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彥

王家彥,字開美,號尊五,生於明神宗萬曆初年(1573-1583),莆田合浦里(今秀嶼區東嶠鎮先鋒村)山尾自然村人,系莆陽奎山王氏後裔。

簡介

王家彥,字開美,號尊五,生於明神宗萬曆初年(1573-1583),莆田合浦里(今秀嶼區東嶠鎮先鋒村)山尾自然村人,系莆陽奎山王氏後裔。

人物經歷

王家彥少時好學敏悟,為人剛正,胸有大志,品行高尚。在五侯山麓度嶺村眾妙園書院讀書時,與同窗好友徐嘉奮、林佳鼎等,情同手足,共求上進,受人羨慕。他擅長詩文,與人談義俠事,輒心嚮往。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王家彥參加鄉試,中舉人。翌年,赴京參加省試,其才華橫溢,文才出眾,一氣呵成,備受主考官讚嘆:博學多才。遂榮登文震孟榜進士。被朝廷派往浙江任開化知縣。農家出身的王家彥,心繫民眾,勤政愛民,廉潔奉公,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平民百姓美稱為“神君”。
天啟五年(1625),王家彥調任金華府蘭溪縣令。蘭溪是浙中西部貧困山區,地瘠民薄。王家彥深知此處困窘之境,任重道遠,立志清明大義,為官造福一方。在家裡動員母親,變賣首飾、衣物等家財,動身赴任,並鄭重其辭地對夫人說:“我早登科甲,初任牧民,一心做個好官。此去只飲蘭溪一杯水,後有家財,盡數收拾,將十分之三留為母親供膳,其餘帶去任所使用。”夫人聽後感激不已,贊同丈夫的這一大義善舉。
到達蘭溪後,王家彥立即帶領衙役下鄉,到處視察民情,發現縣城破爛不堪,水利失修,百廢待舉,民生凋敝。他馬上下令果斷地革除弊端,減輕賦稅,貢獻家資,大興水利建設,清理護城河,修築舊城牆。當地官紳富賈們目睹縣爺如此以身作則,關愛民生,深受感動,紛紛慷慨解囊,大力興辦公益事業。幾年間,蘭溪面貌驟變,煥然一新,百姓擺脫貧窮,生活安康,人們無不稱頌王家彥是位大清官大良臣。熹宗皇帝嘉勉惠政,獎擢刑部給事中,轉戶部左侍郎,復轉都給事中。莆田民間自古有一句俗語:擔錢蘭溪去做縣。就是出於王家彥這一清廉作法。時值魏忠賢弄權,朝政日非,首席內閣葉向高不堪閹黨攻擊,憤然辭職還鄉。王家彥勸挽無效,置酒席為葉公餞行。
崇禎元年(1628),思宗朱由檢登帝位,王家彥與兵部主事錢元愨、工部主事陸澄源各上疏彈劾魏忠賢,揭露其罪狀,遂崇禎帝下旨捕治歸案,魏忠賢畏罪自縊而死。王家彥大義凜然,剛正不阿,無所顧忌。
崇禎四年(1631),請釋大學士錢龍錫出獄,龍錫因而得以免死。又請求在全國推行按月奏報的條例,再針對許多陳舊陋習,甚至腐敗不堪的現象,王家彥頗有革新的思想,對諸多舊製作了精闢見解。他認為:舊制衛所軍由國家供應糧餉。除此之外,沒有多餘種類的兵將,一切軍兵都由各衛的指揮統轄節制。每寨都有號船,互相聯絡呼應,又添設游擊等官。即使是狹小的港灣,也必有兵船防衛。現在要想防備海盜,不如恢復舊制,經常訓練,衛所的軍兵就會精壯驕悍,否則,即使添設召募更多的兵丁也無益於事,就好比驅趕平民去戰一樣,白白地浪費錢糧,侵擾百姓,沒有什麼幫助,賦最終也不會被除盡。朝廷上下都把王家彥的議論視為名言,並且又採納了許多意見或建議。無論是對於軍事上,或者是對待百姓,王家彥始終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始終以廉潔清平的姿態,反對惡勢力,直言敢諫,不畏權貴闊佬,主張正義,堅持真理,革除弊端。
王家彥體恤民生,心繫百姓,清徐秉義《明末忠烈紀實》卷十一載:王家彥巡視京營,巡查廠庫。其最大者言漕政一事,禁科索,立程限,清補掛欠,及就近收余,以省漕費。清出漕欠二百餘萬石,召實歲額九十餘萬石,輕齎歲銀四十萬兩,防欠歲額面八萬七千餘兩,勻扣二十五萬餘兩,以無額抵有額者八十餘萬兩……
崇禎九年(1636),王家彥丁憂在家,服除,補吏科。在諫垣十年,疏劾貪官無數,均能評列其奸邪專橫罪狀,革除弊端,核查隱瞞資產。王家彥直言不諱,彈劾無所避,權貴斂手。當時福建劉香圭等,劫掠同安鎮,屢次侵擾省會福州,王家彥上《閩省海防疏》。識者以為至論,震撼朝野。王家彥先後上疏百餘條,大抵皆關切利弊,裨補民生。他認為亂本皆是貪官守令腹削民膏,百姓不得衣食,才跑出去為盜。
崇禎十二年(1639),王家彥起吏科給事中。次年,晉升大理寺丞,一年後又從左少卿升太僕寺少卿。其間。大臣黃道周因建言遣戍,刑部尚書劉澤琛疏救,上屢嚴駁,聲息洶洶。後經黃景昉、蔣德璟、王家彥等多方奔走,延請劉延儒出力,至是,諸各流力慫恿之,婉為開釋,得免死,改永戌。
崇禎十五年(1642),擢升少司徒,一年後拜右司馬,協理京營軍隊政務。當時國事墜壞,無復可為。王家彥遂受命於危難之間,勤于軍務,督師城門,補救不遺余策,巡京營,請免班軍工役,盡歸行伍。清軍將近京城,登陴閱視內城十六門,雪夜攜一燈步巡城堞,人無知者,翌日校勤惰,將士皆服,爭自勵。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三日,李自成攻陷京城之北昌平州,十七日環攻北京九門。十八日,太監曹化淳打開彰儀門,放起義軍入城,其時,王家彥堅守安定門,防禦十分得力,因太監與起義軍裡應外合,城遂破,起義軍長驅直入。當時,有人諷刺王家彥守城不力,王家彥正色叱曰:國破身死吾何足惜!但主上存亡不可知,恨不追隨乘輿,觸死輦前,贖臣子萬一之罪耳!言畢,北向叩首,以謝先帝,再復南叩首,以謝父母,遂自縊死。

