深圳為5404.9兆焦/平方米,使年均溫在20℃以上,已入熱帶地區標準。冬季廣州1月均溫為13.3℃,低於5℃日子只有3天,故珠江三角洲只能說有“冬季天氣”,不能說有“冬季氣候”。廣州炎熱日數不過6天(>35℃),反映海洋性氣候特色,即夏無酷暑,與亞熱帶的長江三角洲氣候不同。
三角洲地勢平坦,雨量較四周山丘為少,平均約在1600毫米,而外圍地方可達2000—26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種雨季旱季分明正是熱帶氣候特色,和赤道帶長年高溫多雨不同,故珠江三角洲不能引種赤道性作物如橡膠樹、椰子、檳榔、可可、胡椒、榴槤等作物,只能引種熱帶性作物如劍麻、杧果、鳳梨、香茅等有耐旱性作物。春季靜止鋒所成陰雨,長時間陰雨天氣可引起早禾爛秧。夏季以雷雨為主,和赤道帶相似,每天下午降雨2—3小時,成為年中雨量高峰之一。夏秋多颱風雨,在三角洲地區破壞性不大,因四周有山丘保護,且對秋旱有助,這也是熱帶氣候特點,每每形成三角洲雨量第二高峰期。冬季變性寒流經東海入三角洲亦可有小雨。由於日照強,蒸發量大,如廣州雨量1600—170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1715.5毫米,故旱季(10—2月)期間。旱害仍可發生。侵入三角洲颱風每年只有1—2個,1次為期只有4天,但帶來的雨量正好可緩解秋旱。加上每年約有5—6個颱風影響三角洲區,故旱災一般比水災要輕。如加上颱風、寒潮等,則風、寒、水、旱都是三角洲的災害性因素。
颱風入境時最怕潮水頂托。颱風增水和高潮頂托相遇,則形成大風大浪高潮,即風暴潮,古代稱為“沓潮”,早見於唐代“嶺表錄異”中。文稱:“當潮水未盡退之間,颶風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人廬舍,盪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謂之沓潮。或數十年一有之”。颱風能增水和減水,增水加上高潮即能衝破海堤,形成災害。三角洲海堤長達1935公里,亟應保護。因三角洲是在熱帶內,熱帶風暴多,加上灣口呈喇叭形向東南展開,故成為我國風暴潮多發區。實測最高潮位1.8米以上,多為風暴潮所成,計由1848—1949年100年中,珠江口發生風暴潮達60次。增水時間只4小時,水位增高最大達1米,如與洪峰頂托則每成災害。如計及波浪還可爬高,對海堤衝擊更大,故應特別注意。風暴潮雖不常有,但同治元年(1862)7月初一的一次沓潮,“海水忽涸如陸”(減水),“平地水深數尺”(增水),結果是廣州河面“撈屍八萬餘具”。1983年9號颱風(9月9日)所成風暴潮沖跨海堤2129處,總長47公里,淹田184萬畝,魚塘7萬畝,物資(船、糧、化肥、水泥)損失1億元,死23人,傷172人。近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每年平均達2.08mm,預計將來風暴潮將較過去更為強烈。
由於三角洲廣種熱帶性作物和果木,故寒害為患亦大。早春寒流日均溫連續4天小於10℃,即可爛秧;低於15℃連續5天以上,早造死苗,反青亦慢;晚秋日均溫低於20℃一連3天以上即寒露風吹揚水稻花粉,致空粒減產;冬日低於5℃即使熱帶作物受害,稱為“暗霜”。
夏季雨量由鋒面、雷雨、對流雨、颱風所成,暴雨時發(日雨量大於50毫米)都可成災,尤以前汛期和後汛期聯合,使“龍舟水”和“慕仙水”連線起來時,成災最大。
旱災主要由穩定高壓所成,如1964年11—12月連續晴天達43天,故同前冬旱與早春旱相連,形成災害。
此外,龍捲風亦可造成災害,民眾稱“屈尾龍”。1878年3月白鵝潭起龍,毀屋1500多家,覆舟死人數百,霧日不多,如廣州霧日年均4.8天,因三角洲地面低層空氣高溫之故。

