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壽

王逢壽

王逢壽,果樹學家,桃、櫻桃育種專家。中國第一位優良加工用黃桃和櫻桃品種育成者。成功培育出罐藏黃桃、鮮食桃、蟠桃和甜櫻桃等16個新品種,填補了中國加工用黃桃和甜櫻桃育種方面的空白,為發展中國的果樹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生平簡歷

王逢壽,1924年3月27日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江西鎮。他生長在農村,童年時在自家庭院裡栽種了幾株果樹,經常觀察果樹開花與結果,引發了他對果樹栽培的興趣。12歲時他離家到外地讀書,後來入奉天農業大學學習。1945年8月,東北解放時,他尚未畢業,因學校解散,故輟學回家務農。在隨後的一年裡,他在家裡仍繼續觀察果樹的生物學習性,雖然時間很短,卻使他進一步愛上了果樹。1946年8月他參加工作,在大連市聯合中學任生物教員。當時學校里還有一位本是學園藝的生物教員,兩人經常在一起研究有關果樹的問題,探討果樹科學。

王逢壽 王逢壽

1947年,旅大行政公署(現大連市政府的前身)成立,王逢壽被調到大連市行政公署農業廳,任果樹股長。從此他與果樹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48年4月,王逢壽接收了一些日偽管理的果園,成立了旅大果園,他任經理部主任,先後從事果樹行政和經營管理工作。1949年2月開始,他參加籌備成立大連試驗農場。試驗農場建成後,他被調入該農場(後改為大連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任果樹組長,開始了果樹研究工作,一乾就是幾十年。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從來沒有動搖過搞果樹研究的決心。1988年,64歲的王逢壽不幸患了癌症,但他並沒有被病魔所嚇倒,而是以頑強、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在住院手術期間,他一方面積極配合治療,一方面注意鍛鍊身體,3個月後,體重還增加了10千克,這在常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出院後,他立即回到工作崗位,繼續他的果樹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他先後育成了桃、櫻桃多個優良品種,成果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979年以來,王逢壽先後6次榮獲“遼寧省勞動模範”稱號。1977-1989年,他當選為第五、六屆遼寧省人大代表;1985年榮獲首次頒發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王逢壽還非常熱心於社會工作。1978-1994年,他兼任大連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大連市發明協會副會長等職務,並為做好有關工作付出了心血。1982年,王逢壽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人物年表

1924年3月27日 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

1945年8月 遼寧奉天農業大學肄業。

1946-1947年 大連市聯合中學生物教員。

1947-1948年 旅大行政公署農業廳果樹股長。

1948-1949年 兼任旅大果園經理部主任。

1949-1956年 大連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果樹組長。

1956-1958年 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任普通果樹研究室副主任。

1958-1994年 大連市農科所果樹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4年9月 離休。

先進事跡

1949年2月,剛剛解放的大連處處瀰漫著春天的氣息。25歲的王逢壽風華正茂。剛剛成立的旅大實驗農場

王逢壽 王逢壽

(後更名為大連市農科所)張開臂膀迎接這位年輕的科研人員。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農科所的工作兩三年都未能全面展開,這正好給了王逢壽搞調研的機會。他經過細緻的調查分析,認為全國都在搞蘋果、葡萄等研究,自己不能再選這些課題,否則選題重複,又難有發展。當時國內桃子、櫻桃以及洋梨的研究十分落後,但又沒有人看得上,於是他下決心從事桃子、櫻桃和洋梨的課題研究,決心儘快地將分散在農村各地的優良品種找回來,避免流失,同時發展新品種。王逢壽咬定“青山”不放鬆,頂列日,冒風雨,收集了140餘個品種,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櫻桃品種圃和洋梨品種圃及東北第一個桃品種圃。省有關部門指示:全省果樹研究要統一起來,大本建設在熊岳城。熊岳的氣候與大連相差懸殊,對於櫻桃等果樹育種的研究十分不利,萬般無奈,他想法在大連留下一塊地,繼續作實驗基地,人隨著去了熊岳。果然,冬天來臨,在熊岳搞的種苗全部凍死。一直到1958年,王逢壽的科研項目才帶回大連。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黃桃、櫻桃領域的研究成績斐然。60年代,周恩來總理來大連,當吃到他培育的、後來命名為“紅燈”的新品種櫻桃時,大為讚賞。在周恩來總理的建議下,“紅燈”連續三年被送進中南海讓毛澤東主席品嘗。正當王逢壽悉心鑽研果樹育種,並成為科研骨幹力量時,“十年動亂”中斷了他的課題研究。他被扣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蹲了長達300天的“牛棚”,心靈和肉體均受到極大的摧殘,但他並不安分,讓孩子送飯時把需要的資料偷偷帶進來,白天,他要接受“改造”;晚上,借著“牛棚”里昏暗的燈光,他偷偷地、貪樊地翻閱各種有關果樹育種的業務書籍,再把關於果樹育種的思路寫在紙條上偷偷夾帶給同搞果樹研究的妻子,由妻子來完成。一同接受“改造”的老所長似乎已經心灰意冷,含著淚仰天長嘆:“逢壽,你說你這么刻苦地鑽研,以後還能接著幹嗎?”“一定能!”王逢壽忍著被糾斗的傷痛,一骨碌坐起來,充滿信心,堅定地回答。

