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君厚

狄君厚

狄君厚,是元代雜劇作家,平陽人,作元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

基本信息

簡介

元代雜劇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

生平

1、個人簡介

生平不詳。賈仲明為《錄鬼簿》補作的弔詞中說:“元貞、大德秀華夷,至大、皇慶錦社稷,延□、至治承平世。養人才,編傳奇,一時氣候雲集。”他的活動年代當在元貞到至治年間,這是雜劇創作的繁盛時期。

2、作品介紹

狄君厚所作《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存元刊本,科白不全。《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寫春秋時晉獻公寵信驪姬,世子(劇中作“太子”)申生被賜自盡,次子重耳在大臣介子推等保護下逃亡楚國。晉獻公死後,重耳回國為君,即晉文公。在封賞功臣時,介子推卻被遺忘。介子推便和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知道後,放火燒山逼他出仕,介子推母子被焚身死。《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反映古代政治事件,登場角色多是披袍秉笏,元代稱這類作品為“君臣雜劇”。劇中主人公介子推清高孤直,為國為君竭智盡忠。他要求晉獻公勤政修德,為晉國朝政不修、黎民遭難以及宮廷中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而憂心忡忡,認為“現如今您晉朝中禍已成胎”(第1折)。為了保護重耳,介子推犧牲了自己的兒子,並在絕糧時割股事君。後來又遵從母命,功成身退,放棄“一世之榮”,背母歸山,求得“萬載之名”。在這個忠臣孝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了作家的政治和道德理想,而對晉獻公、晉文公兩代晉君有著不同程度的非議。劇本的第 2折則是著重描寫了六宮大使王安的忠義。《介子推》的故事見於《左傳》。相傳寒食節便是介子推被焚的忌日,民間因此不忍舉火。作品內容與歷史記載頗多出入,帶有元代社會的色彩。

(顏長珂)

作品欣賞

套數

【雙調】夜行船

揚州憶舊

憶昔揚州廿四橋,玉人何處也吹簫。絳燭燒春,

金船吞月,良夜幾番歡笑。

【風入松】 東風楊柳舞長條,猶似學纖腰。牙

檣錦纜無消耗,繁華去也難招。古渡漁歌隱隱,行宮

菸草蕭蕭。

【喬牌兒】 悲時空懊惱,撫景慢行樂。江山風

物宜年少,散千金常醉倒。

【新水令】 別來雙鬢已刁騷,綺羅叢夢中頻到。

思前日,值今宵,絡緯芭蕉,偏恁感懷抱。

【甜水令】 世態浮沉,年光迅速,人情顛倒。

無計覓黃鶴,有一日舊跡重尋,蘭舟再買,吳姬還約,

安排著十萬纏腰。

【離亭宴煞】 珠簾十里春光早,梁塵滿座歌聲

繞,形勝地須教玩飽。斜日汴堤行,暖風花市飲,細

雨蕪城眺。不拘束越錦袍,無言責烏紗帽。到處里疏

狂落魄。知時務有誰如?攬風情似咱少。

作品

狄君厚作品 狄君厚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