《城頭秋感》詩二首

捨生取義的右司馬王家彥,死前在安定門城樓吟《城頭秋感》詩二首:
(一)
漠漠寒雲起暮茄,煙塵猶未退戎車。
辟門明月臨青海,朔野霜風卷白沙。
幕府夜闌蛩復切,嚴城秋老菊無花。
可憐關塞淒涼甚,荒冢壘壘數萬家。
(二)
鐵笛齊吹漢月秋,壯夫有志竟悠悠。
淒涼關塞寒風集,杳渺河山積雪留。
匹馬曾過青草冢,大軍昔駐皋蘭州
平生最厭推衛霍,百戰無封亦便休。
詩文中的字裡行間,以國家遭難之痛和身世之悲交織在一起,思緒綿綿,言盡之意無窮,儘管自己不惜為國捐軀,中流砥柱,盡力而為,可惜大明王朝大夏傾倒,獨木難支!

歷史評價

王家彥為國捐軀 ,《昭忠錄》諸書皆云:守德勝門城陷,自投城下死!惟《甲申傳信錄》云:寇逼,王公坐安定門嘆曰:我總督國營,今日城破,萬死難贖,且義不可污賊刃,遂自縊於城樓,未幾石駁發,城樓覆壓,後出其屍於互礫中,其甥負而殮之。”蔣德璟撰王家彥墓銘云:初守阜城門久之,移安定門,張肯堂請恤,疏云:公三月初一日守安定門至十九日,賊從別門入,公望闕,叩頭遂自縊,是《傳信錄》之言為有據,惟收公屍者為義士鄭而泉名洤,教諭開之父,三山高兆記其事甚悉,非楊甥也。王家彥天性忠厚,歷官最廉慎,在諫垣救掖善類,鋤抑奸邪,不少假然,據事直陳,不為風聞。死於難,平昔與銅山黃道周交友最厚,及樞還江南,道周撫棺哭之日:開美真可謂得死所者矣!朝廷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端”,後改謚“忠毅”。同年撫憲張肯堂在莆田倉後建“世忠祠”,祀宋莆田令王寶隆、侍郎王晞亮、御史王回,尚書王家彥。另一“旌忠祠”建在莆陽府學之西,祀尚書王家彥,其墳墓建在龜湖山北陂(西天尾鎮後卓村西墩)。著有《王忠端公文集》、《奏疏雜文》十卷、《王忠端公奏論》五卷等。《明史》錄其傳略,《莆風清籟集》及《續莆陽比事》有其生平事跡及詩文等。