王逢壽 王逢壽

忘不了1970年3月1日,王逢壽走“五七道路”,被安排到復州八里大隊二小隊。這是當地最窮的隊,每個勞動日僅收入0.23元。不安分的王逢壽見到果樹就象抽菸人摸到了菸捲,渾身發癢。他了解到一個情況:全隊5個蘋果園,已經擱荒了兩個,剩下的三個年產僅有5萬斤。他走進果園一看,果枝亂長,野草叢生。他的心呀,真是欲哭無淚。沒有人應允他,他自己找來果樹剪子大開“殺”戒。一頓忙乎卻剪出“毛病”來,有人說來了個黑專家,專門搞破壞。王逢壽挺著腰板,字字鏗鏘有力:“誰也別先下結論,等到秋天看!”他打算帶領民眾大幹一場,但有人想到“階級路線問題”,總是不放心。他就召集大家,作現場表演,並組織了果樹組的13個姑娘,分成4個組,把所有果樹編號,剪枝、打藥、施肥,邊乾邊教。這些果園曾經胡亂施肥卻不灌水,王逢壽竊喜,補灌了水,讓肥料發揮了作用,還省了再施肥的本錢。秋天終於到了,果園飄香,笑聲朗朗,好果率達90%以上,產量達14.8萬斤,工分達到每天0.60元!連從不出工的大嫂們都搶著來上工。秋收過後,大夥動手給他蓋了四間新房。王逢壽每當想起這段經歷,就激動地說:“那是我深入民眾服務民眾的一個傑作!”苦澀的經歷夾著甘甜,堅定他的一生的追求和信念。他堅信,他一生的事業就在果園裡。

作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王逢壽“超期服役”到70歲。1994年9月,按有關規定他辦理了離休手續,被農科院聘為終身顧問。

科學成就

櫻桃育種成績突出 被譽為“櫻桃大王”

櫻桃被譽為“鮮果之珍”,果實成熟期早,5、6月份即可上市,在調節鮮果淡季供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義。但長期以來,由於缺少合適的砧木和適應性強、品質好的配套品種,因而使櫻桃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從1954年起,王逢壽就在大連地區深入調查、收集甜櫻桃資源,並在大連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建成中國第一個櫻桃圃。1960年,王逢壽夫婦開始進行櫻桃新品種選育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從黑櫻桃與山東草櫻桃的雜交後代中選育出11-93優良櫻桃砧木品種,解決了旅大地區櫻桃砧木不過關的問題。在品種選育方面,他們制定出具體的育種目標:6月上旬成熟的早熟品種,單果重達到7~8克,可溶性固形物16%~17%;6月中旬成熟的中熟品種,單果重達到8~9克,可溶性固形物達17%~18%;6月下旬成熟的晚熟品種,單果重達9~10g,可溶性固形物達18%~19%。這一育種目標有一定的先進性,任務難度較大。但他們知難而進。1963年,他們通過常規育種方法,選用中晚熟品種那翁,與品質、風味俱佳的黃玉為親本,進行人工雜交,並獲得200餘粒種子。次年播種,獲得了實生苗,1968年開始結果。經過連續幾年的觀察和選優,一個果大肉厚、風味好、耐貯運的優良甜櫻桃新品種紅燈誕生了。從此,中國第一次有了自己選育的早熟、豐產、適應水果淡季需要的甜櫻桃新品種。60年代中期,周恩來總理到大連時,親口品嘗了紅燈櫻桃,連連誇讚。在周總理的建議下,他們的櫻桃還被送進中南海,送給毛澤東主席。1991年,櫻桃新品種紅燈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繼紅燈之後,王逢壽帶領他們的課題組,又先後育成品質、風味好,具有不同熟期的系列櫻桃新品種紅蜜、紅艷、早豐、佳紅、巨紅等新品種,分別獲得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等獎。1997年,他們培育的甜櫻桃系列優良新品種榮獲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98年6月,大連市政府專門召開櫻桃品種鑒評會。與會者一致認為,王逢壽等培育的櫻桃系列新品種,已超過美國的雷尼、加拿大的沙蜜托和日本的佐藤錦等品種。當日,大連日報以醒目的標題報導了這次會議:“櫻桃大王笑了”。這標誌著經過王逢壽等多年艱苦努力,終於改變了中國甜櫻桃生產中“洋櫻桃”一統天下的局面。

