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紀念館

王氏紀念館

王氏紀念館位於江蘇省高郵市西后街21號,紀念館陳列著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各種版本的著作以及近、現代專家學者對王氏父子訓詁學家評論的各種專著和紀念王氏父子的書畫作品。該館占地1000多平米,80年代初進行修繕,並對外開放。王念孫、王引之是乾嘉學派的的傑出代表,代表作《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合稱“高郵王氏四種”。

基本信息

展館歷史

王氏紀念館王氏紀念館建築

高郵王氏紀念館,是在王氏故居的基礎上修建的。

王氏祖居蘇州,明初遷高郵,故居在高郵城內西后街,占地1000平方米,大門坐西朝東。“王氏紀念館”的館牌為啟功教授所書,清瘦遒勁。門廳是舊式官宦人家的門廳,現恢復重建的僅為“王府”一部分。

“王府”主人王安國(1692-1757)、王念孫(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是祖孫三代,均中進士,都進了翰林院,當時傳為佳話。

王氏紀念館陳列著王氏父子各種版本的著作以及近、現代專家學者對王氏父子訓詁學家評論的各種專著和紀念王氏父子的書畫作品。該館占地一千多平米,規模宏大。八十年代初進行修繕,並對外開放。

1994年又修建正廳五間、廂房六間,重樹“獨旗一桿”,塑王氏父子像一座。

展館修建

紀念館坐落在高郵市區西南部一條叫西后街的老街中段,館門坐西朝東,占地一千多平米。王家三代朝廷為官,家大業大,名聞遐邇,其故居早先規模較大,屋宇連綿近百間,後因歲月滄桑,後裔外遷,戰亂頻發等,有的房屋毀壞倒塌,有的移作尋常百姓人家,有的則改建成了工廠的車間。

1983年,當地黨委政府為紀念垂名史冊的清代音韻、訓詁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激勵故里鄉親與莘莘學子緬懷先賢、勤勉好學、奮發有為,遷走工廠的部分車間和入住其中的居民,修復了東廂屋三間,北書房三間,古井一口,修建門廳三間和部分故居院牆,建立高郵王氏紀念館,並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門廳

王氏紀念館王氏紀念館門

府第式的門廳外掛著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手書的“高郵王氏紀念館”的館牌。門廳上方懸掛著“古訓是式”的金字黑底的匾額,造型古樸的照壁上刻有“戩穀”(善、吉祥意)的磚雕。轉身向北,透過灰磚鏤空的圓門,跳入眼帘的是一方小院。在幾竿依牆直立的翠竹掩映中的王念孫、王引之,古銅色塑像分外引入注目。端坐石凳之上的王念孫長衫過膝,雙目平視,神清氣定,左手扶一竿木手杖,右手握著一冊翻開的書;站立右側身後的王引之,兩手垂放,雙目微閉,似有所思。塑像西南的牆腳,是一口王家曾經使用過的古井,白而光滑的石井欄上似乎還能看出當年提繩打水留下的依稀痕跡,俯視井口,井水依然清冽。塑像稍東有一側門,門內又是一方不大的庭院,庭院內有冬青、桂樹,還有一株枝繁葉茂的石榴樹,開滿了朵朵殷紅的小花,恍若星空璀璨。與庭院平行並列的是坐北朝南的三間北廂房,房內陳列著《王氏故居》、《高郵王氏學》的展覽及許多經學後人的書畫作品。相傳這裡曾是王氏父子潛心讀書的地方。

正廳

王氏紀念館王氏紀念館前門
回身到灰磚鏤空的圓門北側向西,是一溜帶有斗拱廊沿的五間正廳。據介紹,正廳擬再現王家藏書堂的原貌,眼下只是擺放著一些舊式桌椅,供遊人休憩、景仰。正廳上方懸掛著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一代宗師”的匾額,下方正北後牆上掛著已故當代著名畫家程十髮先生精心繪製的王氏父子畫像。畫像中的王氏父子一位年屆古稀,一位年過半百,雖然均已成為學富五斗的經學大師,但都精神矍鑠,身材瘦削,清式的衣袍顯得闊闊大大。正廳中間門外兩側的立柱上掛有李一氓題寫的“父子一門乾嘉絕學,宋明以外訓詁大成”的楹聯。

