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雕刻

狼牙雕刻

狼牙雕刻是指以狼牙為材料的雕刻工藝及其成品。牙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牙為狼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勘與寶玉石媲美,因此狼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狼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

狼牙雕刻

狼牙雕刻溯源

狼牙雕刻 狼牙雕刻

狼牙雕刻,在西藏和蒙古人們用來辟邪,同時也是堅強勇敢的象徵,藏族人相信,狼是兇猛頑強的動物,而它身上最堅固的牙齒,則蘊藏著一種神秘強大的力量,不僅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帶給人們無窮的力量,能夠勇敢面對一切。蒙古族人佩戴狼牙雕刻的飾品,由於狼是蒙古人的圖騰,戴狼牙雕刻是蒙古族的傳統習俗。

同時狼牙雕刻在西藏宗教觀念中,常有除妖降魔之魔力。用狼牙雕刻上吉祥語製成的項墜,掛於胸前,不但可作保平安,化吉祥的護身符,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裝飾品,原始自然、粗獷豪放,給佩帶者增添一種野性的魅力。

狼牙雕刻的技法及風格

狼牙雕刻和象牙相同,下面我們就用象牙的雕刻技法來闡述狼牙雕刻

清代狼牙雕刻技法完備,手法多樣,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在狼牙雕刻中得以普遍運用。

圓雕,一般採用整段狼牙為雕料,雕刻成立體的造型。這種表現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嫻熟的技藝和豐富的想狼及創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擺件和人物類雕像採用這種表現手法。清代的圓雕人物,風格稍顯繁瑣,已比較注重衣褶的刻劃,更增加質感。牙雕“持經觀音”,手持經卷,閉目而坐,其形容儀范體現出觀音菩薩的清淨端莊、慈悲的道德風範。坐像雖小,但雕像特別注重衣飾的刻劃、線條明顯增多,刀法流暢但稍欠渾厚,與明代牙雕人物風格迥然不同。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體的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後層次關係和半立體效果。浮雕是一種套用範圍較廣的造型形式,有淺浮雕與高浮雕之分。淺浮雕是陽紋雕刻低於高浮雕而又高於薄地陽文雕刻法,屬於平面雕刻,但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大多數的狼牙雕刻都有運用此法。高浮雕,是介於圓雕和平面雕之間,屬一種半立體的雕刻形式,具有較強的空間感。如牙雕漁樵圖筆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漁樵、牧童,畫面呈立體形於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來,竹刻藝術極其繁榮,竹刻技法被較多地運用於牙雕工藝,再加上部分名竹藝人加入牙雕工藝之中,更加豐富了牙雕工藝的技術。如竹刻的毛雕法被運用到牙雕工藝,朱家*先生認為明代狼牙器物,如文具、酒籌等,畫上雕刻文字,圖畫多用毛雕法。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歲寒三友”紋筆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蘭、石,陰紋細刻如毫髮,畫面緊湊而不擁擠。又刻行楷七言詩一首:“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間”,充滿著文人味。而“松蔭策杖圖”筆筒則仿竹雕鏟地法,將花紋以外的颳去,使主紋微微高於平面然後在上面作雕飾,這種刻法被稱為薄地陽文、“減底法”。這屬於陽刻但又結合陰刻的技法完成。例如刻人物時,先以此法作出輪廓,再在輪廓面上以陽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時,狼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設計圖樣進行拉花鏤刻,再結合浮雕手法進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瓏之美。透雕成熟為鏤雕的重現基定了基礎。

鏤雕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透雕技法才可實現。鏤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適合於狼牙球的雕刻,狼牙球古稱“鬼工球”,乾隆時期狼牙球已發展到鏤雕十三層了。鏤雕工藝極其複雜,需要藝人有著高超的技術與素質才能完成。製作狼牙球工序:先經鋸工開料,次由車工車成圓球,再車成里外自由轉動的若干層,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層雕刻花紋,鑿工把裡層逐層鑿成精細的各種圖案,最後轉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為成品。牙球工藝在清代獲得了大發展,這種技藝發端於廣州,是廣州狼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

至清代,鏤空雕不僅僅用於狼牙球的加工與製作,還被廣泛運用於其他牙雕擺件的裝飾。而同時,鏤雕與浮雕結合運用,成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徵。如這件鏤雕方盒,蓋及盒四邊鏤雕透空錦地,中間開光部分,浮雕人物花卉紋飾。底板由極薄的牙片鑲上,四足上飾有獸面紋,既具有富麗華貴的氣質,又體現出雅逸清新的風貌,非名匠數月之功不能完成。

清代,牙雕工藝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備,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漸走向繁複的趨向。製作裝飾精細而略帶瑣碎,這是清代牙雕工藝的總體趨向,雖雕工精細華麗,但又略帶繁雜,發展至近代尤為突出。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層組成寶塔形,頂端為圓鈕形式屋頂,揭蓋為空腔,兩側各附一獸首銜環耳,內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銀絲底座。瓶圓身透雕六層,除三層為暗八仙花紋外,其餘數層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羅漢等,人物多達百餘人,神情動態,皆不相同,在每層主紋之間,以回紋、菱形紋或蓮瓣紋間隔,使畫面層次逐漸厚重。

另有一項獨特的技藝——狼牙編織,在清代獲得較大的發展,它是將狼牙劈絲,磨光後再行編織而成作品。狼牙劈絲技藝,在漢代就有,從此一直沒有間斷過。劈絲是編織中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它利用狼牙細紋的紋理和具有韌性的特點,將狼牙浸泡在特製的藥液中,待其軟化後,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紙,呈半透明狀,再將牙片打磨光滑呈現出潔白光澤,再行編織,品種有狼牙席、宮扇等。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北方很少採用這項技術,廣州遂成為狼牙編織的主要生產地。此項技術耗工費時,製作難度極大製成品價值相當昂貴。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於它的製作勞民傷財,而其功用只是為了奢侈鬥富,乃下令禁止製作牙絲製品,從此,這項工藝逐步衰落,直到失傳。狼牙具有良好的恆溫性能,比起竹,草等材料製成的席小,更為涼爽宜人。狼牙編織席,現存世二張,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狼牙雕刻藝術要求

我的老師郭月明認為:由於狼牙的雕刻面積小,所以狼牙雕刻大多都是以微雕的來體現其價值,而精微藝術又貴在精微,也難在精微,因為它不僅術其微小,還必須在微笑之中再現藝術神采、韻味。每一件狼牙精微藝術品,無不是成功於所實的基本功之上,同時,又綴滿了心血和汗水。 在愛家收藏狼牙的同時他也在收藏雕刻者的雕刻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