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阜寺

獨阜寺

距離安徽省 太湖縣新城約50里的小池鎮抱山村境內有一座名山,叫獨阜山。

介紹

坐北朝南,東西兩邊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脈作臂膀,形同鳳凰展翅。民間傳說三祖僧璨愛其靈秀,曾在山腰打坐。鳳為雛鳳,不堪重負,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據省志記載:“峭拔秀麗,迥出群峰之上。”不知是水土流失太厲害,還是因為地殼變動的原因,它已明顯低於西邊山脈的最高峰廣峰。山因李白曾避地於此而聞名遐邇,有石刻“隴西”二字相傳為李白的思鄉之作
唐代宗寶應年間,太湖三個半祖師之一的清遠禪師訪勝來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因清遠禪師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時,香客遠及江浙,僧徒多達八百。後不知毀於何時。道光二十年從九方美硯捐修中重東嶽殿及兩廊,鹹豐九年又慘遭寇毀。民國二十二年鄉紳募捐重修,建國後逐漸荒廢零落,文革時竟被夷為平地。2002年村民葉松盛、占協民等再度募捐擇基重建,翌年上佛殿在原址之上近200米的地方落成。新落成的獨阜寺,距離105國道8公里,白銀瓷廠以上為土石路,小車一直可以開到寺門口。

說明

未修車道之前,人們從兩座山脈的抄口緣溪而上,漸入佳境,頗得山水本意。沿途可見許多水石奇觀。“滑磨石”、“銀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釣魚石”、“鯉魚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諸石之上,是一個百畝小畈,形如鳳毛飄落,由兩支山脈抄手挽住周圍山上流失的水土積澱而成。畈北即獨阜寺託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腳,幾與畈平——也許建寺之初,畈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趨平厭險,故假時日把這一切都改變了。原寺前一里三橋,旁有聖嶺河自西而下,瀑高數十丈,長年喧呼作濤聲——現在的寺與路一樣,都拋棄舊時風景結伴高升去了。但只要你懷一顆平常心、放下架子,仍能一一看到。
新建寺仿照山形,兩豎一橫。橫著的是大佛殿,門前擺著二十五級台階;豎著的,東邊是廚房,西邊是廂房。牆、瓦、廊柱均為紅色,在蒼松翠竹中愈顯莊嚴,而台階本色的淡然又讓人聯想到佛心的平易近人。近寺,路邊陳列著三塊石碑和一塊刻有“獨阜寺”三字的石匾,字跡都已風化,石匾還有鑿痕。進入大殿,左鼓右鍾,與大殿的恢宏相應襯。佛祖抄手座像之高大據說是全縣之最。
站在殿前眺望,方圓百里,城鎮村落,山川平疇,盡收眼底——你不能不佩服遷址者的眼光。一深藏一彰顯,也說明只有盛世才能給佛帶來真正的春天。據村長方教法介紹:寺東擬建一塔,與安慶振風塔同等規模。到時遊人將站得更高,望得更遠。寺向下直到原址已全部被徵用,今年準備動工修建中佛殿。如果將來再把下佛殿建起來,遊人從原路步行而來,再由車道乘車而去,就能既領略沿途風景,又能遠觀三縣近瞰鳳畈,而無需過度勞累,真是兩全其美。
獨阜寺左峰右嶺,坐山秀美。左峰相傳為陳玉成屬下的十二位女將軍的戰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婦寨。現存寨牆近500米,是縣內少見的古戰場遺址。更有傳說稱寨上有一風水寶地,得地人家將富貴至極,有民謠唱道:“廣峰寨上一朵蓮,太陽起山照半邊。誰若占得此寶地,能買一府六縣田。”引得千百年來的風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幾多雙鞋劃破了幾多條褲子。坐山之東,右嶺的發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傳自月宮貶出,要待形銷骨鑠方能飛升。更有傳說,寺有金銀分藏,並留下秘笈窖單及歌訣。其辭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銀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銀落在角角丘。”至今無破譯者。原址附近還有摩岩石刻湮沒待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