玎膽

玎膽和玎列兩種形制,主要流行於雲南西南部傣、阿昌、德昂等族居住區,多用於獨奏和情歌、說唱伴奏。

概述

玎膽是傣、阿昌、德昂等族彈撥弦鳴樂器。

德宏地區稱玎,孟連縣稱森。阿昌族德昂族稱其為馬腿琴。

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地區孟連、瀾滄、上允、景谷、臨滄和德宏等傣族、阿昌族、德昂族聚居地區。

歷史追溯

傣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漢晉時期史稱“滇越”,元明時期稱其為“百夷”。明代中葉,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民便來到祖國內地表演民族歌舞。 《雲南通志·百夷傳》載:“車裡樂者,車裡人所作,以羊皮為三五(尺)長鼓,以手拍擊之,間以銅鐃、銅鼓、拍板,與中國(內地)之樂無異。其鄉村飲宴,則擊大鼓、吹蘆笙、舞(盾)牌為樂。”

博物館收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幾件傣玎。其中一件稱作“孔雀頂”的玎膽,是用一整塊刺桐木挖制而成的,全長69厘米。共鳴箱前平後弧,正面蒙以松木面板,面寬7厘米、箱厚5厘米,琴箱右側下方開有一個圓形音孔。琴頭上部雕刻孔雀為飾,琴頭下部弦槽後開,兩側設有三個竹製弦軸(左二右一)。琴桿短而寬,正面按弦指板無品,下與琴箱接為一體,張三條鋼絲弦。此琴來自傣族民間,1959年,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家趙寬仁赴滇調查採風時,由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帶回。另一件玎膽,亦用刺桐木製成,全長56厘米。共鳴箱前平後弧,系在整木下方挖出腹腔,其上蒙以松木薄板為面,面板長17.5厘米、寬5厘米,在琴箱右下方開一圓形音孔。琴頭上部雕刻展翅孔雀為飾,琴頭下部弦槽後開,兩側設三個木製弦軸(左二右一),軸體中間粗、兩端尖,表面刻有直條瓣紋。琴頭正面下方開有三個穿弦孔。琴桿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下與琴箱面板相接,指板和面板在一個平面上。竹製山口,竹製橋形琴馬,琴尾置木製縛弦,張三條鋼絲弦。此琴小巧玲瓏,工藝精細,已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這裡展出的玎列,用椿木製成,全長92厘米,外形好像長柄琵琶。琴身下方掏出腹腔,上面蒙以桐木板構成共鳴箱,面板長25.5厘米、寬7.7厘米,板面中部開有三個圓形小音孔,呈品字形排列,琴箱左側另開一較大圓形音孔。琴頭上部雕刻為花枝形,下部弦槽後開,兩側設有四個木製錐形弦軸(左右各二)。琴頸細而長,上端設有山口,下端與琴箱相接,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竹製琴馬,張四條鋼絲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