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稱條斑病、煤紋病、枯葉病、葉斑病等。主要為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葉片染病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後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後期病斑常縱裂。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變黃枯死。潮濕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層。下部葉片先發病。在單基因的抗病品種上表現為褪綠病斑,病斑較小,與葉脈平行,色澤黃綠或淡褐色,周圍暗褐色。有些表現為壞死斑。

症狀

該病又稱條斑病、煤紋病、枯葉病、葉斑病等。主要為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葉片染病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後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後期病斑常縱裂。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變黃枯死。潮濕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層。下部葉片先發病。在單基因的抗病品種上表現為褪綠病斑,病斑較小,與葉脈平行,色澤黃綠或淡褐色,周圍暗褐色。有些表現為壞死斑。

形態特徵

玉米大斑病病葉玉米大斑病病葉

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稱大斑凸臍蠕孢,屬真菌界,子囊菌門,座囊菌綱,格孢菌亞綱,格孢菌目(腔菌目),格孢菌科,毛球腔菌屬真菌。異名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Drechsleraturcica(Pass.)Subram.&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細胞較大,頂端色淡,具2~8個隔膜,大小35~160×6~11(um)。分生孢子梭形或長梭形,欖褐色,頂細胞鈍圓或長橢圓形,基細胞尖錐形,有2~7個隔膜,大小45~126×15~24(um),臍點明顯,突出於基細胞外部。有性態Setosphaeriaturcica(Luttr.)Leonard&Suggs稱玉米毛球腔菌。異名有TrichometasphaeriaturcicaLuttr.、Keissleriellaturcica(Luttr.)V.Arx。自然條件下一般不產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橢圓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um),外層由黑褐色擬薄壁組織組成。子囊果殼口表皮細胞產生較多短而剛直、褐色的毛狀物。內層膜由較小透明細胞組成。子囊從子囊腔基部長出,夾在擬側絲中間,圓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um)。子囊孢子無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紡綞形,多為3個隔膜,隔膜處縊縮,大小42~78×13~17(um)。

大斑病菌分玉米專化型S.turcicaf.sp.zeae表現對玉米的專化致病性和對高粱有專化致病性的高粱專化型S.turcicaf.sp.sorghi。玉米大斑病菌美國報導有4個生理小種。中國已發現1號、2號和3號小種。1號小種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產生萎蔫斑,在Ht1單基因材料上產生褪綠斑;2號小種在這些材料上都產生萎蔫斑。2號、3號小種雖不是優勢小種但呈上升趨勢。

傳播途徑

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

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組織內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也能帶少量病菌。田間侵入玉米植株,經10~14天在病斑上可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與玉米品種感病程度有關外,還與當時的環境條件關係密切。

發病條件

溫度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利於病害發展。氣溫高於25℃或低於15℃,相對濕度小於60%,持續幾天,病害的發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區,從拔節到出穗期間,氣溫適宜,又遇連續陰雨天,病害發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低洼地、密度過大、連作地易發病

名稱

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

英文名稱: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拉丁學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又稱玉米條斑病、玉米煤紋病、玉米斑病、玉米枯葉病。

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應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加強農業防治,輔以必要的藥劑防治。

(1)選種抗病品種根據當地優勢小種選擇抗病品種,注意防止其它小種的變化和擴散,選用不同抗性品種及兼抗品種。如:京早1號、北大1236、中玉5號、津夏7號、冀單29、冀單30、冀單31、冀單33、長早7號、西單2號、本玉11號、本玉12號、遼單22號、綏玉6號、龍源101、海玉89、海玉9號、魯玉16號、鄂甜玉1號、滇玉19號、滇引玉米8號、農大3138、農單5號、陝玉911、西農11號、中單2號、吉單101、吉單131、C103、丹玉13、丹玉14、四單8、鄭單2、群單105、群單103、承單4、冀單2、京黃105、京黃113、沈單5、沈單7、本玉9、錦單6、魯單15、魯單19、思單2、掖單12、陝玉9號。

(2)加強農業防治。適期早播,避開病害發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葉,降低田間相對濕度,使植株健壯,提高抗病力。玉米收穫後,清潔田園,將秸稈集中處理,經高溫發酵用作堆肥。實行輪作。

(3)藥劑防治對於價值較高的育種材料及豐產田玉米,可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農用抗菌素120水劑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連續防治2~3次。一般於病情擴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後,當田間病株率達70%以上、病葉率20%左右時,開始噴藥。防效較好的藥劑種類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或90%代森錳鋅,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噴霧。每畝用藥液50公斤~75公斤,隔7天~10天噴藥1次,共防治2次~3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