生態特徵

珠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63, 硅藻87.4%, 綠藻4.9%, 藍藻1.9%, 甲藻1.5%, 金藻黃藻0.4%, 裸藻7.8%。
浮遊動物種類組成:原生動物(種) 34, 輪蟲(種) 38, 枝角類(種) 26, 撓足類(種) 49, 合計(種) 147。
底棲動物數量、生物量: 1981年個體數(個/㎡) 249.601, 1981年生物量(g/㎡) 29.654, 1982年個體數(個/㎡) 163.548, 1982年生物量(g/㎡) 28.492, 平均個體數(個/㎡) 206.575, 平均生物量(g/㎡) 29.073。
主要經濟魚類:鰣魚, 花鰶,鳳鱭,七絲鱭,銀魚,鰻鱺,花鰻,青魚,草魚,鱤魚,䲘魚,赤眼鱒,海南紅鮊,大眼紅鮊,()條魚,廣東魴,鯿魚,黃尾密鯝, 刺䰾,南方白甲魚,鯪魚,唇魚。

動物與植物

珠江三角洲不生長赤道性植被,但熱帶性的卻不少,雖然今天人工開墾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後的“風水林”和“雜木林”中,仍可見熱帶樹種殘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熱帶季風雨林植被分布區。在山谷還見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叢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熱帶種屬為主,每成優勢群落。今天廣泛分布的榕、木棉、魚尾葵、鳳凰木亦為熱帶樹種。珠江口紅樹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灘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鹽植物老鼠(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東莞、寶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據1983年航片量算達5000畝以上,組成紅樹林植物達11科13種。
在三角洲區常見種達500多種,也反映出熱帶特點,分屬130多科373屬(陳樹培,1984),其中純熱帶屬占42%,連泛熱帶性屬計則達53%。鼎湖山區熱帶屬占62%,熱帶種占56%,即1291種,羅浮山沖虛觀風水林146屬中,泛熱帶屬占91%(鄭芷青,1987)。常綠季風雨林植被多為風水林及雜木林,多屬次生性,是一種熱帶區系成分為主的類型(王鑄豪,1982),面積不廣。在廣大台地低丘區多為常綠灌叢。熱帶成分為主的草坡,生長在磚紅壤性土層之上,易發生水土流失。食蟲植物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熱帶性植物。熱帶植物生態特徵也充分反映在常見的栽培樹木中,如板根、氣根、支柱根可見於榕樹,能獨木成林;老莖生花現象見於楊桃,木鳳梨;全年生花見於白蘭、扶桑;鋃鉗葉見於杧果;衰頹葉見於杧果、荔枝;滴尖葉見於菩提樹。這些熱帶植物生態特徵和這裡是熱帶季風雨林分布區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廣泛種植在東莞縣,成為東莞名產,稱“莞香”。這都說明珠江三角洲是熱帶性三角洲。還有,與此相應的還有大型熱帶動物棲息於三角洲地區,雖然今天已被人們獵盡,如犀牛記於東莞丘陵區。
三角洲是水網區,以沼澤、窪地和低平林野為主,故也棲息不少典型熱帶巨型動物,它們也反映出三角洲原來的熱帶特點。如亞洲象、馬來鱷、孔雀等在古書即有不少記述,或更有化石為證。如三國時廣州地方仍有鱷魚生長,《水經注》稱:“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記勝”,今天平洲漁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鱷魚頭骨,說明廣州有鱷。順德、新會且有成條鱷魚骨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測定為3020±80年,勒流的為2540±105年。東莞南漢還有象群害稼記載,作者亦曾在廣州古西湖區採得象脛骨於淤泥層中,《南海志》(元)尚記有象的生存。孔雀則在晉代時開平、唐時新會均有記載。可見珠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即為熱帶動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獵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戶錄》載:“牙小而紅,堪為笏裁,亦不下舶來者”。鱷魚因吃人畜故被記錄下來,它和長江的揚子鱷很不相同,與今天南洋群島灣鱷(Crocodilus porosus)、馬來鱷(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則為亞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於三角洲不斷開發,人口增加,林木破壞,它們已被獵食殆盡。
從地理環境組成各要素如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和動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個熱帶性三角洲,與黃河,長江三角洲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現為多汊道的良好水網,廣寬深水河道眾多;氣候上熱量和輻射豐富;植被生長旺盛,種類眾多,動物繁生,對工農業生產至為有利。從類型上看,珠江三角洲與紅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熱帶型三角洲近似。在我國熱帶地區較稀少的國情下,應重視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的熱帶性特點和潛力。