史籍記載

王家彥,字開美,莆田人。天啟二年進士。授開化知縣,調蘭溪。擢刑科給
事中,彈擊權貴無所避。
崇禎四年,請釋大學士錢龍錫於獄,龍錫得減死。請推行按月奏報例於四方,
獄囚得無久淹。閩海盜劉香擾郡邑,撫鎮追剿多失利,朝議召募,將大舉。家彥
言:“舊制,衛所軍餼於官,無別兵亦無別將,統於各衛之指揮。寨設號船,聊
絡呼應,又添設游擊等官,雖支洋窮港,戈船相望。臣愚以今日策防海,莫若復
舊制,勤訓練。練則衛所軍皆勁卒,不練雖添設召募兵,猶驅市人而戰之,糜餉
擾民無益,賊終不能盡。”時以為名言。奉命巡青,所條奏多議行。
先是,隆慶間太僕種馬額存十二萬五千,邊馬至二十六萬。言者以民間最苦
養馬,所納馬又不足用,議馬征銀十兩,加草料銀二兩,歲可得銀百四十四萬兩。
中樞楊博持不可,詔折其半,而馬政始變。萬曆九年議盡行改折,南寺歲征銀二
十二萬,北寺五十一萬,銀入冏寺而馬政日弛。家彥極陳其弊,請改國初種馬及
西番茶馬之制。又班軍舊額十六萬,後減至七萬,至是止二萬有奇,更有建議盡
征行糧、月糧,免其番上者。家彥時巡京營,力陳不可,且請免其工役,盡歸行
伍。帝皆褒納其言。遵化鐵冶久廢,奸民請開之,家彥言有害無利。復有請開開
化雲霧山以興屯者,亦以家彥言而止。
屢遷戶科都給事中。軍興餉詘,總督盧象升有因糧加餉之議,戶部尚書侯恂
請於未被寇之地,士大夫家賦銀兩者,加二錢;民間五兩以上者,兩加一錢。家
彥言:“民賦五兩上者,率百十家成一戶,非富民,不可以朘削。”軍食不足,
畿輔、山東、河南、江北召買米豆輸天津,至九十餘萬石,吏胥侵耗率數十萬。
家彥請嚴治,帝並採納焉。憂歸。
十二年起吏科都給事中。流寇日熾,緣墨吏朘民,民益走為盜。盜日多,民
生日蹙。家彥上疏曰:“臣見秦、晉之間,饑民相煽,千百為群。其始率自一鄉
一邑,守令早為之所,取《周官荒政十二》而行之,民何至接踵為盜,盜何至潰
裂以極?論者謂功令使然,催科急者書上考,督責嚴者號循良,不肖而墨者以束
濕濟其饕餮,一二賢明吏束於文法,展布莫由。惟稍寬文網,壹令撫綏,盜之聚
者可散,散者可不復聚。又舊制捕蝗令,吏部歲九月頒勘合於有司,請實意舉行。
”帝皆納之。擢大理丞,進本寺少卿。
十五年遷太僕卿。家彥向言馬政,帝下兵部檄陝西督撫,未能行。至是,四
疏言馬耗之故,請行官牧及金牌差發遺制。且言:“課馬改折,舊增至二十四萬
兩,已重困。楊嗣昌不恤民,復增三十七萬,致舊額反逋,不可不釐正。”帝手
其疏,語執政曰:“家彥奏皆善。”敕議行。然軍興方亟,不能盡舉也。
頃之,擢戶部右侍郎。都城被兵,命協理戎政。即日登陴,閱視內外城十六
門。雪夜,攜一燈,步巡城堞,人無知者。翊日校勤惰,將士皆服,爭自勵。初,
分守阜成門,後移安定門,寢處城樓者半歲。解嚴,賜宴午門,增秩一等。
十七年二月,廷推戶部尚書。帝曰:“戎政非家彥不可。”特留任。賊逼京
師,襄城伯李國禎督京營,又命中官王德化盡督內外軍。國禎發三大營軍城外,
守陴益少。諸軍既出城,見賊輒降,降卒反攻城,城上人皆其儕,益無固志。廷
臣分門守,家彥守安定門。號令進止由中官,沮諸臣毋得登城,又縋叛監杜勛上,
與密約而去。帝手敕兵部尚書張縉彥登城察視,家彥從,中官猶固拒,示之手敕,
問勛安在,曰:“去矣。”秦、晉二王欲上城,家彥曰:“二王降賊,即賊也。
賊安得上!”頓足哭。偕縉彥詣宮門請見,不得入。黎明,城陷,家彥投城下,
不死,自縊於民舍,遭賊焚,殘其一臂,仆收其餘體焉。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謚忠端。本朝賜謚忠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