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林[台灣陳氏太極拳的主要推廣者之一]

王鶴林[台灣陳氏太極拳的主要推廣者之一]
王鶴林[台灣陳氏太極拳的主要推廣者之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鶴林,台灣陳氏太極拳的主要推廣者之一,陳發科弟子。民國76年(公元1987年),在台中創立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直屬九支會,推展陳氏太極拳。

基本信息

簡介:

王鶴林,河南省博愛縣人。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宗師到京授藝,即王鶴林家所聘。蓋以王氏體弱多病,乃父伊文公在京,特經杜芾堂引介敦聘陳氏到京施教,時為民17年間。抵京後安置於「覃懷會館」。陳氏在王家院落單獨學了五年。之後,王氏於民28迄30年間在陝西省城固縣就讀西北大學,結識17世新架陳子明,又時加請益。王氏的拳架,舒坦大方,為其特色。而延師到府授藝,西席東少主之關係,自有不同。其在台傳人不少,早年門生如陳慶發、劉金科、黃浩然、林石桂、林秋山、王清璋、陳南光、張大昕等人,目前其妻舅賀紀林在台中頗有傳授,亦有盛名。 楊、孫、吳、武、鄭等派均源於陳氏十四世之時(清、嘉慶二十年時)。

陳氏太極另二次的外傳

一次是在十六世陳延熙之時。陳家溝臨邑杜友梅,請陳延熙至府教授其子杜毓澤陳氏太極拳。 另一次是在十七世陳發科之時。北平王尹文為使其子王鶴林之身體轉弱為強,而請陳發科至北平教王鶴林拳。此時陳發科居於北平之河南同鄉會。對外接觸日多,世人始識陳氏太極拳之真貌。而求習者日眾,此為陳氏太極大量傳授外姓弟子之始。目前大陸會陳氏拳之名家,均為陳發科在北平教授之弟子或再傳弟子。 遷台,所幸獲得真傳的陳氏太極拳六老,均有隨政府遷至台灣。陳氏太極之真傳得以在台灣生根發芽。杜毓澤、潘詠周先生在北部,王鶴林先生在中部,王晉讓先生在南部,為傳承陳氏太極拳而孜孜不倦。 在台傳授陳氏太極拳之六老為杜毓澤、王鶴林、潘詠周、王夢弼、郭青山、王晉讓,目前四老杜毓澤、潘詠周、王晉讓、王鶴林均已物故。 時年62歲王鶴林師爺於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自序: 民國十七年間,余適童稚之齡,身體孱弱,奉父命從先師陳福生先生學習陳氏太極拳,經我師悉心傳授,並嚴加督導指點,初習一年即感精力倍增,疾病消除,復經五年之勤練無間,遂奠定今日之健康體魄。嗣因國難頻仍,遷徙流離,以致時練時輟,雖有四十餘年之習拳經歷,但以個人拳藝言,實仍微不足道。惟昔蒙先師教誨,承授祖傳拳法,深知陳氏太極拳對於健身擊技,實有不同凡響之奧妙。 今以各派太極拳品類雜陳,且夫以訛傳訛,真偽莫辨。同門師兄潘作民先生,功夫深厚,著述甚豐,對於陳氏太極拳業已多所宣揚。余亦不揣譾蕪,謹掏一已習拳心得,向同道先進聊盡獻曝之忱,期收切磋之效,並引拋磚之功,以宏揚國粹也。 余練此拳四十餘年,其所體驗者有二:一、纏絲勁:每著必有像螺鏇般之內勁運行,各種纏勁自不相同。二、著間承接:每著之開始,承接上著,雙拳或雙掌必有改變拳或掌之方向,取其順勢而不頂勁。此非親身研習體會,難以洞悉其奧妙。總之,『順乎自然』實為陳氏太極拳之最高準則,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習者若能求其理法精要,適乎體能氣勢,而予以靈活運用,厥對陳氏太極拳之發皇滋長,其庶幾乎! 陳氏太極拳在台灣傳人六老,分別為 杜毓澤老師〈師承陳延熙先生〉; 王晉讓老師〈師承陳映德先生〉; 潘詠周老師、王鶴林老師、王夢弼老師〈師承陳發科先生〉; 郭青山老師〈師承陳省三先生〉。 六老在台傳人甚眾,有組織推廣者為: 1.潘詠周老師─陳氏太極拳分會〈台北〉。 2.王鶴林老師─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直屬九支會〈台中〉。 3.王晉讓老師─趙堡太極拳研究協會〈高雄〉。 4.林良三會長─陳家溝太極拳學會,師承杜老、潘老、王老、王老等多人〈高雄〉。 5.塗宗仁會長─陳家溝太極拳台灣總會,師承杜毓澤、大陸陳小星〈台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