經濟和社會發展

1. 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億美元。
2. 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占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 產業結構最佳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4. 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 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 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最佳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本地區有臨近港澳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裡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裡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

全國著名的僑鄉

珠江三角洲平原廣闊,水網密布,自然條件優越。長期以來,這裡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如廣州就是我國南方歷史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歷史上該地區還有一部分人外出尋求發展,足跡遍及港澳、東南亞甚至太平洋彼岸。現在,這個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的重點僑之一,僑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達500萬人,港澳同胞400多萬人。每個市縣都有十幾萬至近百萬人旅居海外,他們與家鄉的人民同根同祖,習俗相同,語言相通。
30年改革發展的成就。
改革開放30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較早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成為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依託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歷史機遇,率先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成為我國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帶動廣東省由落後的農業大省轉變為我國位列第一的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先後超過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奠定了建立世界製造業基地的雄厚基礎,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人口和經濟要素高度聚集,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形成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又具嶺南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成為我國三大城鎮密集地區之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雄辯地證明,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珠三角倒閉潮

廣東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關閉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關閉企業數包括關閉、停業、歇業和搬遷。其中關閉數量較多的地市分別是東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受國內外嚴峻經濟形勢影響,關閉的企業絕大多數因規模不大、技術不高和經濟實力不強,沒辦法適應形勢的變化,導致企業停產關閉。在倒閉的企業中,大多數屬於小化肥、小鋼鐵等落後產能中小企業,另外有相當數量企業系因經營管理不善、盲目投資而倒閉。此外,還有部分中小企業因提升產業檔次的需要,回響省委省政府的號召,有意識地將原有企業進行轉移升級。

珠三角2008-2020發展規劃

珠三角的奮鬥目標是“十年大跨越”。何謂“十年大跨越”?定性描述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定量的描述則主要涉及到三個指標:第一個指標,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比2007年增長約2倍,達到72500億元,力爭趕上韓國;第二個指標,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約折合19400美元),超過現在台灣地區水平,實現從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邁進的目標;第三個指標,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85.0%,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20年經濟總量達到72500億元,這意味著什麼?按照2008年全年平均匯率計算,這相當於10419億美元,而韓國2008年的GDP為9535億美元,排在世界第15位,因此,《決定》里所說的“力爭趕上韓國”,指的是趕上韓國2008年的經濟總量水平。從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經濟數據來看,2008年,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亞的GDP為10690億美元,這是與2020年珠三角預期的經濟總量最為接近的一個數字。
2020年人均GDP達到19400美元,意味著屆時珠三角將達到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收入水平。更具體地講,2008年,台灣人均GDP17520美元,2020年的珠三角趕超2008年的台灣地區應該沒什麼問題;而2008年葡萄牙人均GDP為20620美元,以色列為20880美元,韓國為20240美元,這三個國家的數據與2020年的珠三角的數據最為接近。其中,2008年的韓國無論在總量還是在人均水平上都是與2020年的珠三角最為接近的一個國家,它理所當然地要成為珠三角趕超的最佳標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