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處

”《孔子家語·五儀》:“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聊齋志異·宮夢弼》:“ ”。

注音

qǐn chǔ ㄑㄧㄣˇ ㄔㄨˇ 寢處(寢處) 

解釋

(1).猶坐臥,息止。《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如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孔子家語·五儀》:“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宋 陳鵠 《西塘集耆舊續聞》卷一:“公即棄官,逕歸其家,築草堂三間於家側,日夜寢處其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惟一客 宮夢弼 , 陝 人,生平無所乞請。每至,輒經歲。詞旨清灑, 柳 與寢處時最多。”《說虎》(為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編者所加題目):“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
(2).猶言食肉寢皮。《左傳·昭公三年》:“ 子雅 不可,曰:‘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 和 擊桌曰:‘曩年非姥憐賜一甌粥,更何得鏇鄉土!今欲得而寢處之。’”參見“ 寢皮食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