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榮

王效榮(1908~1991)河南丘縣人,回族,武術名家。幼隨父習武,學得回族七十二勁關東拳。後師馬忠啟。民國26年(1937)到滬協助其叔主持得勝鏢局,不久其叔逝世,改鏢局為得勝武術社,傳授回族武術套路。民國32年在上海大舞台組織中國武術與西洋拳擊對抗,擊敗俄國拳師鮑捷洛夫。解放後,參加上海武術聯誼會。1958年聘為市武術隊教練,培養了紀光宇、郭佩、馮如龍、丁金友、何緯琪、金蓮芳、李福妹等優秀選手。多次評為市體委系統和市隊的先進工作者。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上海武術協會副主席。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5歲時其父開始教他站樁、拿鼎、腰功、劈叉和關東拳。由於他天資聰慧,少年時就因耍石鎖及掌力過人而名噪鄉里。30歲時去上海謀生,開辦“六合武館”,在上海灘擂賽中,打敗洋人。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上海市體委工作,任武術隊總教練和上海武術聯誼組組長。是全國武術協會委員、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人物經歷

清末民初,時局動盪,豫東匪寇猖獗,回民作為中原族群中的弱勢群體,更容易受到攻擊和洗掠,為保家自衛,這一時期凡回民坊區尚武之風日盛,也產生了不少武林優秀人才。特別是在槐店回族鎮(今沈丘縣城)東關及相連的三十餘個回民村街,人人都會幾招幾式,有“喝了四沿井的水,都會踢趟腿”之說。當時在回民中流行的主要拳種有查拳、七式拳、湯壺拳、心意六合拳、通臂劈掛拳、關東拳、峨嵋拳等。由於查拳是“南京到北京、傳於教門中”,故在回民中最流行。當時在沈丘較有名望的拳師當數是人稱“大老師”馬忠卿、“二老師”馬忠啟、“三老師”馬忠立、“四老師”馬孝良,他們各有數百徒弟,名震一方。馬忠卿曾於途經槐坊老寺的山東回族拳師、人稱“槍扎條河三岸(指他在周家口打擂),拳打蓋世英雄”的馬永貞(後去上海)切磋武藝,當時馬永貞一個頓腳下去,瞬間地凹下去尺余,並把附近的影壁牆震裂。馬忠卿則對著一棵老槐用了一個“緊步轟”,樹上槐葉竟落大半。被世人稱為“中原大俠”的王效榮就曾是馬忠卿的高徒。為擴展王效榮的拳路,馬忠卿讓王效榮拜自己的妻哥尚學禮為師,學習心意六合拳,尚學禮是心意六合拳的傳人,他的老師是名震江湖的袁鳳儀拳師。尚學禮曾在省城開封打擂,榮摘頭牌,王拜尚為師後,由於悟性較高,很快學會了“八法六六式”、“十大形”、“雞形四把”、“西一門”等套路,達到了心與氣合,行之依意,氣固神凝,後奇正先的境地。18歲時,王效榮已成為豫東心意六合拳造詣高深的領軍人物,並開場收徒。

過去人們把武術館稱作“國術館”,開辦武術館和教武術的人在豫東被稱作“開場子”和“教場子”,王效榮成家後,主要是以教場子為生。那時候中原匪患四起,蔣、馮、閻又在河南進行中原大戰,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各系駐軍、雜牌軍到處都是,各種苛捐雜`稅壓得老百姓無活路可走,而最怕的就是抓壯丁。老百姓不堪重負,紛紛外逃,當時沈丘有近半回民逃亡上海謀生,保長、甲長都找不到人乾。為躲匪患程樓村18家地主有16家逃往上海,1家搬到了鎮上,只剩下一戶馬中義。原槐坊鎮清真西寺有一通民國十八年立的碑,碑記“民國十五年土匪猖獗,日甚一日,四鄉居民移居寨內,馬樓寺亦遷徙焉,本族四門,舊有市產在小胡同中間路西……”。現存的東清真寺是程樓地主馬忠道當年躲匪患時建的。在這種時局下王效榮的武場辦不下去了。1938年春,他隨家鄉的逃荒“隊伍”攜家人來到了上海謀生,取心意六合拳的“六合”二字辦起了“六合武館”,但武館開張後經營慘澹,原來學武的大都是來上海逃荒的窮人家的孩子,武館入不敷出,日漸不支。這時在上海拉黃包車的一些家鄉人(其中有不少曾是他的學生)資助他開大餅店,並通過一位巡捕房的老鄉幫忙,領了經營執照,開辦了“王記餅店”,店夥計用的都是交不起學費的小徒弟,實際上是以“店”養“館”。當年的上海灘日子並不好混,到處是幫會、“擺相”(光棍、無賴)、打鄉堂(幫與幫械鬥)者隨處可見,他們各有各的碼頭和地盤,相當於當今的“黑社會”。也有一些是為了生存自衛的“苦力幫”、“家鄉幫”,如“河南幫”、“山東幫”、“安徽幫”為壯勢力,這三個幫一般是聯手對付南方幫。但王效榮有個秉性,從不攙聯幫會,包括家鄉人的幫派。一次一個阿三(地痞)向王效榮餅店收“保護費”,揚言不給就砸店,“家鄉幫”願幫王擺平,被王婉言謝絕。第二天這個阿三果然帶一幫人來滋事,王不吭聲,當眾突然發力,對著店內一個棗木板凳用掌劈下去,板凳斷裂兩瓣。地痞們見狀,逃竄而去。

