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的概念來源於英文“independent film”,又被稱為獨立製片電影,它是與傳統主流電影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技術角度上講,“獨立電影”是指某部電影在資金投入和製作上不隸屬於任何電影集團、公司或製片廠,主要依靠製片人或導演本身通過各種渠道融取資金,甚至包括個人出資等形式來製作的影片。

基本信息

誕生

20世紀中期,好萊塢由所謂的“八大電影公司”所壟斷,一部電影拍攝的運作遵循步驟嚴謹的“製片人制度”。這種“製片人制度”的目標完全瞄準市場,期望獲得最大的利潤,因此,儘管這種制度為電影事業帶來大量資金,但也限制了電影創作者的發揮空間。於是,一批電影人擺脫“八大電影公司”的控制,自籌資金,甚至自己編寫劇本,自己擔任導演,拍出了許多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強的電影,被人們稱為“獨立電影”。

特點

區別於商業電影,獨立電影不通過商業機構直接的投資實現融資,不以牟利為第一目的。小製作、低成本、技術手段的簡化是它極其現實的標誌。不過,低投入並不意味著粗糙和不專業。在國外它是對一部影片經濟投入程度的標識(不過獨立也可以有大製作),在國內它僅僅意味著一種簡便的拍片手段。

獨立電影在題材、拍攝手法、表達方式上由於受到出資方的影響比較小,所以可以涉及到一些主流影片較少涉及的範圍,也更能表現出電影製作者的個人特點。不過同時也是由於資金的原因,往往獨立製片的場地、道具、演員、服裝等等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獨立電影題材不限,既可拍商業片,也可以拍藝術片。其發行方式同專業商業電影發行有些不同,一般規模比較小,但審核同其它電影一樣,在國內只要不違法違規就行。

在中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獨立電影剛剛出現時,被籠統地稱為“地下電影”。這些影片的資金來源大多為民營企業和私人投資者,或是境外資金,有時也會有導演自籌資金,製作成本普遍較低,拍攝完成後有些並沒有送交管理部門接受審查,或者沒有通過審查,有些通過審查後未經批准私自參加國際電影節,在國內被禁映。這些影片未能獲得在中國內地公開發行和放映的許可,所以被稱為“地下電影”。
中國獨立電影的起點被認為是張元1989年執導的電影《媽媽》——它講述了一位被丈夫拋棄、獨立撫養腦殘疾兒子的年輕母親的故事。隨後,王小帥、何建軍、賈樟柯等導演用同樣的自酬經費的方式拍攝了《冬春的日子》《懸戀》《小武》等影片,開啟了中國電影的一個時代。2003年,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簡稱CIFF)創立,2006年北京獨立電影節(BeijingIndependentFilmFestival)創立。

電影名詞術語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辭彙。電影也一樣,熟悉電影的辭彙將會使你的觀影過程更加準確,也有益於你更快地形成自己的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