正廳前院

正廳前的庭院內有東廂房三間,西廂房三間。東廂房門前立柱上掛有已故北大著名教授周祖謨題寫的楹聯“世代研經明古訓,山川鍾秀育賢人”,西廂房門前立柱上掛有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題寫的楹聯“一代宗師千秋絕學,二王餘韻百里書聲”,寄託了他對家鄉崇文重教、後繼有人的殷切希望。兩側的廂房內均為展覽室,陳列著王氏父子各種版本的著作及近現代學者專家對王氏父子訓詁學研究評析的文章專著,葉聖陶、王力、廖井丹、顧廷龍等已故專家學者、書畫家均有手跡陳列其中。

東西廂房南側

東西廂房南側是三間不大的前廳,陳列有王氏父子的生平傳略、軼聞故事,“王念孫參倒和坤”的前前後後,“王府獨旗桿”故事的來龍去脈,伴隨著悠長、遠去的歲月分外令人關注、令人遐想。 出前廳又是一方狹長的院落,錯落有致的花草古木,簇擁灰磚鋪成的甬道,一直延伸到照壁南側的鏤空圓門。

歷史事件

作為學者聞名於世的王氏父子有過一次大膽的“反腐”舉動。王念孫當時身為朝廷要員,目睹和珅之種種劣跡,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參劾和珅。當時皇帝也有除掉和珅的意向,但念及太上皇乾隆對和珅的感情,疑慮重重,難以決斷。一貫秉承父教、剛直不阿的王引之深明大義,替父獻策,為其《敬陳剿賊事宜折》奏章增添了幾名關鍵性的話:“唐堯在位,亦有共歡;及至虞舜在位,即行誅殛,”令嘉慶皇帝連聲稱善,顧慮全消,一舉剷除了和珅,令天下大快。

紀念人物

王念孫

王氏紀念館王氏紀念館

王念孫(1744-1832)字懷祖,號石臞,江蘇高郵人。12歲師從戴震。31歲成進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擢給事中。嘉慶四年(1799)仁宗親政,王念孫上疏彈劾大學士和珅,時人比之“鳳鳴朝陽”,後歷任永定河道、山東運河道等職。

王念孫積10年之功力,殫精竭慮,始成《廣雅疏證》一書。《廣雅》是三國時魏國張揖所著的一部訓詁專書,王念孫根據以聲求義的原則為之疏證,訂正了千餘處錯誤;在校勘的基礎上,進而“舉漢以前倉雅古訓,皆搜括而通證之”。當時的學者們把王念孫的《廣雅疏證》比作酈道元的《水經注》,認為其注文優於經文。

王念孫的《讀書雜誌》82卷,校正了《淮南子內篇》、《戰國策》、《史記》、《管子》、《晏子春秋》、《荀子》、《逸周書》、《漢書》、《墨子》、《漢隸拾遺》等古籍,有“一字之證,博及萬卷”之稱。

王念孫經過考證得出應該叫“觸龍”的結論,今已為當代考古發掘長沙馬王堆帛書所證明。

王引之

王氏紀念館王氏紀念館雕像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王念孫之子。嘉慶四年(1799)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署戶部尚書。為官敢講真話,故嘉慶皇帝有“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之譽。

他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書。桐城方東樹,是道光間力排漢學的健將,雖批評了惠棟、戴震、汪中、劉台拱、任大椿等漢學家,卻對高郵王氏稱許備至:“近人說經,無過高郵王氏。”《經義述聞》實足令鄭(玄)朱(熹)俯首,自漢唐以來,未有其比也。

王引之在文字學研究上的最大貢獻,是對文言虛字的研究,糾正了前人的很多錯誤。阮元讚嘆:“恨不能起毛(萇)孔(安國)鄭(玄)諸儒而共證此快論也。”龔自珍認為是“古今奇作,不可有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