上海淪陷時期,日寇霸占十里洋場,豢養一批洋大力士,以凌侮國人。1943年,日寇以舉辦國際擂台賽為名,向上海武術界叫板,並揚言中國無人敢參擂。為給中華民族爭光,上海著名武術家王子平(回族,河北滄州人,解放後任全國武協副主席)號召並親自組隊,挑選了八名武術精英參戰。在回力球場(上海盧灣體育館)擂台上,中國武術隊以6:2的比分擊敗西洋拳擊隊,振奮了國人士氣。舉辦者沒有達到初衷,提出再次立擂,這次請白俄大力士盧素諾夫叫陣,此人身長六尺,力大無比,由於國人與洋人體質上的差異,一般人很難是這位洋人的對手。王子平想到了王效榮,因為王效榮個高六尺余,功力紮實。王子平上門找王效榮讓其出山,以揚我國威,王子平早年在北平馮玉祥部下做軍事教官時與王效榮的叔父是莫逆之交,王效榮欣然答應。王子平雖知王效榮掌力過人,但他不放心的是比賽規則允許有摔跤動作,這正是王效榮的弱項,一旦被洋人識破,國術就無法施展。當時王子平會蒙古式摔跤,但因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參戰,王子平就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所掌握的摔跤技巧、動作、要領包括他善用的“穿檔靠”、“倒口袋”等絕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王效榮。這次擂台設在了上海八仙橋大舞台,觀者水泄不通,場內人聲鼎沸,座無虛席。不少洋人也在其中,立等看“東亞病夫”的笑話。一些漢奸敗類、紈絝子弟還利用這次比賽賭博,並把寶押在了洋人身上。然而更多的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對王效榮寄予很大期望,願他能為國人爭光。

比賽的哨聲響了,王效榮面對高頭大膀的白俄盧素諾夫,提醒自己要沉著冷靜,他默念拳諺:“示之以虛、開之以利……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他以笑咪咪的表情麻痹對方。而盧素諾夫趾高氣揚,一對頭就向王效榮發起猛攻,兩個左直拳,一個右勾拳,又出上下拳,一連四拳如雨點般打來,妄想三兩拳把中國人打扒下。而王效榮面對休重強於自己的敵手,即不逞猛,也不示弱,嚴守自己的路法,不亂方寸,矯捷地左格右檔,下壓上架。盧素諾夫是先入為主橫闖猛追,奮西洋拳擊悍霸之威;王效榮則是度德量力,刁打巧擊,示中華武術之原來本色;洋人腳下如履蒺藜,亂蹦亂跳,不停地出擊,引王效榮入套。而王效榮緊盯對方雙目,從眼神的動向觀察對方手腳,以備不虞。這樣你來我往,一攻一防。突然盧素諾夫一個“黑雲壓城”勢下來,王急忙一閃,緊接著右腿撩起一腳,洋人也躲過了,“當”!比賽時間到,第一回合未見輸贏。

