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冠狀飾

玉冠狀飾

玉冠狀飾因其形如冠帽而得名,只見於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

基本信息

玉冠狀飾因其形如冠帽而得名,由於它的整體造型尤似良渚文化“神徽像”上的羽冠,在內涵上就具有了“神徽像”的上天入地本領,也就不需要藉助於紋飾來表達有關崇拜的內容,這導致了玉冠狀飾大都為素麵無紋的玉製品,因此少數帶有紋飾的玉冠狀飾就“以稀為貴”,成了其中的珍品。
這件玉冠狀飾1987年出土於餘杭市安溪鎮下灣村瑤山良渚文化遺址2號墓,玉質精良,製作精細,構圖嚴謹,布局講究,線條流暢,不僅在同類器中,而且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都是極為難得的珍品,現收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該器高5.8厘米、上寬7.7厘米、厚0.3厘米,青白色,具有透光性,器體扁平,上寬下窄。上端中部有一個華蓋狀的尖狀凸起,兩緣上部較為挺直,至下部則明顯凹弧內收,器體下端鋸割成扁椎,其上等距離琢制三個小圓孔。冠狀飾的正面雕刻神人獸面紋、變體鳥紋、捲雲紋等飾,相對於其他玉器上的紋飾而言,此器紋飾相對簡單。
玉冠狀飾只見於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而且在每一墓中都具有惟一性,即每墓最多只有一件玉冠狀飾出土。由於此類器在出土時往往位於死者頭部一側,且常伴有原砂、木質纖維等遺留,因此推測冠狀飾應當是鑲嵌在某種木質偶像頭上的一種飾品,從這個角度來說,玉冠狀飾的功用在於與木質偶像一道起到了安撫死者的作用,使其靈魂不會因肉體的消失而流離失所;但這顯然並不是問題的全部,這種木質偶像還可能由於擁有了死者的靈魂,以及玉冠狀飾所賦予的上天入地本領,而成為後人表達祖先崇拜的對象。有趣的是,在古代埃及也有著類似的觀念,埃及人認為有一種叫作“巴”的東西,它在人生前是不存在的,而一旦死後,“巴”就成了死者的全部,它總是盤旋在屍體的周圍,睜著眼睛尋找重新進入“木乃伊”的機會。古埃人的“巴”與“木乃伊”的關係、良渚文化先人的靈魂與帶有玉冠狀飾的木質偶像的關係,這兩者真是何其相似,這種不謀而合與相映成趣,也可算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奇觀了。
玉料呈灰白色,器面有局部鈣化現象。體扁平,正反兩面用陰線刻劃出獸面紋,張條精煉纖細。上部頂端琢出兩個凹形缺口,正中一凸嵴。凸嵴下有一橢圓形孔,可穿系。正面上嵯,在兩長方形凸面上各有一個斜鏤直徑0.45厘米的穿孔。下端底部作扁凸榫,其上對鑽平行等距的三個小圓孔,可插入其他器物或可做結紮之用,此器應為良渚文化遺物。
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稱,多出於墓葬。常見的玉器種類有 、鐲、璧、琮等,根據《周禮》中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璧琮以斂屍”之說,考古學家把這類墓葬稱為“玉斂葬”。冠狀玉飾是良渚文化特有器種,是部族顯貴者的主要隨葬品之一,一座墓中僅有一件。
冠狀玉飾大多呈扁平的倒梯字形,表面有的是素麵,有的有神面紋,還有的鏤刻出複雜的花紋。1999年浙江省海鹽周家浜發掘出與象牙梳連在一起的冠狀飾,方知它是梳子的一部分,由此揭開了冠狀飾的使用之迷。
這件玉冠狀器外形奇巧,整體造型優美。下端的扁榫上有五個等距的小孔,可以將梳子固定住。整器的紋樣構圖十分精緻巧妙,正反兩面以透雕和陰刻相結合的技法,對稱雕琢了完整的神人圖像,既寫實又神化,與神獸面紋組合成整體圖像,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特有的徽記,充分顯示了古拙的神秘美和深刻的寓意。從良渚文化冠狀飾的隨葬情況看,只有地位較高的墓葬才會有冠狀飾,而戴著神冠的巫師和首領顯然成為神的化身,因此帶有玉冠狀飾的梳子在當時不僅僅是簡單的實用品,除梳理頭髮的實際用途外,更重要的用途應該是象徵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裝飾物,這也正是良渚文化神權統治的一種表現。
透雕玉器在良渚文化中較為罕見,這件件冠狀玉飾精雕細琢,構圖和諧,堪稱鬼斧神工,為良渚文化玉器中罕見的珍品。
1999年,在浙江海鹽縣的周家浜遺址發掘出土了比較完整的冠狀器玉器組建。這時人們對它的認知才有了一個較全面的了解,知道了它是梳子的一部分。由此我們也稱它為“玉背梳”。但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種玉器更可能是插在墓主人頭上象徵身份的禮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