1994年,王逢壽離休了。單位聘請他為顧問,他仍一如既往地關心著所里的工作,並且經常下到農村參加科技扶貧,給果農提供技術指導,深受民眾的尊敬。在大連市果區,提起王逢壽,幾乎無人不曉。1998年,王逢壽被大連市評為“老有所為的先進分子”。如今,已有10年癌齡的王逢壽仍然信心百倍。為了他所熱愛的果樹事業,他說要再幹上十年八年。

在桃育種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

桃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水果,桃罐頭也是世界上暢銷的罐頭產品之一,而其中黃桃罐頭在國際市場上更受歡迎。國外已經培育出適於罐藏用黃桃專用品種。當時,中國沒有適於加工用的黃桃,而是一直沿用白桃品種制罐頭。由於白桃罐製品在色澤、香味、品質等方面都有難以克服的缺點,因而大大制約了中國罐桃生產的發展和出口貿易的擴大。為改變這種狀況,王逢壽帶領他的課題組,開展了黃桃罐藏新品種選育研究。他們通過廣泛的果樹資源調查,終於在一農戶果園裡發現一株果實個大、果肉金黃、香味濃郁、酸甜可口的桃樹。果實成熟時,他們把400餘個果全部買回採種。1961年播種,4年後開始結果。他們對結果品系的形態和主要性狀進行詳細觀察和記載,並著重從中選擇適於加工的優良植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選育出中國自己的罐藏黃桃新品種黃露和豐黃,二者在果形、果肉、風味等方面均表現出良好的加工性狀。1973-1975年,在第三次全國罐桃加工品種座談會上,兩品種都被評為一等。經與美國品種SW、利統、台爾蒙等比較發現,其品質已超過這些國外品種。1975年,黃露被定為第一個在全國推廣的黃桃罐藏新品種;1978年,豐黃被定為全國因地制宜推廣的黃桃罐藏新品種。幾年以後,兩品種已在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栽培500 余萬株,成為全國數十個罐頭生產原料基地的主要桃品種。泰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也相繼引種試栽。1977年,桃優良品種黃露、豐黃榮獲遼寧省科學大會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七五”期間,王逢壽承擔農業部科技攻關項目,繼續進行罐藏黃桃新品種選育研究工作。他在對相關資源進行遺傳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常規雜交,從實生後代中連續選擇優良株系,又先後培育出核小肉厚、抗寒力強的系列新品種桂黃、菊黃、蜜太等,進一步豐富了罐藏用黃桃品種資源。1987年,他們的系列黃桃新品種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王逢壽主持的課題“七五”攻關成績顯著,1991年獲得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表彰和獎勵。

50年代,大連地區鮮食桃僅有太白、天津水蜜等幾個傳統品種,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王逢壽在從事罐藏桃育種研究的同時,也沒有放鬆對鮮食桃的研究工作。1960-1988年,他先後培育出橙香、露香、紅甘露、早風、豐白等系列鮮食桃新品種,獲大連市科技進步獎,或被專家鑑定認為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為豐富人民民眾的“果盤子”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評價

王逢壽艱苦創業,奮發進取,傾畢生精力研究果樹育種,在科技攻關中站在時代前列,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勞模總是用實幹建功立業,崇高總是用平凡震撼人心。王逢壽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思想品德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是當今時代學習的楷模。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要大力倡導勞模精神,大力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精神,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

主要論著

1 王逢壽.櫻桃栽培.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2 王逢壽.洋梨遺傳規律總結.全國梨樹科技協作會議資料.1977

3 王逢壽等.桃、櫻桃主要經濟性狀的遺傳.遼寧果樹.1979(1):18~22

4 王逢壽等.罐藏黃桃新品種“黃露”、“豐黃”選育技術報告.大連農業科技.1985(1):4~10

5 王逢壽等.櫻桃新品種“紅燈”選育報告.大連農業科技.1987(3):1~5

6 王逢壽等.櫻桃新品種“紅燈”(英文).FAO.1988

7 王逢壽等.晚熟罐藏黃桃新品系“22-8”選育技術報告.大連農業科技.1990(2):1~4

8 王逢壽等.中晚熟罐藏黃桃新品系“22-6”選育技術報告.中國城郊農業科技.1991∶53~57

9 劉桂林,王逢壽等.中晚熟櫻桃新品系“3-41”選育技術報告.1991:58~61

10 劉桂林,王逢壽等.晚熟櫻桃新品系“13-38”選育技術報告.大連農業科技.1992(2):5~6

11 王逢壽等.黃肉蟠桃新品系“4-35”選育技術報告.大連農業科技.1993(1):5~7

12 劉桂林,王逢壽等.櫻桃新品種“紅艷”選育技術報告.大連農業科技.1993(1):1~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