第二局開場,洋人已知對手不是等閒之輩,謹慎起來,並以體質壓人,拳頭如狂風暴雨般向王效榮襲來,王也不示弱,躲閃中不時回敬洋人拳腳。洋人不斷變換招術,兩人從場上東面打到西面,時而又轉向南面,越戰越酣,越打越猛。台下外國人嘰哩呱啦亂喊一通,大概是在助威。而此時的中國觀眾都屏住呼吸,注視著這場鏖戰。這時王效榮笑咪咪的表情沒有了,一雙眸子射出熠熠逼人的光芒,忽然他腦海中一個閃念,何不用王子平的摔跤技法進攻對方一下。王輕捷地走著步子,從對方密集的拳縫中瞅空隙,應面出擊,對準洋人上盤一個“二水分中”。這招著實有效,王看對方來檔自己的上手,就利用自己掌刁拳腿,虛中有實的技法,來了個“俯鷹擊水”,一個箭步貼近對手身前,右手猛然下插對方襠部,就勢將洋人連托帶架,一發力舉了起來,這便是王子平傳授的“穿襠靠”,繞場一周,把洋人狠狠地摔在台上,此時觀眾雀躍歡呼,掌聲雷動。白俄力士盧素諾夫只得舉手認輸,狼狽退場。王效榮擊敗盧素諾夫為敵占區人民出了一口惡氣,大長了國威,傳為蜚聲遐邇的中原大俠而名貫上海灘。

王效榮在授拳之前,先教徒弟們學背他自編的拳歌,歌云:“神奇奧妙老查拳,古蘭經中聖人傳。古樹盤根機關多,玄機萬化妙威顯。一練手眼身法步,十趟彈腿來鋪路。二練腕力能防敵,拳路套套指給你。三練氣功于丹田,鐵板石橋索骨寒。四練兵器能應戰,刀槍劍戟寒光閃。五練智慧出手精,快打慢來刁打憨。六練功夫能過人,樣刀石鎖陪星掄。七練攻防臨陣靜,擒拿對打指點清。八練武德品端正,濟弱扶善少誇能。九練真心學查拳,學會代代往下傳。練武習文回本性,武是根本文是經。傳拳授藝人尊重,利國利教利民眾”,拳歌含括了查拳的彈腿、地趟、兵刃、對子等路法。王效榮一生注重武德,為人耿直,從不攀權貴、屈惡勢,這些都是從上輩大師傳承下來的美德。過去凡學習查拳者皆須遵守《拳規》,曰“菸酒不沾,財色不貪。莫教名套領,休將利鎖人。學會四趟拳,出門防身不作難。學武不自滿,手腳不能懶。恭可平人怒,讓可息人爭。遇強不怕,遇弱不欺。逢人莫亂講,逢事莫亂闖。為武師須教禮,徒不賢不可傳。藝不失傳,藝不輕傳。”當年上海一個會南拳的拳師慕名向王效榮學習查拳,王效榮就讓徒弟教會這位拳師一套“四趟拳”,為了藝不輕傳,這位拳師也必須教會王的徒弟一套“九子鋼鞭”和“開石頭”(一種氣功,頭頂石板,另一人用油錘把石板擊碎)。這可能就是當年武術界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的一種方式吧。

王效榮不隨波逐流,他有自己的主見,但一些家鄉人及個別拳師,對此頗有微詞,認為他不合群。比如,他雖武藝高強,又有眾多高徒,但他從不參與“打鄉堂”,宴席上大家喜愛吃羊肉,只獨他一人吃牛肉。他對自己的學生管的非常嚴,不讓與在“幫”的人來往,更不準參與幫派之間的打鬥。

上海解放後,王效榮開始了新的生活,被分配到上海市體委工作。由於王效榮在我國武壇上多有建樹,上級委派他擔任上海市體工大隊總教練,還兼著上海體院和上海師院的課程。天道酬勤,他帶的上海體工大隊,是名將輩出,人才濟濟,多次蟬聯全國冠軍,如金牌獲得者邵善康、蔡鴻祥、胡漢平、李福妹、郭蓓、何偉琪、俞吉元、張福生等都是王效榮培養的優秀隊員,成為全國武壇上的精英。

1954年,王效榮參加國慶觀禮武術表演,受到毛主席、劉少奇等中央領導的接見。1968年王效榮當選全國武術協會會員。1974年又當選為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1975年,他參加西安全國武術比賽任總裁判長,回滬途中轉道沈丘探親,受到當時縣革委和家鄉人民的盛情接待,在縣內衣廠的體育運動場他與家鄉查拳傳人李尊良、王天聚、李大勛、陳兆鳳、李尊三(南寧全國武術賽銀牌),關東拳傳人馬孝立、王孝功,七式拳傳人李尊思(西安全國武術賽金牌),猴拳傳人李道凱以及武術新人龐國棟、馬義申、馬艷平、馬士紅等一起為各界人士進行了武術表演。1983年,王效榮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武術工作會議,受到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趙紫陽、萬里等同志的接見併合影。王效榮一生為祖國的武術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為一代武林宗師。1990年病逝於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王效榮有四女一子,其子王文俊原在上海市第一石油機械廠工作,後調任市公安局防暴大隊總教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