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嶺炮台遺址

玄天嶺炮台遺址

"海軍衙門會同戶部

簡介

玄天嶺,位於吉林舊城北側,最高峰海拔295.1米,是吉林城以北一條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玄天嶺又稱玄武山,是吉林市四大名山(東邊的龍潭山,號稱左青龍;西邊的小白山,號稱右白虎;南邊的朱雀山,號稱前朱雀;北邊的玄武山,號稱後玄武)之一.又因光緒年間山頂建有炮台,俗稱炮台山.
此炮台雖然在日俄戰爭(1904--1905)其間被俄軍拆毀,但故壘牆體尚存,且十分堅固,炮台平面呈不規則四方形,為三合土夯就,其堅固程度近似花崗岩.從炮台外面測量,牆身高1.2--5米不等,東西寬29.5米,南北長44.5米,周長48米.
在炮台西側原有火藥庫六間,現僅存房基,南北長處5米,東西寬7.5米.具文獻記載,這種炮台一般"每台周圍數十丈,里用素土,外包三合土,上蓋炮棚,中置隔堆,下築藥庫,砌成圈洞馬道,外加土亘".這雖是指邊防炮台而言,但玄天嶺炮台的構造及形制大體亦然.

歷史

早在光緒七年(1881),吉林將軍銘安,三品卿銜寧古塔等處督辦吳大徽,就曾上奏:"吉林省為國家根本重地,東北與俄境處處毗連,---目前所最重要者,製造軍火,應設機廠,扼守要隘,須築炮台".
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廿九日,吉林將軍長順鑒於沙俄勢力向東北內地逐漸伸入的嚴峻形勢,決定加強省城的防禦設施,遂上奏清廷請建炮台,分撥車炮.奏稱:"吉林省城當瀋陽與寧古塔適中地方,亘牆僅止三面,南面沿江,房屋枕木節比,並無餘地修築.是名為省會,實與集鎮無異,地利一無足持.近來防邊諸策,隨時布置,百密恐一疏.周覽城外形勢,必須於江岸上下,並北山左右,監製實心空心大小炮台十數座,方足以資控制".
生立密達
另在附片中還談到解決大炮的辦法,內稱:"前年赴琿春校閱防軍,見炮台下放有十五生立密達大炮一尊,查系余多之物,遂將此炮運省.今如建築炮台,則大炮得一已足,勿庸另購.其餘尚須中等炮位十數尊.查吉林防軍,除開花格林等炮不計外,仍有九升的車炮四十尊,前以占用人馬過多,停演一半.將來擬將此項車炮分撥各炮台套用,以節糜費". 海軍衙門會同戶部,工部審理了長順的奏摺後複議:"將軍長順等以吉林省形勢卑狹,城無可守,亘牆僅止三面,南面臨江,並無餘地修築,擬建炮台,以資控制,係為慎固邊防思患於防起見,自應準如所請.---其建築炮台究系若干座,每座系何形勢,安設炮位若干,兵勇由何項分撥,均由該將軍詳細酌定,繪圖帖說,開單具奏.另片,請將由琿春運省之十五生立密達大拍一尊,及將九生的車炮分撥套用,以節糜費,亦應準其分撥,以免籌款另購".
約於同年或稍後,即仿天津大沽口實心炮台形式建玄天嶺炮台.據史料記載:炮台內有炮七門,炮口目標向北方.在七門炮中有十六生克虜卜大炮和十五生立密達大炮各一尊,余者為九生的中等車炮..
光緒二十六年(1900),沙俄趁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之機,
沙俄
開始大舉入侵東北.入侵吉林的是沙俄東路軍,他們從海參崴和波謝特灣出發,首先進攻寧古塔,琿春等地,遭到當地軍民的頑強抵抗,嚴重地挫傷沙俄侵略軍的銳氣.而長順卻惶惶不可終日,一方面秉承主子慈嬉太后對吉林義和團施行血腥鎮壓,一方面派官員赴哈爾濱同沙俄指揮官薩哈羅夫,總監工茹格維志談判投降條件.就在同年9月23日,俄軍沒費一槍一彈,其頭目額林乾夫等即率馬隊進占吉林城. 由於清政府的投降行為,玄天嶺炮台"悉為俄用",到日俄戰爭其間這座炮台又"被俄軍拆毀",實際上該炮台並未起到抵抗俄軍的作用,但這座動用重金(白銀兩萬兩)修築的炮台和不遠千里調運來的多門重炮,畢竟是吉林地方官員為了抗擊沙俄侵略而上奏清廷獲準建造的防衛設施,其反抗侵略的初衷是應該加以肯定的,因而玄天嶺炮台遺址亦不失為反抗沙俄侵略的歷史遺址.現玄天嶺炮台以被吉林市政府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